约翰福音18章–耶稣的被捕和审判
A.在园里被背叛和逮捕。
1. (1-3)耶稣进入园子,后面跟着犹大和他的军队。
耶稣说了这话,就同门徒出去,过了汲沦溪,在那里有一个园子,他和门徒进去了。卖耶稣的犹大也知道那地方。因为耶稣和门徒屡次上那里去聚集。犹大领了一队兵,和祭司长并法利赛人的差役,拿着灯笼,火把,兵器,就来到园里。
a. 过了汲沦溪: 耶稣从耶路撒冷城出来,过了汲沦溪。这条小溪是从圣殿里流出来的,成千上万的逾越节羊羔的血把它染成红色。这对耶稣来说是一个生动的提醒,提醒祂很快就会做出牺牲。
i. 从祭坛到汲沦溪有一条水道,逾越节羊羔的血就从这条道流出来。耶稣过汲沦溪的时候,溪水仍然是红的,因为血是从献祭的羊羔身上流出来的。”(巴克利)
ii. “这溪会提醒祂即将要做出的牺牲,因为血和污秽是从这溪流出来的。”(司布真)
b. 有一个园子: 约翰没有说这是客西马尼园,但是其他福音书作者是这样说的(马太福音26:36和马可福音14:32)。耶稣常与门徒在那里聚会,或许在橄榄树下过夜,或许在附近的洞穴里过夜。
i. 路加福音21: 37说,在逾越节的那一周,耶稣和门徒在橄榄山上过夜。然而,可能不仅在那一周,他们屡次上那里去聚集。“这是一个提到耶稣习惯的有趣方式。这可能表明祂多年来一直有使用这个园子的习惯。”(莫里斯)
ii. “这是一个熟悉的地方。很明显,祂已经为即将到来的献祭而自洁,现在不再试图躲避祂的敌人,而是去了犹大通常会找到祂的地方。”(布鲁斯)
iii. “圣约翰对园子里的痛苦只字未提; 也许是因为祂发现其他所有的福音传道人都把这一点讲得很丰富。”(克拉克)
c. 犹大领了一队兵来:犹大带着一队兵来到园里,要捉拿耶稣。他率领一支部队(大量罗马士兵)和圣殿安全部队的差役。他们为什么带着这么大的军力来到这里,我们看不到直接的答案; 宗教领袖或罗马人一定预料或害怕某种战争或冲突。
i. 灯笼、火把:“如果基督把自己藏起来,他们就打算用这些灯笼和火把去搜索墙角和山洞; 因为他们不可能为了别的目的而带着这些东西,现在是月亮变化的第十四天,也就是尼散月,因此她显得丰满而明亮。”(克拉克)
ii. 这队兵全副武装,拿着刀棒,耶稣注意到了这是多此一举,说: “你们带着刀棒,出来拿我,如同拿强盗吗?”我天天同你们坐在殿里教训人,你们并没有拿我(马太福音26:55)。
iii. 队: “这个词,如果使用地正确,可以有三个意思。这是希腊语,意思是罗马军队,一队有六百人。如果是一队辅助士兵,一speira有一千人、骑兵二百四十、步兵七百六十。有时,更罕见的是,这个词被用来表示由两百人组成的一个小组。”(巴克利)
iv. “原文中,用在表示“队”前面的冠词指向驻扎在耶路撒冷安东尼亚要塞的营。差役是圣殿的警察,来自利未支派的一些人。”(特伦奇)
v. 这表明犹大误解了耶稣的本性,同时也低估了祂的能力。如果耶稣的本性是与犹大和驱赶叛徒的魔鬼进行身体上的战斗,那么这队兵是不够的。
vi. 在一个指定的园子里,一个无罪的人正要和撒但的代表争战(路加福音22:3)。第一次发生这种事时,这个无罪的人失败了。第二个亚当不会失败。
2. (4-6) 耶稣对犹大和他领来的兵说话。
耶稣知道将要临到自己的一切事,就出来,对他们说,你们找谁?他们回答说,找拿撒勒人耶稣。耶稣说,我就是。卖他的犹大也同他们站在那里。耶稣一说我就是,他们就退后倒在地上。
a. 耶稣知道将要临到自己的一切事:犹大本想令耶稣出其不意,但这是不可能的。耶稣的一生都在为这一刻做准备,并且祂做好了准备。
b. 你们找谁:耶稣带头说这话,至少有两个原因。祂希望任何潜在的暴力都指向祂,而不是祂的门徒,所以祂想表明自己的身份。耶稣也想让犹大和他的兵说明他们的邪恶意图。
c. 拿撒勒人耶稣: 这是耶稣的俗称。耶稣通常不是由祂作为拉比或木匠的角色来被认识的,也不是由祂明显的出身来确定的(耶稣本约瑟夫)。耶稣选择并接受了将祂作为拿撒勒人的称号。
i. “他们称他为拿撒勒人耶稣是辱骂祂。祂接受了,并把它当作王冠戴着。我们不也应该这样做吗?”(特拉普)
d. 我就是: 耶稣用这个奇怪的短语回答他们,在英文和希腊文中都是两个单词。这很奇怪,因为耶稣没有说我就是祂,而是简单地说我就是。因此,耶稣有意识地宣告祂是神,将祂的话语与约翰福音中记载的许多“我是”的话语联系起来,尤其是在约翰福音8:58中(约翰福音6:48、8:12、9:5、10:9、10:11-14、10:36、11:25、14:6)。
i. “士兵们秘密地出来逮捕了一个逃跑的农民。在黑暗中,他们发现自己面对着一个威严的人物,祂不但没有逃跑,反而出来迎接他们,用神的语言对他们说话。”(莫里斯)
ii. “‘我就是’很可能是向那些熟悉希腊文圣经的人暗示神性,因为它在旧约希腊文译本中是对神的神圣名字的诠释(见出埃及记3章14节)。”(塔斯克)
e. 耶稣一说“我就是”,他们就退后倒在地上:当耶稣宣布祂的神性身份时(在我就是这句话中),犹大和士兵都退了回去。他们就退后,俯伏在地。这几个字显示了神圣的存在、威严和大能,以致耶稣的仇敌无力抵挡祂。
i. “在这里,我们的救主发出一束祂作为神的威严之光,有五百个人倒在他面前。”(特拉普)
ii. 这表明耶稣完全控制了局势。实际上,耶稣本不一定要应对犹大带领的这支大军。单凭神的话语就能彰显祂的大能,耶稣本可以战胜他们、轻松逃脱。
iii. “我们的主,特要将祂无穷之能显明给他们,叫他们知道,祂若定意,就是祂口中的气也必发出响声、把他们打倒在地,他们就不能胜祂。”(克拉克)
iv. ”这一神迹的本质问题不在于它是否是一个奇迹 (很明显,它必须被视为一个奇迹), 但在于这是我们的主有意为之, 还是祂超人的尊严以及祂回答的雄伟、冷静的流露。”(阿尔福德)
v. “在我们主的生命中,任何比平常更明显地表明祂卑微的地方,你都能看到表明祂荣耀威严的东西。”(麦克拉伦)
• 耶稣出生时是一个卑微的婴儿,但由天使宣告。
• 耶稣被安放在马槽里,却有一颗星作记号。
• 耶稣像罪人一样接受了洗礼,然后听到了神赞许的声音。
• 耶稣累了,就睡了。但醒了,却叫狂风止住。
• 耶稣在坟墓前哭了,叫死人复活。
• 耶稣投降被捕,然后宣布“我就是”,就使所有的军队退后倒在地上。
• 耶稣死在十字架上,但祂在十字架上战胜了罪、死和撒旦。
3. (7-9) 耶稣心甘情愿地跟随那支拦阻祂的军队。
他又问他们说,你们找谁?他们说,找拿撒勒人耶稣。耶稣说,我已经告诉你们,我就是。你们若找我,就让这些人去吧。这要应验耶稣从前的话,说,你所赐给我的人,我没有失落一个。
a. 祂又问他们说: 耶稣不想让士兵们惊慌而伤害门徒,就引来他们的注意力,又问他们一个他们可能不愿意回答的问题。
b. 我已经告诉你们,我就是: 耶稣说了和之前一样的话(我就是),但是犹大和他的军队没有像以前一样倒在地上。这表明,这些并不是魔术性的话语。但在此之前,他们跌倒是因为神有意识地展示他们的能力。
c. 你们若找我,就让这些人去吧:约翰福音18:6所描述的大能显现以后,耶稣不再反对逮捕祂了。祂心甘情愿地牺牲自己来保护祂的门徒。这是同样的牺牲之爱,最终会在十字架上达到顶峰。这也显示了为什么耶稣使士兵们倒在地上; 能力的展示是为了保护门徒,而不是为了耶稣自己。
i. 就让这些人去吧:“这些话与其说是恳求的话,不如说是权威的话。我甘心把自己交给你们,只是你们不可欺负我的任何一个门徒。若伤害他们,你们会很危险。让他们去干他们自己的事吧。我已将我的大能显明给你们。我不为自己的缘故行这事,因我为羊舍命。但是我不会允许你伤害他们中的任何一个。”(克拉克)
ii. 在某种意义上,祂为了他们的安全牺牲了自己。祂曾向天父应许,祂会保护他们(约翰福音17:12),祂也履行了自己自愿放弃生命的保证。”(坦尼)
iii. 门徒们把这句话,就让这些人去吧,作为离开的信号。他们很可能以最快的速度尽可能无声地离开了。
d. 你所赐给我的人,我一个也没有失落:耶稣这样行,就应验了约翰福音6:39和约翰福音17:12中祂所说的话。
4. (10-12) 彼得攻击了逮捕耶稣的一群人。
西门彼得带着一把刀,就拔出来,将大祭司的仆人砍了一刀,削掉他的右耳。那仆人名叫马勒古。耶稣就对彼得说,收刀入鞘吧。我父所给我的那杯,我岂可不喝呢?那队兵和千夫长并犹太人的差役,就拿住耶稣,把他捆绑了。
a. 西门彼得带着一把刀: 显然,门徒们有时带着刀,路加福音22:38指出,这一次他们至少有两把刀。当有强盗和暴徒时,带一把刀是有意义的。
b. 就拔出来,将大祭司的仆人砍了一刀:其它三本福音书的记载中都提到有一个门徒这样做了,但约翰是唯一指出这是西门彼得做的的福音作者。彼得想要实现祂先前的应许,不惜一切代价来保卫耶稣: 即使我必须和你一起死,我也不会否认你! (马太福音26:35)。
i. “彼得不能用舌头证明自己的信心,就想用刀剑来证明他的信心,真是太不谨慎了。”(卡尔文,引用于莫里斯)
ii. 彼得的刀割掉了马勒古的耳朵,这是一个不祥的预兆(一位高贵而著名的作家布鲁克勋爵说),耳朵代表着国王或王权。罗马教皇是如何自高自大的……在所有被称为奥古斯都或皇帝的事物中,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此。”(特拉普)
c. 削掉他的右耳: 有人指出(但未得到证明), 这意思是彼得, 手里拿着剑的右手, 一定是从背后袭击了大祭司的仆人,因为他几乎不可能面对着马勒古而削掉他的右耳。彼得完全有可能故意选择了一个不当兵的人,从背后攻击他。这并不是勇气的光彩表现。
i. 重要的是,只有约翰提到大祭司的仆人马勒古的名字。这是约翰与大祭司家里的人有关系的另一个证据(约翰福音18:16)。这也可能表明马勒古后来成为了一名基督徒,因为通常福音书和使徒行传中的人物被命名是因为他们在早期的基督教群体中是被认识的。
d. 收刀入鞘吧: 耶稣没有因为彼得所做的事赞美他; 祂叫他停下来。这既是为了保护彼得,也是为了保护那些来逮捕耶稣的人。最重要的是因为耶稣能喝父给祂的杯,就是祂所能受的苦难和审判。
i. ”彼得的冲动行为更有可能让自己和他的同伴陷入严重的麻烦,而不是给主人带来任何好处, 但即便他有可能会成功, 耶稣也不会允许让任何事情阻碍祂完成父交给祂的工作。”(布鲁斯)
ii. 福音书作者约翰指证彼得是罪人,但没有说耶稣奇迹般地治好了大祭司的仆人被割掉的耳朵(路加福音22:51)。
e. 千夫长并犹太人的差役就拿住耶稣,把祂捆绑了:千夫长是罗马指挥官,犹太人的差役是圣殿安全部队。
i. “‘千夫长’是负责的官员,可能是耶路撒冷罗马驻军的长官(参见使徒行传22:24,26,27,28;23:17,19,22)。这种官方的术语表达加强了罗马人支持犹太等级制度的印象。”(坦尼)
f. 把祂捆绑了: 他们认为耶稣很危险,所以派了很多士兵去追祂,所以他们把耶稣捆绑起来,好像祂是个威胁。然而耶稣仍然被捆绑,只是因为祂顺服了父的旨意; 医治病人、使死人复活的双手,肯定能够打破束缚。
i. 我们可以说,在属灵的应用中,耶稣在两方面被绑。
• 耶稣被爱的绳索捆绑。
• 耶稣被我们的枷锁捆绑。
ii. “像爱任纽说的那样,这是神在安息时所做的; 因为祂本可以像救祂的门徒一样救自己,只是这祭物要用绳子捆绑在坛上。像一个罪犯一样,祂被束缚住了手脚。”(特拉普)
iii. “我没有发现任何迹象表明祂的束缚被亚那解除了,或者祂甚至得到了片刻的放松; 那残忍的绳索还把祂捆得紧紧的,祂就被带着穿过大厅,进入该亚法所住的宫殿的另一边。”(司布真)
B. 耶稣在亚那面前受审; 彼得不认主。
1. (13-14) 耶稣被带到亚那那里。
先带到亚那面前。因为亚那是本年作大祭司该亚法的岳父。这该亚法,就是从前向犹太人发议论说,一个人替百姓死是有益的那位。
a. 先带到亚那面前:亚那不是大祭司,乃是该亚法的岳父,是他让该亚法坐上祭司职位的。
i. “亚那就是耶路撒冷宝座后的权能。他自己从公元6年到15年一直是大祭司。他有四个儿子作过大祭司,这该亚法是他的女婿。”(巴克利)
ii. “《塔木德》中有一段说:‘亚那的家有祸了! 他们蛇的嘶嘶声有祸了!他们是大祭司;他们的儿子掌管府库;他们的女婿是圣殿的守护者;他们的仆人就用杖打百姓。亚那和他的家是臭名昭著的。”(巴克利)
iii. 无论如何,主是先被带到亚那那里去的,我们也知道这事是有动机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亚那对耶稣的敌意在贵族当中是更多的; 他狠毒、残忍、肆无忌惮,足以当上迫害部的部长。”(司布真)
b. 这该亚法,就是从前向犹太人发议论说,一个人替百姓死是有益的那位。约翰福音11:49-53记载了该亚法这不自知的预言。该亚法本不知道却说出真理来,那就是耶稣替百姓死是有益的。
i. 在那不可知的预言中,该亚法合乎逻辑地说(众人的益处胜过一人的益处),但这却不合乎道德的逻辑(把一个无辜的人、神的弥赛亚,处死是错误的)。
ii. “约翰使我们想起约翰福音11:49-52中该亚法所说的话的一个原因是,对耶稣的审判已经定了。这将是一场不公平的审判。耶稣对这样的审判可能不会期待什么。这不是一个追求正义的理想主义者,而是一个愤世嫉俗的政客,他已经说过赞成耶稣的死。”(莫里斯)
2. (15-16) 彼得和约翰跟着耶稣来到大祭司的家。
西门彼得跟着耶稣,还有一个门徒跟着。那门徒是大祭司所认识的。他就同耶稣进了大祭司的院子。彼得却站在门外。大祭司所认识的那个门徒出来,和看门的使女说了一声,就领彼得进去。
a. 西门彼得跟着耶稣,还有一个门徒跟着:彼得在客西马尼园里,用刀和大祭司仆人的耳朵,把自己羞辱了一番。他希望有第二次机会可以显示他的忠诚,就跟随耶稣到了祂被关押的地方。大多数人相信另一个门徒就是约翰自己,他之前与大祭司和他的家有联系(大祭司所认识的)。
i. “这可能是因为这个家庭与祭司职位有联系,无论是通过正式关系还是婚姻关系。”(坦尼)
ii. “或许是因为约翰和他父亲西庇太,素来习惯用又肥又好的鱼,去服事祭司。(还有一个门徒是约翰,起先和众人逃跑,现在又进来,要看他主人会怎样。)”(特拉普)
b. 和看门的使女说了一声,就领彼得进去:约翰与大祭司和他仆人的关系,解释了为什么在这样的一个晚上,彼得和约翰能进入大祭司的家。
3. (17-18) 彼得第一次否认他与耶稣的关系。
那看门的使女对彼得说,你不也是这人的门徒吗?他说,我不是。仆人和差役,因为天冷,就生了炭火,站在那里烤火。彼得也同他们站着烤火
a. 你不也是这人的门徒吗:一个素朴无知、看守大祭司家院子门的使女问了彼得。对彼得第一次的考验似乎很容易。他本可以什么也不说,咕哝几句,或者说: “我认识祂。”
i. 你不也是这人的门徒吗:“也”意味着,她早已知道约翰是耶稣的门徒了。“使女大概也知道另一个也是耶稣的门徒。看见他领彼得来,心里就说,‘不要啊,又来一个’。”(布鲁斯)
ii. 这人的门徒: “这人在希腊语中是轻蔑的,更类似于‘这个家伙或‘这个人的’。”(塔斯克)
iii. “一个愚蠢的姑娘对这个顽固的家伙来说太硬了。”(特拉普)
b. 我不是: 彼得对她的反问作出了否定的回答。他不但不忠于耶稣,反而否认是祂的门徒。这似乎发生在门口,也许是彼得没有过多考虑的一个快速的交谈,但即使是这样,也是明显否认与耶稣有关联。
i. “第一次否认是轻率地,几乎是无意中做出的,完全是出于一种羞耻感。”(阿尔福德)
c. 彼得也同他们站着烤火:意思是彼得在那里不仅是因为天冷、他需要温暖。彼得也想融入这一小群人,这样他就不会显得很突出、也不会被人注意。被人注意是很危险的,因为他是那个被逮捕的人的门徒、处境很危险。
i. 彼得······站着: “路加很确定他们和彼得一同坐着,马太也是这样。约翰讲的似乎是他们和彼得站着: 但约翰惯用这些词来表示“静止的,”“继续,‘在那里’,——在约翰福音中其他19个地方也有这样的例子。”(特伦奇)
4. (19-21) 亚那审问耶稣。
大祭司就以耶稣的门徒和他的教训盘问他。耶稣回答说,我从来是明明地对世人说话。我常在会堂和殿里,就是犹太人聚集的地方,教训人。我在暗地里,并没有说什么。你为什么问我呢?可以问那听见的人,我对他们说的是什么。我所说的,他们都知道。
a. 大祭司就以耶稣的门徒和祂的教训盘问祂:或许是因为恐惧或嫉妒,亚那想知道耶稣的门徒是谁。然后他想知道祂的教训是什么,耶稣所教导的可能与宗教机构有关。
i. 亚那把犯人带到他面前,问祂:“告诉我们你犯的一切罪,以及你所有的同伙。耶稣在回答的时候,并没有提到祂的门徒。祂尽一切可能保护他们。
ii. “亚那的名本是大有指望的,因为这名是革利免或怜悯的意思。然而他却是那开始以言语陷害主耶稣的人。”(司布真)
b. 我从来是明明地对世人说话:耶稣对亚那说,祂没有什么奥秘的道理或教训是可以因着审问显明出来的。祂的教训,在会堂里和圣殿里,都是敞开的。耶稣甚至可以说,我在暗地里并没有说什么。
i. “当异端躲藏起来,厌恶光明时;真理是大胆的、露骨的。”(特拉普)
c. 你为什么问我呢? 可以问那听见的人,我对他们说的是什么。耶稣说这话,并不是不配合,乃是表明祂的权利。在见证没有被听取并被证明是真实的之前,不得对被告提出正式指控。
i. “大祭司有责任先召见证人来开始辩护。在对耶稣的审判中,没有遵守犹太律法对被告的这些基本法律保护。所以耶稣说如果祂的教导有问题,就应该用正常的方式听取证据。”(布鲁斯)
ii. “《塔木德》声明:‘刑事程序既不能开始,也不能终止,只能在当天进行。如果该人被判无罪,可以在该日宣布判决;但是,如果他被判有罪,那么判决要到第二天才能宣布。但是无论是在安息日的前夕,还是在一切节期的前夕,什么审判都不可行。’”(克拉克)
5. (22-24) 耶稣在亚那面前的受审结束。
耶稣说了这话,旁边站着的一个差役,用手掌打他说,你这样回答大祭司吗?耶稣说,我若说的不是,你可以指证那不是。我若说的是,你为什么打我呢?亚那就把耶稣解到大祭司该亚法那里,仍是捆着解去的。
a. 旁边站着的一个差役: 这个不知名的差役开始对耶稣进行身体的虐待,最终致使祂被钉在十字架上。在祂的神性里面,耶稣知道他的名字; 但是是那些攻击神的弥赛亚却不自知的人之一(路加福音23:34),因着神的恩典,他的名字并没有被记录下来。
b. 用手掌打祂: 他的名字没有被记载,但他的罪行却被记载了下来。他毫无预兆地用手掌重重地打了耶稣,指责祂不尊重大祭司。
i. ”这一击是随后的羞辱的信号。”(阿尔福德)
c. 我若说的不是,你可以指证那不是。我若说的是,你为什么打我呢:耶稣要求这差役和亚那说出这种身体虐待的理由。耶稣揭露了可耻的事实,就是他们对拿撒勒人耶稣没有按照他们的标准和公义行事。
d. 亚那就把耶稣解到大祭司该亚法那里,仍是捆着解去的:亚那没有什么可以回答耶稣的。他把耶稣送到一个更正式的审判中、真正的大祭司那里,他把耶稣捆绑起来,好像祂是一个危险的罪犯。
6. (25-27) 彼得又两次不认耶稣。
西门彼得正站着烤火,有人对他说,你不也是他的门徒吗?彼得不承认,说,我不是。有大祭司的一个仆人,是彼得削掉耳朵那人的亲属,说,我不是看见你同他在园子里吗?彼得又不承认。立时鸡就叫了。
a. 西门彼得正站着烤火:在亚那家远远地望着耶稣,指望能混进那一小群人、不被发现。只因彼得和他们同在,他们就认出他来。
i. 路加福音22:61表明彼得能看见耶稣,很可能是在远处。彼得很可能看到耶稣被狠狠地打了一巴掌,他明白了这整个事件会比他想象的更加激烈和混乱。彼得站着烤火,这一情景使他更加紧张和恐慌。
b. 你也不是他的门徒吗:在火边的这个无名的人,问了和门口使女一样的问题(约翰福音18:17),甚至和她一样用反问的语气。第二次,彼得说我不是,不承认与耶稣有任何关系。
i. 你不也是祂的门徒吗:这是我们第二次看到另有一个门徒在场—约翰,毫无疑问。彼得知道约翰在那里、也知道众人知道他是耶稣的门徒,但他却不愿意被人知道他是耶稣的门徒。
c. 有大祭司的一个仆人,是彼得削掉耳朵那人的亲属:这是约翰会知道的事情,因为约翰跟大祭司和他一家有联系(约翰福音18:15-16)。
d. 我不是看见你同他在园子里吗:马勒古的亲戚会特别注意到那个袭击他亲戚的人。即使在夜光下的院子里,他也认出彼得就是那个从后面用刀攻击马勒古的人。
i. ,我不是看见你:“在原文中,“我”是被强调的,如同,‘我不是亲眼看见你同他们在一起吗?’”(阿尔福德)
e. 彼得又不承认:马太福音26章74节告诉我们,彼得第三次不承认的时候咒诅并起誓了,要叫他们越发觉得自己与耶稣无关。我们可以说,到了这个时候,失败的不是彼得的信心,而是他的勇气。
f. 立时鸡就叫了:这就应验了耶稣在约翰福音13:38所说的话,也必立时叫彼得想起耶稣在楼上的预言。
C.耶稣被带到彼拉多面前。
1. (28) 耶稣被带到罗马领袖面前。
众人将耶稣从该亚法那里往衙门内解去。那时天还早。他们自己却不进衙门,恐怕染了污秽,不能吃逾越节的筵席。
a. 众人将耶稣从该亚法那里往衙门内解去:审问完了,亚那就打发耶稣到该亚法那里(约翰福音18:24),分两部分受审。第一个是马太福音26:57-68中记载的匆忙召集的议会会议。第二次是公会正式的白昼会议(路加福音22:66)。
i. 约翰福音只提到耶稣被送到该亚法那里去,该亚法又差耶稣去见彼拉多。约翰把注意力放在了耶稣在罗马领袖本丢彼拉多面前的受审。
b. 往衙门内: 这个词描述的是彼拉多在耶路撒冷的总部,很可能是在罗马堡垒安东尼亚,彼拉多在那里开庭并处理公务。
i. “‘衙门’一词是指罗马军事长官的总部(就像犹太的总督一样)。在一个罗马营里,总督府是营里指挥官的总部。”(布鲁斯)
ii. “斐洛告诉我们,有一次彼拉多在希律王的宫殿里挂起了盾牌(Leg. Ad Gai., 299)。几年以后,弗洛鲁斯总督住在同一座宫殿里时(Josephus, Bell. Ii, 301, 328)。这些证据不足以证明彼拉多一定是住在那里的,而且整个事件必须被认为是不确定的。”(莫里斯)
c. 他们自己却不进衙门,恐怕染了污秽:约翰用讽刺的笔触揭露了犹太统治者的伪善。他们拒绝违背相对较小的关于污秽的诫命,却违背了更大的命令,拒绝神的弥赛亚、将一个无罪的人判处死刑。
i. “于是审查就在大楼前的露天场地开始了。”(道兹)
ii. “腐烂的虚伪!他们站在对律法的污秽之上,却不在乎让无辜的鲜血玷污他们的良心。这是什么,这不就是滤过小昆虫,吞下骆驼吗?”(特拉普)
iii. “威斯科特推测约翰很可能已经进入了衙门,在一个正好可以观察到发生了什么的地方。”(莫里斯)
d. 不能吃逾越节的筵席:这句话引发了一个争议,即最后的晚餐是逾越节的晚餐吗? 耶稣是在逾越节那天还是第二天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 约翰福音18章28节的这段话似乎表明逾越节是第二天,就是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那一天,最后的晚餐是逾越节的前一天。然而有几段经文似乎表明最后的晚餐是逾越节的晚餐(马太福音26:18,马可福音14:12,14:16,路加福音22:15)。对于这个时间上的难题,最好的解决办法似乎是认为耶稣在逾越节那天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而他们前一天晚上吃的晚餐是在日落之后(犹太人认为这是一天的开始)吃的逾越节晚餐。我们可以推测,逾越节羊羔在这两天都被献祭了,这是必要的,因为逾越节那天在耶路撒冷的圣殿里有大量的羊羔被杀(约瑟夫斯后来描述为超过200万只)。
i. “皮尔斯主教认为犹太人在星期四晚上到星期五之间的任何时候吃逾越节羊羔都是合宜的。他还推测,这一许可是必要的,因为为了过节,被宰杀的羔羊的数量是庞大的。”(克拉克)
ii. 塔斯克提出了另一种可能性:“这节经文中逾越节的意思可能是持续七天的整个逾越节周;”吃逾越节“这个词不是指可能已经吃过的逾越节大餐,而是指在逾越节期间剩下的几餐“
2. (29-32) 宗教领袖们向彼拉多解释这件事。
彼拉多就出来,到他们那里,说,你们告这人是为什么事呢?他们回答说,这人若不是作恶的,我们就不把他交给你。彼拉多说,你们自己带他去,按着你们的律法审问他吧。犹太人说,我们没有杀人的权柄。这要应验耶稣所说,自己将要怎样死的话了。
a. 彼拉多就出来到他们那里:那些宗教领袖把耶稣带到罗马巡抚本丢彼拉多那里,他们有理由期待一个好的结果。世俗的历史把彼拉多描述为一个残忍无情的人,对他人的道德情感完全麻木不仁。
i. 彼拉多娶了凯撒·奥古斯都的孙女为妻。“如果不是因为他通过婚姻获得的有影响力的关系,他永远也不会得到一个相对不重要的职位、担任犹太的检察官。”(博伊斯)
ii. 亚历山大的古代犹太学者菲罗这样描述彼拉多:“他的腐败,他的傲慢,他的掠夺,他侮辱人民的习惯,他的残忍,他不断地谋杀未经审判和定罪的人,以及他那没完没了的无理取闹和极其严重的不人道行为。”(巴克利)
iii. “他是一个软弱的人,试图用固执和暴力来掩盖自己的软弱……他的任期内发生了几次野蛮的流血事件(参看路加福音13:1)。”(布鲁斯)
b. 你们告这人是为什么事呢:具有罗马人的性格,彼拉多直接对他们说:“你们告这人是为什么事呢?”他要求知道这项指控。约翰记录了他们对这个问题的回避:这人若不是作恶的,我们就不把他交给你。
i. “他们在逮捕过程中得到了他的配合。现在他们显然希望他会相信他们的话,罗马人帮助逮捕的那个人很危险,应该被处死。”(莫里斯)
ii. “他们并不是想让彼拉多做他们的审判官而是做他们已经非法通过的判决的执行人。”(克拉克)
iii. “‘我们已经定了他的罪;这就足够了。我们希望你按照我们的要求执行这判决。因此,从那时起,‘教会权威’就经常对‘世俗势力’这样说,不幸的是,民间权威并不总是像彼拉多那样明智。”(麦克拉伦)
c. 你们自己带他去,按着你们的律法审问他吧:彼拉多见他们这样推诿,就吩咐他们自己去审问。他们若不以彼拉多所看为要紧的事告他,就得按着你们的律法审问祂,而不要打扰罗马人。
i. 约翰没有记载,但最终宗教领袖们给了彼拉多一个更具体的回答: 我们见这人诱惑百姓,禁止纳税给凯撒,并说自己是基督,是王(路加福音23:2)。
d. 我们没有杀人的权柄: 宗教领袖们还没有给彼拉多一个具体的指控,就解释了他们为什么不想根据他们自己的法律来审问祂。他们想要耶稣死,但罗马人不允许他们在自己的律法下处死罪人。
i. “约瑟夫斯告诉我们,在没有检察官同意的情况下,对死刑案件进行审判是合法的。”(阿尔福德)
ii. 有时,宗教领袖冒着遭到罗马当局反对的风险,未经允许处决了他们认为有罪的人。使徒行传7:54-60记录了一次这样的石刑。当犹太领袖们以这种未经授权的方式处死某人时,通常是用石头砸死。
iii. 在某种程度上,宗教领袖们可能施加了压力、让耶稣被钉十字架,以将申命记21:22-23的咒诅带给耶稣。祂担当了那咒诅,要把我们从律法的咒诅中拯救出来(加拉太书3:13)。
iv. “当犹太国王阿基劳斯被流放到维也纳,犹太成为罗马的一个省时,犹太人生与死的权力十有八九是被拿走了; 这事发生在耶路撒冷被毁五十多年前。”(克拉克)
e. 这要应验耶稣所说: 他们要求耶稣像罗马人那样死在十字架上,这就应验了耶稣自己的话(如果我被举起来,约翰福音3:14)。若犹太人杀了耶稣,就会用石头打死祂,并且这论到祂死的预言就不会应验。
i. 约翰指出一个问题的答案: 如果耶稣的敌人是犹太宗教领袖,那么为什么祂会死于罗马人的十字架上? 约翰描述了很多对耶稣的反对,但没有一个是来自罗马人。祂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之前的一系列事件多少有些奇怪和耐人寻味。
3. (33-35) 彼拉多提问,耶稣澄清。
彼拉多又进了衙门,叫耶稣来,对他说,你是犹太人的王吗?耶稣回答说,这话是你自己说的,还是别人论我对你说的呢?彼拉多说,我岂是犹太人呢?你本国的人和祭司长,把你交给我。你作了什么事呢?
a. 彼拉多又进了衙门。耶稣在彼拉多面前的受审分为两次,由耶稣在希律·安提帕面前的受审分开(路加福音23:8-12)。约翰将这两次审判的记录结合在一起。彼拉多想把这事交给希律,因为希律在加利利作王,耶稣就是从那里来的。希律王把耶稣送回彼拉多那里,这可能是耶稣第二次受审的开始。
b. 你是犹太人的王吗? 彼拉多已经卷入了这件事,他派了许多罗马人的军队去逮捕耶稣(约翰福音18:3)。这是他第一次看到这个宗教领袖们声称很危险的人。然而,彼拉多的问题暴露了他的怀疑。
i. 彼拉多见过自称为王的狂热革命者。“说到公元前4年希律王死后犹太的无政府状态,约瑟夫斯说:‘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把自己置于他所投靠的反叛组织的领导地位而成为王。’”(布鲁斯)
ii. 他问这个问题是因为耶稣看起来既不像革命者也不像罪犯。只有这些人才会愚蠢到在罗马人的统治面前称自己是犹太人的国王。彼拉多从前见过这等人,知道耶稣不像他们。
iii. “彼拉多原以为会遇到一个阴沉或好战的造反者,结果却遇到了自信而高傲的沉着威严。他无法把犯人的性格与对祂的指控调和起来。”(坦尼)
c. 这话是你自己说的:耶稣想知道彼拉多是真的想知道还是代表那些已经定罪耶稣的人问了这个问题。答案可能会不同,这取决于他的问题从何而起。
i. “如果是彼拉多自己问的,这个问题就是,‘你是一个政治上的王,阴谋反对凯撒吗!’如果他是替该亚法问,问题就是:‘你是以色列的弥赛亚王吗?’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是“不”。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皮尔彻,引用于莫里斯)
d. 你作了什么事呢: 彼拉多说,作为一个罗马人,他对犹太人的属灵或社会观念不感兴趣。彼拉多明白,如果宗教领袖想要耶稣死,那么祂一定是做错了什么,他想知道这是什么。
i. 耶稣本可以给这个问题,你作了什么事呢,一个奇妙的答案
• 祂没有罪,从来没有得罪过神或人。
• 祂医好病人,又叫瞎子看见,又叫狂风止住,在水面上行走,叫众人吃饱,战胜邪灵,叫死人复活。
• 祂讲真理如此清楚有力,使祂的听众感到震惊。
• 祂勇敢地挑战腐败。
• 祂把自己的生命倾注在少数几个注定要颠覆世界的人身上。
• 祂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并且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
ii. “问犯人做了什么,真奇怪! 彼拉多若是持定这问题,按这问题的答案定是非,就有福了。”(麦克拉伦)
4. (36) 耶稣向彼拉多解释祂的国。
耶稣回答说,我的国不属这世界。我的国若属这世界,我的臣仆必要争战,使我不至于被交给犹太人。只是我的国不属这世界。
a. 我的国不属这世界:耶稣明明地告诉彼拉多,祂是王,能够说我的国。祂还明白地告诉彼拉多,祂的国不是一个敌对的政治王国; 过去不是、现在也不属这世界。
• 与这个世界的国相比,耶稣的国起源于天堂(我的国不属这世界)。
• 与世上的国相比,耶稣的国以平安为根基(我的国若是属世界,我的仆人必要争战)。
i. “不可否认,祂的国高于这世界。但要通过这个世界的力量来建立。”(阿尔福德)
b. 我的国不在这里:彼拉多听见耶稣的国不在这里,就放心了。彼拉多可能已经得出结论,罗马对耶稣和祂的国没有什么好怕的。
i. 罗马人以为他们了解王国和他们的力量; 军队、海军、刀剑和战争衡量了王国的力量。耶稣所知道的是,祂的国——虽然不属这世界的国——比罗马更强大,当罗马灭亡时,它将继续扩张和发挥影响力。
ii. 我的国不属这世界: 奥古斯丁从这一节中观察到,地上的王国是建立在力量、骄傲、对来自人类的赞美的爱、对统治的渴望和自我利益的基础上的——所有这些都在彼拉多和罗马帝国表现出来。
iii. 天国,通过耶稣和十字架表现出来,建立在爱、牺牲、谦卑和公义的基础上——对犹太人来说是绊脚石,对外邦人来说是愚拙的(哥林多前书1:23)。
iv. “从祂的话中可以明显地推断出,祂是从另一个国度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不听祂话的人不以真理为特征。如果彼拉多真的想知道什么是真理,他就会认真地听耶稣的话。”(坦尼)
5. (37-38) 耶稣和彼拉多讨论真理。
彼拉多就对他说,这样,你是王吗?耶稣回答说,你说我是王。我为此而生,也为此来到世间,特为给真理作见证。凡属真理的人,就听我的话。彼拉多说,真理是什么呢?说了这话,又出来到犹太人那里,对他们说,我查不出他有什么罪来。
a. 你是王吗:这是彼拉多感兴趣的问题。他不介意犹太人中的宗教领袖、甚至是疯子,只要他们维持和平、不挑战罗马的统治。一个敌对的王可能会提出挑战,彼拉多想调查这件事。
i. “在彼拉多的问题中,‘你’这个字是强调和讽刺的。‘你,这样一个像罪犯一样被抓住、绑着、站在这里、随时有生命危险的人,是王吗?’”(阿尔福德)
ii. “这个问题真是太讽刺了。彼拉多心里藐视这样的犹太人。但在这里有一个贫穷的犹太人,被本国的百姓逼迫、孤单无助。把一个王国和他联系起来,听起来象是嘲笑。”(司布真)
b. 你说我是王:耶稣并没有否认祂是王。祂坚持认为自己生来就是王,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王。祂来作真理的王,要为真理作见证。
i. “祂向彼拉多提出请求,不是赦免祂、也不是怜悯祂,乃是承认真理。”(坦尼)
ii. “我惟靠真理影响人们的思想,管理人们的行为。”(克拉克)
c. 我为此而生,也为此来到世间; 几十年后,保罗劝勉年轻的提摩太说: 基督耶稣,祂在本丢彼拉多面前作过那美好的见证(提摩太前书6:13)。耶稣很好的见证是祂是一个王,祂的国来自天堂,是一个永恒真理的王国,与世俗的力量形成对比。
i. 我为此而生,也为此来到世间:“‘我’两次都是强调的,并与前面彼拉多的轻蔑的‘你’形成庄严的对比。”(阿尔福德)
ii. “我们的主暗示祂生来就是王,祂生来就有明确的目标。这些话是上帝之子化身的有力证明。”(阿尔福德)
iii. “这两种说法在其他任何地方都可以并行不悖,但在这种情况下,这样的结合是不寻常的,也是出乎意料的。”(莫里斯)
d. 真理是什么呢: 彼拉多嫉妒的问题表明他认为耶稣自称为真理之王是愚蠢的。也许彼拉多并不是说没有真理,而是说在耶稣所代表的属灵国度里没有真理。对彼拉多来说,士兵和军队就是真理,罗马就是真理,凯撒就是真理,政治权力就是真理。
i. “彼拉多知道他的要事是什么,并不是讨论真理的本质。于是他草草地把结束了审讯。”(布鲁斯)
ii. “这是一种回避话题的方式。彼拉多已经知道他所要知道的。耶稣不是革命者。祂对国家没有危害。祂可以安全地获释,而且就一般的正义而言,祂确实应该获释。”(莫里斯)
iii. 真理是什么呢: 在我们这个时代,许多人从不同的角度来问彼拉多的问题。他们注意到,许多事情只有在个人偏好或观点的基础上才是真实的,他们认为所有的真理都是私人的、个人的。他们认为没有关于上帝的真理; 只有我的真理和你的真理,两者一样好。尽管这种观点在我们的时代很强烈,但它否认了说这话的人:我为此而生,也为此来到世间,特为给真理作见证。
e. 我查不出祂有什么罪来: 彼拉多对那些想要耶稣死的宗教领袖们说,耶稣是无罪的。彼拉多说的不止是耶稣没有犯该死的罪。他查不出祂有什么罪来。彼拉多知道耶稣是无罪的。
6. (39-40) 彼拉多想要释放耶稣,但众人为巴拉巴喊叫。
但你们有个规矩,在逾越节要我给你们释放一个人,你们要我给你们释放犹太人的王吗?他们又喊着说,不要这人,要巴拉巴。这巴拉巴是个强盗。
a. 但你们有个规矩,在逾越节要我给你们释放一个人:彼拉多断定耶稣是不同的也是无辜的,他希望这种释放囚犯的习俗能帮助这个他认为是无辜的人。
i. “我们在其他地方没有这方面的资料; 虽然约瑟夫斯(Antiquities 20.9,3) 提到亚比努斯在逾越节释放了一些强盗。”(道兹)
ii. “关于这种风俗的起源和原因,我们一无所知。关于这一点,释经者一直在猜测的海洋中畅游。他们白费了力气,什么也没有做成。”(克拉克)
b. 你们要我给你们释放犹太人的王吗:彼拉多用这样的方式询问犹太人。他认为他们会希望一个自称为他们的王的人免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i. “像所有软弱的人一样,他在良心上也不容易,试图把事情做好,却又不为此而受苦。”(麦克拉伦)
c. 不要这人,要巴拉巴:众人弃绝耶稣,却选择巴拉巴。彼拉多原以为他们会赦免耶稣,但众人却要定祂的罪。
i. 马太福音27:20说,这不是群众自发的反应,乃是宗教人士故意挑唆的。祭司长和长老挑唆众人,让他们求释放巴拉巴、除灭耶稣(马可福音15:11)。
ii. 当群众选择巴拉巴而不是耶稣时,这反映了全人类堕落的本性。巴拉巴的名字听起来很像父之子。他们所拣选的,不是真儿子,乃是父之子,是假的、是暴力的。这预示着对未来终极巴拉巴的信奉——一个通常被称为敌基督者的。
iii. 今天的人仍然拒绝耶稣而选择另一个。他们的巴拉巴可能是欲望,可能是沉醉,可能是自我和生活的舒适。“这种疯狂的选择每天都在发生,人们宁愿选择肉体的欲望,也不愿选择灵魂的生命。”(特拉普)
d. 这巴拉巴是个强盗: 马可福音15:7告诉我们,他是几个作乱的人之一,在作乱中杀了人。罗马人认为巴拉巴是恐怖分子,而许多犹太人认为他是自由战士。
i. “巴拉巴似乎是当地抵抗运动的成员。他因为反对罗马人而成为许多犹太人的英雄。”(莫里斯)
ii. “几乎可以肯定他用这个词指代(约瑟夫斯经常这么做)狂热的叛乱者。在马可福音15:27(参看马太福音27:38),用来指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旁边的那两个人。”(布鲁斯)
iii. “巴拉巴很可能是一名游击‘抵抗战士’,被罗马人俘虏,并被关押将执行死刑。”(坦尼)
iv. 巴拉巴至少被控三项罪行: 偷窃(约翰福音18:40)、叛乱(马可福音15:7)和谋杀(马可福音15:7)。“你我也会站在巴拉巴这一边。我们抢夺了神的荣耀。我们一直是反对天国的煽动叛徒:恨他弟兄的就是杀人,我们也犯了那罪。”(司布真)
v. 若有人知道耶稣替他死是什么意思,那就是巴拉巴了。他是一个恐怖分子和杀人犯,然而当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时,他却被释放了。耶稣所挂的十字架原本可能是要给巴拉巴的。
(c) 2020 The Enduring Word Bible Commentary by David Guzik –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