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福音3章 – 重生
“如果我们被要求为一个不知道福音的垂死之人读圣经,我们可能会选择这一章作为最适合这种场合的一章; 对垂死之人有益的东西对我们大家也都有益,因为我们就是这样;而我们究竟会在何时真正步向死亡之门,我们谁也说不准。”(司布真)
A: 尼哥底母和重生。
1. (1-3) 尼哥底母夜间来见耶稣。
有一个法利赛人,名叫尼哥底母,是犹太人的官。这人夜里来见耶稣,说,拉比,我们知道你是由神那里来作师傅的。因为你所行的神迹,若没有神同在,无人能行。耶稣回答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神的国。
a. 尼哥底母,是犹太人的官: 尼哥底母是那些被耶稣的神迹感动的人之一(约翰福音2:23),也是公会的成员。他是一个虔诚的(法利赛人),受过教育(尼哥底母是一个希腊名字),有影响力(官),并且渴慕到夜里来找耶稣。尼哥底母来到耶稣面前,代表所有的人(约翰福音2:23-25),在某种意义上,他代表了地位最高、最好的人。
b. 这人夜里来见耶稣:或许尼哥底母夜里来是因为胆怯,或许是因为他不想让与耶稣的会面受到打扰。
c. 我们知道你是由神那里来作师傅的,我们不知道尼哥底母是指著自己、公会、还是是指著大众的意见说的。“然而,我们知道,oidamen可能仅仅意味着,你是一位来自神的师傅,这是众所周知的,是公认的,也是被允许的。”(克拉克)
d. 因为你所行的神迹,若没有神同在,无人能行。我们明白尼哥底母这话的意思,只是他的话不全是真的。圣经告诉我们,欺骗者和假先知有时能行非常显著的神迹(帖撒罗尼迦后书2:9和启示录13:13-14)。
e. 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神的国: 耶稣对尼哥底母的回答打破了犹太人的假设,他们以为他们的种族身份——他们的旧出生——保证了他们在神国中占有一席之地。耶稣清楚地说明,一个人的出生并不能保证他能进神的国; 只有重生才能给予这种确据。
i. 当时犹太人中广泛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 他们既是亚伯拉罕的后裔,就能自动地进天国。事实上,一些拉比教导说,亚伯拉罕站在地狱的门口,只是为了确保他的后裔没有一个人会不小心走进去。
ii. 当时的大多数犹太人都在寻找弥赛亚来带领他们进入一个新世界,在这个新世界里,以色列人和犹太人都要显为大。耶稣来,是要叫人得着新生命,在这生命里,祂要显为大。
iii. 尼哥底母称耶稣为拉比和师傅; 耶稣回应说,祂是那宣告新生命的。“我们的主回答说,在弥赛亚的国里,所需要的不是学习,而是生命; 生命必须从重生开始。”(阿福德)
f. 重生: 古希腊语单词“重”(anothen)也可以翻译成“从上面”。这就是约翰在约翰福音3:31和约翰福音19:11和19:23中使用这个词的意思。无论哪种方式,意思本质上是一样的。从上面而生就是重生。
i. “表示‘重新’的词同样可以翻译为‘从上面’。这两种意思都是真实的,以约翰的方式,两者我们都能理解。”(莫里斯)
ii. 本质上,这意味着有新的生命。神学上的术语是再生。这不仅仅是一场道德或宗教改革,而是带来新的生命。若要属天国,必须从其中重生。”(坦尼)
iii. 耶稣清楚地说,若没有这一点,那就是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神的国或成为神国的一部分。道德或宗教改革是不够的。人必须重生。
iv. 这不是我们自己能做的事情。如果耶稣说:“你若不洗,就不能看见神的国。”我们可能会想:“我能洗我自己。”“一个人可以洗自己; 但他永远无法使自己重生。
v. “在新约全书中,重生、再创造的观念随处可见。”(巴克莱)
• 彼得前书说到我们因神的大怜悯重生(彼得前书1:3)。
• 彼得前书说到从一颗不朽坏的种子重生(彼得前书1:22-23)。
• 雅各说神用真理的道领我们出来(雅各书1:18)。
• 提多告诉我们重生的洗(提多书3:5)。
• 罗马人谈到与耶稣同死而复活(罗马书6:1-11)。
• 哥林多前书将新信徒称为新生儿(哥林多前书3:1-2)。
• 哥林多后书说到我们在耶稣里是新造的(哥林多后书5:17)。
• 加拉太书说到我们在耶稣里是新造的人(加拉太书6:15)。
• 以弗所书说新人是照着神的义造的(以弗所书4:22-24)。
• 希伯来书说在我们基督徒生活的开始,我们就像孩子一样(希伯来书5:12-14)。
2. (4) 尼哥底母回答说: “怎么会这样呢?”
尼哥底母说,人已经老了,如何能重生呢?岂能再进母腹生出来吗?
a. 人已经老了,如何能重生呢?尼哥底母的回答可能不是出于无知,而是因为他认为耶稣的意思是道德的改革。他的问题可能是“你怎么能教老狗新把戏?”无论如何,尼哥底母显然不明白耶稣讲的话的意思,也不明白关于新生的真理。
i. 如果我们的主说:‘每一个外邦人都必须重生’,他可能就会明白了。”(道兹)
b. 人已经老了,如何能重生呢?耶稣在对重生的描述中,回顾了旧约对新约下应许中一个熟悉的主题(申命记30:1-6,耶利米书23:1-8,耶利米书31:31-34,耶利米书32:37-41,以西结书11:16-20,以西结书36:16-28,以西结书37:11-14,37:21-28)。这些经文作出了三个新约下的应许:
• 以色列的聚集。
• 神子民的洁净和属灵改造。
• 弥赛亚统治以色列和整个世界。
i. 在耶稣的时代,犹太人当中的普遍教导是新约的前两个方面已经完成。他们看到,在巴比伦流亡之后,以色列人又聚集在一起——至少部分上如此。他们看到了像法利赛人一样强大的属灵运动,他们相信这实现了属灵改造的应许。他们所等待的只是弥赛亚的统治。
ii. 这就是为什么尼哥底母对耶稣关于重生的说法感到如此奇怪。他认为犹太人已经重生了; 他们肯定没有在找。他们只是在寻找一个胜利的弥赛亚。
3. (5-8) 耶稣解释重生的意思。
耶稣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生的,就不能进神的国。从肉身生的,就是肉身。从灵生的,就是灵。我说,你们必须重生,你不要以为希奇。风随着意思吹,你听见风的响声,却不晓得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凡从圣灵生的,也是如此。
a. 你们必须重生: 耶稣强调说,人不需要改革,只需要被神的灵彻底改变。我们必须从水和圣灵生。
i. “在第三节中,耶稣说到“看见”神的国,在这里祂说“进”。意思可能没有太大的差别。”(莫里斯)
ii. 实实在在地: “这些话为下面的事实增添了严肃性,并加以强调。现代短语“实话实说”、“相信我”、“我保证”都表达了这个意思。”(塔斯克)
iii. 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生的,就不能进神的国。若有一国立了律法,说,除了那些生在那国的人以外,没有人可以住在那里。而有不是在那里出生的人想住在那里
• 即使他的名字在那个国家很常见,那也没有用。
• 即使他会讲当地的语言也没有用。
• 即使他遵守当地的一些风俗习惯也没有用。
• 即使他穿得像那个国家的人一样也不重要。
• 即使他践行了那个国家的一些宗教传统也不重要。
• 即使他的父母出生在那个国家也不重要。
• 即使他的孩子出生在那里也不重要。
• 即使他在那个国家有很多朋友,那也不重要。
• 重要的是他是否确实出生在那里。
iv. “一个人可以抛弃许多恶习,克服恶习,抛弃他曾沉溺于的许多欲望,但世上没有人能使自己从神而生; 即使一个人为此苦苦挣扎,但他永远也做不到超出他能力范围的事。你们要知道,即便一个人能叫自己重生,也不能进天国。因为还有一件事,他是做不到的。若不是从圣灵生的,就不能见神的国。’”(司布真)
b. 人若不是从水……生的: 我们从约翰福音3:10知道,不管从水生是什么意思,尼哥底母应该从旧约里对此很熟悉。
i. 有人以为,从水生的就是受洗。这里的水可能代表悔改的礼,但此观点没有真正的旧约基础。
ii. 有些人认为,从水生的指的是我们肉体的出生,因为我们是从一袋水里出来的。这种观点更有吸引力,但它不是简单地陈述了显而易见的事实吗? 然而,它确实与约翰福音3:6中从肉身所生的思想有很好的相似之处。
iii. 有人以为,从水生的就是借着神的道重生。在圣经的其他段落中,水代表着神的话,就像我们被神话语的水所洗一样(以弗所书5:26)。
iv. 有些人认为,从水生的就是要被圣灵重生,就是约翰福音7:38-39中的活水。
v. 有些人认为,从水生的就是领受以西结书36:25-28预言的洁净水,作为新的约的一部分。这是最重要的一种观点(虽然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因为它与旧约预言有着紧密的联系——耶稣说尼哥底母应该已经知道这些事。
c. 从肉身生的,就是肉身:若没有圣灵的重生,肉身就败坏一切称义的行为。然而,属灵的人所做的一切都能讨神的喜悦。
i. “这肉身就是一切凡照一般的生产之法所生的,连人的灵,虽然能受神的灵,仍然是死的,陷在过犯和罪恶里。”(阿福德)
d. 我说,你们必须重生,你不要以为希奇:尼哥底母又对这话很希奇,因为他与同时代的大多数犹太人一样,相信他们已经有了新约下所应许的内在转变。耶稣想让他明白他没有这种转变的事实,他必须重生。
i. 我们不应该忘记耶稣在对谁说这些话。尼哥底母是个宗教领袖、法利赛人,是个有学问的人、热心的人。从外表上看,他已经向神转变,其实不然。
ii. 这些庄严的话语永远排除了人类靠美德拯救的可能性。人的本性是如此被罪所控制,以致神的灵的工作是人与神的国相联的必要条件。”(莫里斯)
e. 风随着意思吹: 耶稣对尼哥底母说的意思是: “你不了解风的一切,但你能看到它的效果。”这就是圣灵诞生的过程。耶稣想让尼哥底母知道,在他经历新生之前,他不需要了解一切。
i. 既然我们不能控制圣灵,“我们对待圣灵,就当存温柔嫉妒的心,免得叫圣灵担忧,使祂离开我们。”(司布真)
4. (9-13) 耶稣回应“怎能有这事呢?”的问题
尼哥底母问他说,怎能有这事呢?耶稣回答说,你是以色列人的先生,还不明白这事吗?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我们所说的,是我们知道的,我们所见证的,是我们见过的。你们却不领受我们的见证。我对你们说地上的事,你们尚且不信,若说天上的事,如何能信呢?除了从天降下仍旧在天的人子,没有人升过天。
a. 怎能有这事呢?尼哥底母很困惑。他的思想早已形成,他深信自己和所有忠诚的以色列人都已经经历了重生,很难再有不同的想法。耶稣必须继续解释。
b. 你是以色列人的先生,还不明白这事吗?耶稣斥责尼哥底母没有意识到重生的需要和应许,因为这些都清楚地列在旧约里。尼哥底母很熟悉这些经文,但他以为关于重生的应许已经实现。他本该明白的。
i. 你是以色列人的先生:尼哥底母在以色列神学界的确切地位没有明确的定义出来,但这经文表明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耶稣暗示,作为这个国家的杰出教师,尼哥底母本应该熟悉关于重生的教导。”(坦尼)
c. 我对你们说地上的事,你们尚且不信,若说天上的事,如何能信呢?简单地看一看地上的事物——像耶稣使用的例子,甚至看一看他自己的生活——尼哥底母就会明白这一点。如果他看不到这种属灵转变的需要,耶稣还能告诉他什么呢?
d.除了从天降下仍旧在天的人子,没有人升过天:耶稣“清楚地表明,祂有权柄讲论天上的事,其他任何人都没有。””(莫里斯)
i. 总而言之,我们在这里有基督自己的话作为序言的根据,那就是道从起初就与神同在,成为肉身,成为人的光。”(道兹)
ii. 没有人升过天:“这似乎是在比喻,没有人知道神国的奥秘。正如申命记30:12;诗篇73:17;箴言30:4;罗马书11:34。这种说法是建立在一个普遍接受的准则之上的: 一个人要想完全了解一个地方的情况,就必须来到这个地方。”(克拉克)
5. (14-15) 耶稣和那条铜蛇。
摩西在旷野怎样举蛇,人子也必照样被举起来。叫一切信他的都得永生。(或作叫一切信的人在他里面得永生)
a. 摩西在旷野怎样举蛇:耶稣作了一个很特别的陈述,解释说民数记21:4-9中的这条蛇是一幅弥赛亚和祂所作之工的图画。
i. 在圣经(创世纪3:1-5和启示录12:9)中,蛇常被用作邪恶的象征。然而,摩西在民数记第21章中的蛇是由铜制成的,铜在圣经中是一种与审判有关的金属,因为青铜与火有关,是一幅审判的图画。
ii. 所以,铜蛇说的是罪,但指的是被审判的罪。同样,耶稣并没与犯罪,却在十字架上成了我们的罪,我们的罪也在他里面受了审判。铜蛇是一幅罪被审判和解决的图画。
iii. 我们会想要减少我们的罪恶感,把一个人的形象挂在柱子上。这人的形象可能代表着人的“好与坏”。但蛇显然是有罪的,它向我们展示了我们的本性和对救赎的真正需要。
iv. 此外,如果蛇水平地躺在竖竿上,很容易看出这也是十字架的视觉表现。然而,许多传统显示蛇缠在杆子上,这是古代医治和药物的形象的来源–蛇,缠绕在杆子上。
v. 在民数记21:4-9中,百姓得救,不是因为他们作了什么,乃是因为他们仰望铜蛇。他们必须相信,像仅仅看一样东西这样看起来愚蠢的事情就足以拯救他们,当然,有些人因为认为这样做太愚蠢而死亡。
vi. 正如以赛亚书45章22节所说: 地极的人,都当仰望我,就必得救。因为我是神,再没有别神。我们也许愿意做一百件事来赢得我们的救恩,但是神命令我们只信靠祂——仰望祂。
b. 人子也必照样被举起来:因为耶稣虽然担当了我们的罪,却从来没有成为罪人。甚至祂为我们成为罪,也是一种圣洁、公义、爱的行为。在十字架的整个试炼中,耶稣始终是圣者。
i. 尼哥底母没有领会耶稣通过以西结的预言向他呈现的关于重生的教导; 现在,祂用一个他从小就熟悉的故事,以实物课的形式呈现给他。”(布鲁斯)
ii. 必照样被举起来:“祂必死,因为祂要拯救。祂要拯救,因为祂真爱。”(麦克拉伦)
c. 被举起来:这是一个后来用来描述耶稣受难(约翰福音12:32)和升天(使徒行传2:33)的术语。这两种意义就是祂的受难和高升。耶稣在这两方面都被举起来。
i. 人子也必照样被举起来。是的,但不是在希律王的宝座上。而是像那铜蛇、是明明的、挂在杆子上、为要医神的子民。”(道兹)
d. 都得永生: 永生背后的理念远不止是一个漫长的或永远不会结束的生命。永生并不意味着这种生命会永远延续下去。相反,永生意味着有一定质量的生命,神的那种生命。这是一种在永恒里享受的生活。
i. 信仰的本质隐含在摩西在旷野举蛇的例子中。信仰是接受某件事,而不是做某件事。”(坦尼)
6. (16) 神赐救恩。
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
a. 神爱世人: 约翰福音3章16节,长久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一个有力的、简洁的福音宣言。在圣经的31373节经文中,它可能是传福音时最受欢迎的一节经文。
i. 我们了解到神爱的对象是谁: 神爱世人。神没有等到世人转向祂,才爱世人。当世界还是世人的时候,祂就爱它,并把唯一的儿子给了它。
ii. 耶稣在约翰福音3:7(你们必须重生)中对尼哥底母所说的话驳斥了犹太人关于救赎之道的普遍观点。耶稣驳斥了犹太人关于救恩范围的普遍观点: 神爱世人。
iii. 当时的犹太人很少认为神爱世人。他们中的许多人认为神只爱以色列人。耶稣救恩和生命的普世赐予是革命性的。
iv. “犹太人已经准备好相信神是爱以色列的,但是似乎没有任何犹太作家在文章中坚持神爱这个世界。这是一种独特的基督教思想,神的爱是广泛的,足以接纳全人类。”(莫里斯)
v. 莫里森认为爱有三个中心:
•神爱世人(约翰福音3:16)。
• 基督也爱教会(以弗所书5:25)。
• 祂是神的儿子,是爱我的(加拉太书2:20)。
b. 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 这描述了神爱的表达和礼物。神的爱不仅仅是对堕落世界的困境的同情。神付出了行动,祂赐下了最珍贵的: 祂的独生子。
i. 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 “这话似乎是指着献以撒说的; 在这种情况下,尼哥底母就会立刻想起那样做所需要的爱,那里所做的替换,以及在那里对亚伯拉罕所说的预言。”(阿福德)
c. 信祂的人: 这句话描述的是接受神之爱的人。神爱世人,世人却不从祂的爱中得着益处,直到信了耶稣,就是父所赐的礼物。信的意义远远超过理智上的意识或认同。它意味着信任、倚靠和坚持。
d. 不至灭亡: 这描述了神之爱的意图。神的爱能拯救人类脱离永恒的毁灭。神看着堕落的人类,不希望他们灭亡,所以在祂的爱中,祂把救恩的恩赐在耶稣基督里扩展开来。
e. 永生: 这描述了神爱的持续性。我们从人所领受的爱,可能会淡去,也可能会改变,但神的爱永不改变。他永远不会停止对祂子民的爱,即使是最遥远的永恒。
i. 我们可以说约翰福音3章16节有七大奇迹。
神 | 全能的权柄 |
爱世人 | 最强大的动机 |
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 | 最伟大的礼物 |
一切 | 最广的欢迎范围 |
信祂的 | 最容易的办法 |
不至灭亡 | 最神圣的救赎 |
反得永生 | 无价之宝 |
ii. “若用一句话概括第四卷福音书的信息,那就是这句话。神的爱是无限的; 它接纳全人类。没有什么牺牲能大到让人无法理解: 神所能给予的最好的,祂给了——祂唯一的儿子,祂深爱的。”(布鲁斯)
7. (17 – 21) 定罪。
因为神差他的儿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或作审判世人下同)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信他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经定了,因为他不信神独生子的名。光来到世间,世人因自己的行为是恶的,不爱光倒爱黑暗,定他们的罪就是在此。凡作恶的便恨光,并不来就光,恐怕他的行为受责备。但行真理的必来就光,要显明他所行的是靠神而行。神差他的儿子到世上来,并不是要定世人的罪。藉著祂,将救恩、盼望、医治带给世人。
a. 神差他的儿子降世,并不是要定世人的罪:耶稣揭示了父神差子神降世的心;因祂,将救恩、盼望、医治带给世人。
i. 事实上,有些人要被定罪,这是基督降世的结果(约翰福音3:19)。但这并不是祂来的目的。”(莫里斯)
b.不信的人,罪已经定了: 约翰福音3:16是所能想到的最恩典、最奇妙的礼物,就是给一切信的人永生。然而,对于任何拒绝信的人来说,这个礼物有着内在的后果。他们的拒绝使他们必然被定罪。
i. 对于那些不信的人,一个重要的问题是: “那些因为没有听过耶稣基督的好消息而没有机会信的人呢? 这是一个重要而又独立的问题,使徒保罗在罗马书第1章和第2章中对此作了最好的阐述。而在这里,重点似乎是那些故意拒绝这条信息的人,就像那些在一世纪听到并遇到耶稣的人那样。
ii. 这里并没有明确提到那些从来没有机会信基督的人,那些从来没有受到满盈之光照耀的人。但约翰的话可能也揭示了审判他们的原则。在道成肉身之前,永恒的道来到人那里,神的光也是如此。如果审判人的标准是他们对光的回应,那么审判他们的标准同样也是他们对所能得到的光的回应。”(布鲁斯)
c. 定他们的罪就是在此: 耶稣来是要带来救恩,但那些拒绝救恩的人定自己的罪。我们永远不需要把任何人被定罪的理由留在神的门口。这是他们的责任,不是神的责任。
i. “天堂太热,而不能容纳未得重生的人; 从来没有肮脏的狗践踏过那条金色的人行道,那是一份纯洁的遗产。”(特拉普)
d.世人因自己的行为是恶的,不爱光倒爱黑暗:耶稣解释了人们为什么不去相信祂、在祂里面得拯救。因为他们被黑暗所吸引,爱黑暗胜过爱光明。不信有一个关键的道德维度,它经常被否认或忽视。
i. 那些有意识地拒绝耶稣的人常常把自己呈现为勇敢地摒弃迷信、诚实地处理深奥哲学问题的英雄人物。而事实常常是,他们拒绝的根源上存在一种道德妥协。
ii. 许多反对基督教的人热衷于反对耶稣的真理,因为他们爱自己的罪,不想面对它,或者面对一个审判他们罪的神。
iii. 当我们想到对罪的爱使人下地狱,我们常常想到臭名昭著的罪。但是,单单要求做自己生命的主,就足以构成罪,就该在神面前被定罪。
e. 凡作恶的便恨光: 有些人通过积极地与真理作斗争来表达他们对真理的仇恨,而另一些人则通过无视神的真理来表达他们的仇恨——他们对耶稣说:“你不值得我花时间。”相反,行真理的必来就光。
i. 行真理的: “‘行真理’就是实践自己所知道的; 过一种诚实、认真的生活。”(道兹)
ii. “他们选择在黑暗中行走,好做黑暗的工作——他们打破神圣的律法,拒绝接受神赐给他们的怜悯,被神的公义逮捕、定罪、惩罚。那么,他们的刑罚从何而来呢? 从自己。”(克拉克)
B.施洗约翰为耶稣作的最后见证。
1. (22-24) 当约翰继续他的施洗工作时,耶稣在犹太地施洗。
这事以后,耶稣和门徒到了犹太地,在那里居住施洗。约翰在靠近撒冷的哀嫩也施洗,因为那里水多。众人都去受洗。那时约翰还没有下在监里。
a. 耶稣和门徒到了犹太地。约翰继续讲述耶稣的生平,重点讲述祂在犹太地所做的事。其他福音书重点在于耶稣在加利利地区的工作。
b. 在那里居住施洗:耶稣和祂的门徒行施洗的工作显然与施洗约翰所做的相似。这是耶稣以谦卑的方式来认可约翰工作的良善和重要性。
i. 关于耶稣的施洗工作,莫里斯说: “更有可能是施洗约翰所特有的‘悔改的洗礼’的延续。我们知道当耶稣开始传道的时候,祂就是以与约翰同样的信息开始的: 悔改(马太福音3:2和4:17)。耶稣也实践约翰用过的且有极大效果的悔改的象征是有道理的。
ii. “现在耶稣的门徒们所进行的洗礼,看起来和约翰的洗礼是一样的。”(阿尔福德)
iii. “‘居住’是另一个不太具体的词,但我们得到的印象是,耶稣和祂的门徒在一段从容的时期里相互了解地更好。”(莫里斯)
iv. 耶稣施洗工作的地点没有说明。这可能是因为它发生在一般地区的几个地方。
c. 约翰在靠近撒冷的哀嫩也施洗。至于这地方的位置,众人意见不一。最好的证据是,它位于现代伯珊以南约7英里(12公里)处。
i. “‘哀嫩’这个名字(哀嫩就是泉的意思),就是约翰施洗所需要的‘多水’(照字面意思就是‘多水’)。”(布鲁斯)
ii. “哀嫩的确切位置还不确定。可能有两处地点: 一处在伯珊南部,那里有许多泉水; 又有一处,离示剑不远。两者中,前者的可能性似乎更大。”(坦尼)
iii. 约翰施洗的工作仍显成效; 我们读到:众人都去受洗。“后两个动词的时态是连续性的,我们可以理解为‘他们不断地来受洗’。”(莫里斯)
2. (25-26) 约翰学习耶稣的施洗工作。
约翰的门徒,和一个犹太人辩论洁净的礼。就来见约翰说,拉比,从前同你在约但河外,你所见证的那位,现在施洗,众人都往他那里去了。
a. 约翰的门徒,和一个犹太人辩论洁净的礼: 我们不知道这场辩论的确切性质。约翰的洗礼当然有个人洁净的因素,也许一些犹太领袖反对他所做的或者他做的方式。
b. 现在施洗,众人都往他那里去了:我们不知道关于洁净争论的细节,但在那次讨论中,约翰的门徒知道耶稣施洗,吸引了很多人。
i. “‘众人’是一种愤怒的夸张,在这种情况下是很自然的。”(莫里斯)
c. 众人都往他那里去了! 约翰的门徒们似乎很惊慌,但约翰一点也不担心。约翰不允许嫉妒或善变的人群使他忘记他的使命: 宣告弥赛亚来了,接着就退后,让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弥赛亚身上。
3. (27-30) 约翰对他忧虑的门徒的回答。
约翰说,若不是从天上赐的,人就不能得什么。我曾说,我不是基督,是奉差遣在他前面的,你们自己可以给我作见证。娶新妇的,就是新郎。新郎的朋友站着听见新郎的声音就甚喜乐。故此我这喜乐满足了。他必兴旺,我必衰微。
a. 若不是从天上赐给人的,人就不能得什么。约翰先对那忧虑的门徒说,凡他所有的,连服事他的人,都是神的恩赐。如果他们是神的礼物,那么就应该存感恩的心领受。
b. 我曾说: 我不是基督,是奉差遣在他前面的:约翰就提醒门徒说,他知道自己是谁,他也知道耶稣是谁。明白了这一点,他就能合理地看待自己; 不要太高(认为他是基督),也不要太低 (认为他在神的计划中没有呼召或地位)。
c. 新郎的朋友: 约翰向他的门徒解释说,他就像婚礼上的伴郎; 他不是新郎。他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是监督两个人走到一起。
i. 在当时的犹太婚礼习俗中,新郎的朋友安排了婚礼的许多细节,并把新娘带到新郎身边。然而,新郎的朋友从来都不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且也不想成为焦点。
ii. 新郎代表耶稣的事实是圣经说耶稣是神的另一种方式。在旧约中,只有耶和华是以色列的丈夫。施洗约翰会很清楚,在旧约中,以色列被视为耶和华的新娘。”(莫里斯)
d. 故此我这喜乐满足了。约翰要他的门徒知道,这一切的安排满足了他的喜乐。有人可能会说施洗约翰失去了他的会众——他为此感到高兴! 约翰很高兴,因为他的会众被耶稣带去了。
i. 人们被耶稣吸引并不是约翰的遗憾,而是他的工作和盼望的实现。”(道兹)
ii. 约翰没有流露出嫉妒或争竞的感觉。看到别人的影响力以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代价而增长不是容易的事; 看到这种情景再高兴就更不容易了。约翰因门徒所带来的福音,就越发欢喜。”(布鲁斯)
e.他必兴旺,我必衰微。施洗的约翰知道,叫他不多显在众人面前,为耶稣多显在众人面前,为众人所认识,原是与他有益的。在更大的方面,这应该是每一个基督徒,特别是神子民的领袖的座右铭。耶稣应该变得更大更显眼,仆人应该变得越来越衰微、越来越不显眼。
i. 虽然耶稣给人施洗,叫他们悔改,吸引了许多人,但约翰知道他们的工作和角色是不同的。耶稣是唯一的弥赛亚,祂的工作必须不断地被尊崇。
ii. 施洗约翰告诉我们,我们可能很受欢迎,表面上很成功,但仍然是谦卑的。施洗约翰拥有现代著名牧师梦寐以求的名望和追随者,但他却是一个真正谦卑的榜样。
iii. 施洗约翰也没有因为耶稣为更多的人做类似的工作,而放弃他的工作。他继续努力,满足于神叫他做的事,尽管耶稣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而他得到的关注越来越少。
iv. “在这里,牧师们可以学习不要因为神可以在他们周围激起更大的轰动和更大的成功来掩盖他们,而不履行自己的职责。”(特拉普)
v. “如果不是因为你的昏睡或懒惰,人群已经退去,皈依的浪潮已经回落到以前的水平以下,那就要有平安。这都是圣灵运行的事,随自己的意思分给各人。”(梅尔)
4. (31-33) 约翰对耶稣的见证。
从天上来的,是在万有之上。从地上来的,是属乎地,他所说的,也是属乎地从天上来的,是在万有之上。他将所见所闻的见证出来,只是没有人领受他的见证。那领受他见证的,就印上印,证明神是真的。
a.从天上来的: 约翰想让每个人都知道耶稣是从哪里来的。耶稣和其他人不同,因为是从天上来的。祂并不是一个特别有灵性、聪明或善良的人; 祂从前是、现在也是神,从天上来。
i. 关于约翰福音3:31是继续施洗者约翰的话,还是开始了福音传道人约翰对施洗者先前的话所暗示的主题的评论,存在一些争论。
b. 从天上来的,是在万有之上:耶稣不但与众人不同,而且比任何人都大。
i. 如果我们想要了解一个家庭的情况,我们只能从这个家庭的一个成员那里得到第一手的信息。如果我们想要一个城镇的信息,我们只能从来自那个城镇的人那里得到第一手的信息。所以我们若要求神的信息,只能从神的儿子那里得着。我们若要知道天上的事,和天上的生命,只有从天上来的人那里才能知道。”(巴克莱)
ii. 所见所闻的:“所见所闻等同于直接的知识。”(道兹)
c. 只是没有人领受他的见证: 约翰预言耶稣会在祂的事奉中遭遇拒绝。祂从天上降下来、为真理作见证。只是没有人领受祂的见证,即便有证人证明这是神的真理。
i. 祂的意思是,相对而言,没有人领受。与到祂面前来的群众、以色列民、人类相比,那些领受基督见证的人是如此之少,以致于祂的忧愁使祂称呼他们为没有。”(司布真)
ii. 领受祂的教导就证明神是真的。另一方面,拒绝它,实际上就是在说神是骗子(约翰福音3:33; 参看约翰一书1:10,5:10)。”(塔斯克)
iii. 证明:“你们信耶稣的时候,就印上印记,证明耶稣的见证就是主的启示。你已经证明你相信神是真的。”(司布真)
5. (34-36) 拒绝关于耶稣的真见证的代价。
神所差来的,就说神的话。因为神赐圣灵给他,是没有限量的。父爱子,已将万有交在他手里。信子的人有永生。不信子的人得不着永生,(原文作不得见永生)神的震怒常在他身上。
a. 神所差来的,就说神的话:耶稣是独特的可靠的启示,因为祂有圣灵,是没有限量的,与以前的先知不同。
b. 因为神赐圣灵给他,是没有限量的: 约翰既提到耶稣(祂有圣灵,是没有限量的),又预言新的约(新约是圣灵的真实流露)。对于那些通过新的约与弥赛亚连在一起的人来说,圣灵的给予是没有限量的。
i. 拉比书中说,圣灵只在一定程度上赐给先知。圣灵浇灌在祂身上没有限量,说明祂讲的是神的话。”(阿尔福德)
ii. 父爱子:“在这卷福音中,我们两次读到‘父爱子’——在这里(约翰福音3:35)和约翰福音5:20。这里的动词是agapao; 另一个地方是phileo。这两个动词在同一语句中的交替使用说明了福音传道者改变同义词选择的习惯。”(布鲁斯)
iii. 子:“‘子’作为对基督的一种称呼的绝对性的使用,即使不能证明,也一定表明了基督真正的神性。这是本福音书中最喜欢的称呼。”(道兹)
c. 不信子的人得不着永生,神的震怒常在他身上。约翰解释说,因为耶稣是从天上来的,所以拒绝祂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你们若厌弃子,就必受忿怒。
i. 不信子的人: “他可能认为他的不信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但事实上,这是一种针对神的带刺射击。”(司布真)
ii. 神的震怒: “这个词并不意味着突然爆发的激情或脾气。相反,这是神对罪既定的不悦。它是神对道德邪恶的过敏,是正义对不正义的反应。”(坦尼)
iii. 弃绝子就是弃绝祂的恩赐,永生。你不能跟祂说,“我接受这份礼物,但拒绝你”。
iv. “‘神的震怒’这个概念对许多现代学生来说是非常陌生的,各种各样的方法被用来软化或曲解它。然而,要做到这一点,就一定会对《圣经》的许多段落进行极大的破坏,并且一定会偏离神的道德品格。”(莫里斯)
v. 神并不是向他发怒; 是他把震怒带到自己身上。”(巴克莱)
d. 神的震怒常在:常在这世上,因为罪的恶常存,直到那恶者得着完全的满足。因为那些弃绝耶稣的人,不能献上神所悦纳的完全祭物。神的忿怒常在,直到耶稣在十字架上所付的赎价完全满足了罪和恶的债。
i. 我们可能不喜欢它,但我们不应该忽视它。约翰告诉我们,这震怒“常存”。我们不应该指望它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莫里斯)
ii. “神圣的惠特菲尔德在布道时,常常会举起双手,泪流满面地喊道:‘啊,要来的震怒! 要来的震怒! 然后就停下来,因为他的情绪抑制了他说话。”(司布真)
iii. 回顾约翰福音第3章,你可能会说这是圣经中必须读的一章。约翰福音第3章有四个重要的必须。
• 罪人的必须: 你必须重生(约翰福音3:7)。
• 救主的必须: 人子也必须被举起来(约翰福音3:14)。
• 掌权者的必须: 祂必兴旺(约翰福音3:30)。
• 仆人的必须: 我必衰微(约翰福音3:30)。
(c) 2020 The Enduring Word Bible Commentary by David Guzik –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