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福音6章 – 从天上来的粮
A. 为神迹做准备。
1. (1-4) 在加利利海附近,一群人聚集到耶稣那里。
这事以后,耶稣渡过加利利海,就是提比哩亚海。有许多人,因为看见他在病人身上所行的神迹,就跟随他。耶稣上了山,和门徒一同坐在那里。那时犹太人的逾越节近了。
a. 这事以后,耶稣渡过加利利海: 约翰现在开始记录耶稣在犹太以北的加利利地区的一些事迹和话语。约翰主要记录了耶稣在犹太和耶路撒冷的言行,但有时也包括其他福音书作者所写的内容,主要是在加利利地区。
b. 有许多人……就跟随祂,这神迹也记录在其它三本福音书当中。路加提到,这一次耶稣出去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想要独处(路加福音9:10),但众人还是跟随祂。尽管如此,耶稣仍以极大的怜悯服事众人。
c. 因为看见祂在病人身上所行的神迹:路加福音9:11告诉我们,耶稣也教导这许多人,约翰对此却没有特别提到。
i. 莫里斯给出了约翰福音6:2中希腊动词的意思:“众人‘不停地跟随’耶稣,因为他们‘不断地看见’祂‘惯常’在病人身上所行的神迹。”(莫里斯)
d. 那时犹太人的逾越节近了:约翰是四个福音书作者中唯一一个告诉我们这事发生在逾越节的。也许这许多人是去耶路撒冷的加利利朝圣者。
i. 逾越节与出埃及记和神给旷野的以色列人的供应有关。耶稣很快就会用天上的粮,在他们小小的“旷野”里供养这群人——在物质上和属灵上都是如此。
ii. 上了山: “‘高地’是加利利湖以东急剧上升的地形,今天被称为戈兰高地。从那里可以俯瞰河流和湖泊以东的平原。”(布鲁斯)
2. (5-7) 耶稣问了腓力一个问题。
耶稣举目看见许多人来,就对腓力说,我们从哪里买饼叫这些人吃呢?他说这话,是要试验腓力。他自己原知道要怎样行。腓力回答说,就是二十两银子的饼,叫他们各人吃一点,也是不够的。
a. 我们从哪里买饼叫这些人吃呢? 也许耶稣问腓力这个问题,是因为他来自伯赛大(约翰福音1:44),就是这个神迹发生处的附近(路加福音9:10)。
i. 约翰没有像马可 (马可福音6:34 f.) 那样说,众人听耶稣的教导已经一整天了,但这解释了他为什么关心喂饱他们的问题。”(布鲁斯)
b. 祂说这话,是要试验腓力。祂自己原知道要怎样行。耶稣知道自己将要行什么样的神迹,却想借此机会教导门徒。对耶稣来说,这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一项工作(养活众人),也是为了在这过程中教导祂的门徒。
i. 腓力已经见耶稣行了许多神迹。本不应对耶稣所拥有的神圣资源有任何疑问。
c. 就是二十两银子的饼……也是不够的: 他们的问题至少在两个方面。首先,他们没有足够的资源来买饼喂饱众人。其次,即使他们有钱,也不可能买到足够的饼来喂饱所有人。
i. 若有更大的信心和见识, 腓力可能会说:“主, 我不知道哪里有食物来喂饱这群人,但你比摩西还大。神曾藉着他每日在旷野喂饱许多人。神当然可以通过一个更大的仆人来做更少的工作。你比以利沙更大。神曾藉着他用一点食物喂饱许多先知的儿子。更有甚者,经上说,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你本为大,能用你口中的言语,喂饱这许多人。
d. 就是二十两银子的饼,叫他们各人吃一点,也是不够的: 腓力对形势的了解是准确的,而且令人印象深刻(二十两银子相当于六个月的工资还多),但是他的知识对解决问题毫无用处。
i. 腓力想到的是钱; 用一种小的方法(叫他们各人吃一点)来完成神的工作需要多少钱。我们常常以同样的方式来限制神,寻找能完成神的工作的最小的方法。耶稣想要用一种完全不同的方法,以一个大的方法来供应。
ii. “他是个擅长数字的人; 他相信可以放入表格和统计数据的东西。是的,就像其他伟人一样,他在计算中漏掉了一个小因素,那就是耶稣基督,所以他的答案就从低级别的地方慢慢地出来了。”(麦克拉伦)
iii. 腓力显然是个实事求是的人(约翰福音14:8),善于算计、善于经商,因此,他更愿意依靠自己的精明算计,而不是看不见的资源。”(道兹)
3. (8 – 9) 安得烈的帮助。
有一个门徒,就是西门彼得的兄弟安得烈,对耶稣说,在这里有一个孩童,带着五个大麦饼,两条鱼。只是分给这许多人,还算什么呢?
a.西门彼得的兄弟安得烈,对耶稣说,在这里有一个孩童:安得烈又一次把人介绍给耶稣。一开始是他的兄弟彼得(约翰福音1:40-42)。这次是一个孩童,带着五个大麦饼,两条鱼。
i. “表示孩童的词是双音节小词,很可能是‘小男孩’的意思。”(莫里斯)
b. 五个大麦饼: 大麦饼一直被认为是简单的食物,更适合动物而不是人类吃。这意味着这个小男孩很可能来自一个贫穷的家庭。
i. 在《塔木德书》中有一段话,一个人说: “大麦收成很好”,另一个人回答说:“告诉马和驴吧。”
ii. 在东方,大麦的价值还不到小麦的三分之一:见启示录6:6。从以西结书13:19节可以看出,这是一种非常少的费用。在那里,假先知说,他们因两把大麦,就是极卑贱的赏赐,亵渎神的名。”(克拉克)
iii. 两条鱼:“当其他的福音书作者用鱼(ichthys)这个普通的词来形容鱼的时候,约翰把它们叫作osparia,意思是说这是两条小鱼(可能是咸的),可以和大麦饼一起吃。”(布鲁斯)
c. 只是分给这许多人,还算什么呢?手上所有的不多,但神不需要太多。事实上,神不需要任何帮助,但是祂经常故意限制自己的工作,直到我们参与才开始作工。
i. 小事情并不总是可鄙的。这完全取决于它们在谁的双手上。”(泰勒)
B.五千人吃饱了。
1. (10) 耶稣命令众人坐下。
耶稣说,你们叫众人坐下。原来那地方的草多,众人就坐下。数目约有五千。
a.叫众人坐下: 耶稣一点也不慌张。祂有一项庞大的餐饮工作要做,但祂有条不紊地进行,让他们坐在草地上。
i. 有人可能会说,耶稣在这里实践了诗篇23:1-2中慈爱的牧者的角色。祂使我躺在青草地上。诗篇中也有这样一幅画面: 耶和华摆设筵席,请祂的仆人吃饭,用油膏了我的头; 使我福杯满溢……我且要住在耶和华的殿中,直到永远(诗篇23:5-6)。
b.众人就坐下。数目约有五千。耶稣以有秩序的方式管理一切。然而,他们必须听从耶稣的命令才能接受耶稣神迹的供应。那些奉耶稣命令来的人,必很快被充满。
i. 我们的主有荣耀的闲暇,因为祂总是很守时。迟到的人很匆忙; 但是祂从不迟到,从不匆忙。”(司布真)
2. (11) 五千人吃饱了。
耶稣拿起饼来,祝谢了,就分给那坐着的人。分鱼也是这样,都随着他们所要的。
a. 祝谢了: 耶稣只有几快饼和几条鱼,但是祂决定要为祂所拥有的一切感谢祂的父。
i. 基督为五个小饼、两条鱼,感谢父。这显然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赞美理由,但耶稣知道祂能从当中做出什么,因此为即将藉它们完成的事感恩。“神爱我们,”奥古斯丁说,“是因为我们正在成为什么样的人。基督为这些小事感恩,是因为祂知道这些事将来要怎样。”(司布真)
b.耶稣拿起饼…就分给那坐着的人: 奇迹在耶稣手中,而不在分发中。在祂的手中,少即是多。
i. “它们从前是属于这小男孩的,现在却是属于基督的。耶稣拿起饼。“祂已经占有了它们; 它们是祂的财产。”(司布真)
ii. “很明显,食物的增加并不是大张旗鼓地进行的。(坦尼) 这是真的,我们没有被明确地告知增加是如何发生的。它似乎发生在耶稣擘饼和鱼并分给那坐着的人时。“并不是整个的饼或整条鱼增加了,而是破碎的部分。”(特伦奇)
• 大多数人都吃饱了,却不知道奇迹正在发生。
• 门徒们没有行那神迹。他们只是在分发耶稣的神迹工作。
iii. 饼来自谷物,谷物本身具有增长和繁殖的能力。但当它被制成面包时,谷物被碾碎,使之“死亡”——没有人通过种植面粉来繁殖小麦。然而耶稣能使人从死里复活; 祂用死面包、碎谷物和死鱼来使它们成倍地增长。
iv. 这五个饼(用一种奇怪的算法)因除法乘了起来,又因减法加了起来。”(特拉普)
c. 就分给那坐着的人: 在这个伟大的奇迹中,耶稣依靠了门徒的劳动。祂本可以在每个人的口袋或袋子里创造出面包和鱼,但祂没有。耶稣故意选择了一种把门徒带到事工中来的方法。
i. 耶稣在旷野的时候拒绝用神迹造饼来养活自己; 但祂为别人并与别人一起做了祂不愿为自己做的事。
d.都随着他们所要的: 神的供应是奢侈的,他们想要多少就有多少。他们都吃得很饱。
i. 因着这个故事的重要性,我们必须记住,饮食的形象在旧约中被广泛使用。这是一个繁荣的形象…它经常被用来形容神的子民在应许之地领受的祝福。”(莫里斯)
ii. 都随着他们所要的也包括那个给了他们五个饼和两条鱼的小男孩。这个男孩最终得到的比他一开始拥有的要多。对他自己来说,这当然是一顿丰盛的午餐; 但是他把它给了耶稣,耶稣就把它变成了随你吃的自助餐。
3. (12-13) 收拾剩下的零碎。
他们吃饱了,耶稣对门徒说,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来,免得有糟蹋的。他们便将那五个大麦饼的零碎,就是众人吃了剩下的,收拾起来,装满了十二个篮子。
a. 他们吃饱了: 耶稣是慷慨的,给了每个人他们想要的。这是一个非凡的奇迹,有些人认为门徒应该(或可以)预料到耶稣会做这样的事。
i. 旧约的经文警告人们不要怀疑神的供应: 是的,他们曾说过反对神的话: “神在旷野岂能摆设筵席吗?(诗篇78:19) 列王纪下4:38-44是神使大麦饼增多的一个例子,只是耶稣所行的神迹比这规模更大。
ii. 虽然门徒们不明白也没有预料到这个神迹,耶稣还是邀请他们参与到其中。他们分发了奇迹般增多的饼和鱼。没有他们的劳动,就没有人会有饭吃。
iii. 耶稣向他们显明了神给予的品格——就是神要在我们里面建立的品格。箴言11:24说:“有施散的,却更增添; 有吝惜过度的,反致穷乏。这饼因施散就变得更多。
b. 把剩下的零碎收拾起来,免得有一样失落。耶稣是慷慨的,却不浪费。耶稣想要好好利用一切。
i. 这些零碎,并不是那已经吃了一半,可以给飞鸟和走兽吃的零碎,乃是耶稣分给他们的那些零碎。”(特伦奇)
ii. “表示‘篮子’(kophinos)的词通常指一个大篮子,例如可能用于装鱼或笨重的物体的篮子。”(坦尼)
C.对奇迹的反应。
1. (14) 耶稣是摩西所预言的先知。
众人看见耶稣所行的神迹。就说,这真是那要到世间来的先知。
a. 众人看见耶稣所行的神迹: 耶稣在露天地方(有点像旷野)为许多人预备食物的方式使众人想起神如何藉着摩西在旷野赐吗哪给以色列人吃。
b. 这真是那要到世间来的先知:摩西预言了他们所盼望的要来的先知,耶和华你的神要从你们弟兄中间兴起一位先知像我,你们要听从祂。(申命记18:15) 如果要来的先知像摩西一样,那么他也可以像摩西一样奇迹般地养活百姓。
i. 这群人愿意支持耶稣,只要祂给他们想要的——饼。我们很容易批评众人如何因耶稣给他们的饼而爱祂,但是我们常常只因为祂给我们的而爱耶稣。我们也必须爱祂,听从祂,仅仅因为祂自己–主和神。
ii. “后来的一位拉比认为,‘第一位救赎主使吗哪降下来,……最后一个救赎主也会使吗哪降下来,这一观点在一世纪时似乎是流行的。”(布鲁斯)
2. (15) 人们试图让耶稣成为他们地上的王。
耶稣既知道众人要来强逼他作王,就独自又退到山上去了。
a. 众人要来强逼他作王。国王是一个政治头衔。群众愿意支持耶稣,因为他们想要利用祂来摆脱罗马人的压迫,或者是直接在犹太,或者是间接通过希律·安提帕在加利利。
i. 突然出现了一个不寻常的人,耶稣。祂有神奇的力量。所以他们一定会这样对自己说: ‘如果我们能让祂站在我们这边,帮助我们赶走罗马人,那岂不是太好了?’”(博伊斯)
ii. 加利利人不像他们在犹太的同胞那样直接生活在罗马人的控制之下,他们的统治者希律·安提帕却是罗马的产物,当他们展望希罗底王朝的时候,并没有感受到爱国自豪感。”(布鲁斯)
b. 就独自又退到山上去了: 耶稣没有被一群想立祂为王的人打动或诱惑。祂背对着众人去祷告,因为耶稣更愿意与祂在天上的父同在,而不愿意听见众人的掌声。
i. 但对耶稣来说,地上王国的前景不过是魔鬼的诱惑,祂断然拒绝了。”(莫里斯)
ii. 祂看见群众甚是激动,想要来强横的捉拿祂,将祂提去,立祂为他们的王和弥赛亚,反对公民的权力。也许祂已经看到祂的门徒们开始陷入这种狂热之中。”(特伦奇)
iii. 那已经作王的来了要把国敞开给人。但在人的盲目中,人们试图强迫祂成为他们想要的那种国王; 因此,他们不能得到他们想要的王,也失去了祂提供的王国。”(莫里斯)
D. 耶稣在水上行走。
1. (16-17) 门徒来到加利利海。
到了晚上,他的门徒下海边去,上了船,要过海往迦百农去。天已经黑了,耶稣还没有来到他们那里。
a. 祂的门徒下海边去,上了船: 马太和马可告诉我们耶稣叫祂的门徒上了船(马可福音6:45)。因为耶稣吩咐他们,他们就过了加利利的海去。
i. 根据马可福音6:45,耶稣“催”祂的门徒上船,再过湖去; 也许祂看到他们被人群的兴奋情绪感染了。”(布鲁斯)
b. 天已经黑了:几个门徒是渔夫,都习惯在这个湖上打鱼。当他们上了船,晚上划船过湖的想法并没有使他们觉得担心。
c. 耶稣还没有来到他们那里:这实际上是耶稣第二次在波涛汹涌的加利利海面上教导祂的门徒。在第一场风暴中(马太福音8:24),耶稣和他们同在船上,祂责备风浪,风暴就平静下来。在这场风暴中,耶稣要祂的门徒相信祂看不见的关心和保护。
2. (18) 风打断了他们横渡大海的努力。
忽然狂风大作,海就翻腾起来。
a. 海就翻腾起来: 光是风就够大的了,但风又把海水卷起来,使海水翻腾。
b. 忽然狂风大作:加利利海在过去和现在都以它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而闻名,狂风暴雨很快就会使湖水变得危险。
i. 加利利海在海平面以下六百英尺,在群山之间呈杯状凹陷。当太阳下山时,空气变冷; 来自西部的冷空气从山坡上冲下来时,由此产生的风搅动着湖水。门徒正划船往迦百农去,就迎风而行。因此,他们几乎没有取得什么进展。”(坦尼)
3. (19) 耶稣在水上行走,来到门徒那里。
门徒摇橹约行了十里多路,看见耶稣在海面上走,渐渐近了船,他们就害怕。
a. 门徒摇橹约行了十里多路: 在加利利海上的第一场暴风里,门徒们甚是害怕(马太福音8:25-26)。在第二次风暴开始的时候,他们与其说是害怕,不如说是沮丧。耶稣叫他们划船过湖,尽管他们很努力,但似乎没有什么进展。
i. 马太福音14:25,这事发生在夜里四更天,约在早晨三点到六点之间。因此,他们拼命地划着船,大概划了六到八个小时,才划到湖的中间多一点(十多里路)。
ii. 他们遵循耶稣的旨意,完全照祂吩咐的去做,却在挫败当中。另外,马可福音6:48节说,耶稣看着门徒们划船过湖。祂的眼睛一直在看着他们。他们行在耶稣的旨意里,被耶稣看顾,却一直沮丧在中劳苦。
iii. 耶稣在山上祷告,和神说话。当祂出发的时候,银色的月亮几乎把这一切都变成了白昼; 在湖上,祂可以看见划桨的人在奋力划桨……祂没有忘记。祂没有因为忙于神的事而不去想他们。”(巴克莱)
iv. “我们在海上的时候祂在山上。天堂永恒的稳定将祂紧紧拥抱; 我们被时间的不安分的变化所颠簸,在祂的命令下为之操劳。”(麦克拉伦)
b. 看见耶稣在海面上走……他们就害怕: 马可福音6:49-50说,门徒们害怕,因为他们以为在水面上行走的耶稣是鬼怪。
i. 马可补充了耶稣“要走过他们去”即超越,的显著细节,仿佛祂希望仅仅让门徒看到自己就能给他们足够的支持和保证。”(特伦奇)
ii. 门徒们并不准备接受任何超自然的帮助。他们知道耶稣要他们做什么,他们就去做,但是没有耶稣的任何直接帮助。所以看到超自然的帮助临到的时候,他们既惊讶又害怕。
iii. 耶稣也给他们理由和提醒,要相信祂超自然的帮助。毫无疑问,他们至少带走了十二篮子剩下的饼中的一部分(约翰福音6:13),然而当超自然的帮助在海上临到他们身上时,他们仍然感到震惊。
4. (20) 耶稣平静的话语。
耶稣对他们说,是我。不要怕。
a. 是我: 对耶稣来说,表明祂的同在就足够了。在他们的沮丧和恐惧中,祂和门徒们在一起。
i. “在这福音书中,有些地方,“自我“eimi“一词,有神圣的属性(我们将在8:24,28看到),但在这里,它们只是简单地表达“是我”的意思。”(布鲁斯)
b. 不要怕: 耶稣来是要给祂的门徒带来超自然的帮助和安慰。祂的出现给了他们所需要的,尽管祂是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现的。
i. 我们从马太福音14:28-32中知道,这事以后,彼得问耶稣他能不能出来在水面上走,彼得就在水面上走了,不过是暂时的。
5. 耶稣将他们带到目的地。
门徒就喜欢接他上船,船立时到了他们所要去的地方。
a. 门徒就喜欢接祂上船:意思是说,若没有人喜欢接,耶稣就不来。耶稣在加利利的海面上行走,等候门徒来迎接祂。
b. 船立时到了他们所要去的地方:当他们喜欢接耶稣上船,就发生了神迹。这是一个非凡的奇迹。这项在几分钟前是如此令人沮丧的工作,却在突然间神圣地完成了。
i. 从约翰给出的这个细节推断, 船似乎是在没有帆和桨的情况下,服从祂的旨意自动移动的: 因此,门徒和船员们都没有费力气,船很快就越过了剩下的距离(大约两英里),来到了岸边。”(特伦奇)
ii. 可以说,耶稣救了祂的门徒,使他们脱离了挫折和徒劳无功。耶稣要我们努力工作; 但祂从不希望我们白干。他们的工作并没有白费,而是等待着神圣的力量和存在。
c. 船立时到了他们所要去的地方:这样一个显著的神迹对门徒们是有帮助的,特别是因为耶稣刚刚拒绝承认祂是弥赛亚王。这使他们确信尽管祂没有根据大众的期望和意见接受王位,祂确实充满了神圣的能力。
i. 我们不知道,当我们的主来到他们身边时,他们离岸有多远。但福音传道者似乎认为他们的突然到达是非凡的奇迹。”(克拉克)
ii. 一个垂死的圣徒还没有把死抱在怀里,就立刻在天国里的迦南码头上上岸了。”(特拉普)
E. 耶稣,生命的粮。
1. (22-24) 众人跟随耶稣和他的门徒来到迦百农。
第二日,站在海那边的众人,知道那里没有别的船,只有一只小船,又知道耶稣没有同他的门徒上船,乃是门徒自己去的。然而有几只小船从提比哩亚来,靠近主祝谢后分饼给人吃的地方。众人见耶稣和门徒,都不在那里,就上了船,往迦百农去找耶稣。
a. 第二日:白天喂饱五千人的神迹及夜间渡过加利利海之后,有许多被耶稣和门徒喂饱的人不知道他们往哪里去了。他们看见门徒(没有耶稣)坐船走了,现在才知道耶稣没有和他们在一起。
i. 有几只小船从提比哩亚来:“23节附带介绍的提比哩亚来的船停泊在东岸的事实就是昨夜刮过大风的证据。”(道兹)
b. 就上了船,往迦百农去找耶稣。这些人就是耶稣所喂养的那群人,也是要逼迫耶稣作世上王的那群人(约翰福音6:14-15)。
i. 众人见耶稣不在附近,门徒也没有去接祂的意思,就过到西边去找祂。”(布鲁斯)
ii. 也就是说,凡能用船装得下的人,都来到了迦百农。但是,无疑还有许多人是步行去的,因为根本不可能弄到足够的船来载五六千个人。”(克拉克)
2. (25-27) 耶稣回答他们的第一个问题: 拉比,你是什么时候到这里来的?
既在海那边找着了,就对他说,拉比,是几时到这里来的。耶稣回答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找我,并不是因见了神迹,乃是因吃饼得饱。不要为那必坏的食物劳力,要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劳力,就是人子要赐给你们的。因为人子是父神所印证的。
a. 拉比,是几时到这里来的?耶稣没有回答这个问题。答案可能会是:“我在夜间走过加利利海,帮助我的门徒,然后奇迹般地把我们的船移动到了海的另一边。那就是我来到这里的时间和方式。”
i. 在这一章的后面,约翰告诉我们,这事发生在迦百农的会堂里,安息日礼拜的时候(约翰福音6:59)。同样,根据马太福音15章,耶路撒冷的犹太人领袖来到迦百农质问耶稣。他们也是这群人的一部分。
b. 你们找我,并不是因见了神迹,乃是因吃饼得饱。耶稣没有告诉他们祂什么时候来,为什么来,而是说了他们为什么来——因为他们想要耶稣用神迹赐给他们更多的食物。
i. 我们常常能从理解我们问神问题的原因,而不是从问题的答案中学到更多。那在加利利一带地方跟随耶稣,问祂问题的人也是这样。
ii. 他们想要饼,但不仅仅是饼; 他们也想要看到神迹和奇迹的国王带领他们反对罗马压迫者。
iii. 他们完全不受耶稣话语的智慧和行为的美丽的影响,但是一个发现食物的神迹正好满足了他们的渴望,所以有一种兴奋但不纯洁的热情,是非常不受耶稣欢迎的。”(麦克拉伦)
c. 不要为那必坏的食物劳力,要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劳力:那些问耶稣这事的人,是费尽心机才找到祂。然而他们的工作是为那必坏的食物,就是那充满肚腹,管辖地上列国的。耶稣想要他们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劳力。
i. 耶稣把物质的事物和属灵的事物作了对比。物质的东西比属灵的东西更有吸引力,这几乎是普遍的事实。一个写着“免费的钱和免费的食物”的牌子会比写着“属灵上的满足和永生”的牌子吸引更多的人。
ii. 祂触及了这些贪恋肉体的加利利人物质欲望的根源。”(塔斯克)
d. 就是人子要赐给你们的。他们被耶稣所行的饼的神迹感动,这是理所当然的;但祂希望他们对神迹带来的灵粮印象更深刻。
i. 人子: “他避免使用‘弥赛亚’或任何其它会吸引他的听众好战野心的字眼。“人子”这个称号很符合他的目的;在他们的宗教或政治词汇中,这不是当时盛行的,因此可以代表祂想要表达的任何含义。”(布鲁斯)
e.因为人子是父神所印证的:印就是产业的记号,是产业的保证。他们应该相信耶稣,因为天父已经“印证”了祂。
i. ”如果动词印证的主位时态表示我们把封印与一个特定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能应该想到我们主的洗礼(参看约翰福音1:32-34)。”(布鲁斯)
ii. “在祂受洗的时候,以不容置疑的见证印证; 从那以后,是通过祂的奇迹。”(阿尔福德)
iii. “就像一个人想要和远方的人交流思想时,他会写信, 用自己的印章封印, 并将它寄给收信者,。所以基督,本躺在父亲的怀里, 带着神的形象、名字和印来向人类解释神的旨意,。祂的本性是纯洁的神圣,祂的教义是纯洁的真理,祂的奇迹是惊人的证据”(克拉克)
3. (28-29) 耶稣回答他们的第二个问题: 我们当行什么,才算作神的工呢?
众人问他说,我们当行什么,才算作神的工呢?耶稣回答说,信神所差来的,这就是作神的工。
a. 我们当行什么,才算作神的工呢?耶稣对他们说,不要为那必坏的食物劳力(约翰福音6:27)。回答的时候,他们用了耶稣的词说,我们当怎样为这事劳力呢?
i. 他们问题背后的意思似乎是: “只要告诉我们该做什么,我们就能从你那里得到我们想要的。我们想要你的奇迹饼,让你成为我们的奇迹王; 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得到这些。”
ii. 那些质疑耶稣的人似乎确信,只要耶稣告诉他们该做什么,他们就能通过自己的行为讨神的喜悦。对这些人来说,就像今天的许多人一样,讨神喜悦是在讨神喜悦行为的正确公式中找到的。
b. 信神所差来的,这就是作神的工:耶稣首先吩咐他们(和我们),不要去行,只要信。如果我们想做神的工,首先要相信耶稣。
i. 父母不仅希望孩子听话; 对父母来说,信任和爱的关系更为重要。我们的希望是,顺服是从信任和爱的关系中产生的。神希望我们与祂的关系也有同样的模式。
ii. 第一件事就是信祂所差来的,然而神也关心我们的顺服。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对祂的信心并不能代替行为; 我们的信心是讨神喜悦的行为的根基。
iii. 麦克拉伦在谈到工的单数和复数的对比时说: “他们想到了各种各样的仪式和行为。祂把它们都聚集为一。”
iv. “祭司说:‘仪式。思想家说,文化,教育。道德家说,‘做这个,做那个,做另外一件事’,然后列举了一系列单独的行为。耶稣基督说,有一件事是必须的,这就是神的工。’”(麦克拉伦)
v. 这是我们主最重要的话语,包含了后来在圣保罗的写作中得到充分扩展的教导的萌芽。”(阿尔福德)
4. (30-33) 耶稣回答他们的第三个问题: 你行什么神迹,叫我们看见就信你。你到底作什么事呢?
他们又说,你行什么神迹,叫我们看见就信你。你到底作什么事呢?我们的祖宗在旷野吃过吗哪,如经上写着说,他从天上赐下粮来给他们吃。耶稣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那从天上来的粮,不是摩西赐给你们的,乃是我父将天上来的真粮赐给你们。因为神的粮,就是那从天上降下来赐生命给世界的。
a. 你行什么神迹?在迦百农会堂里听见耶稣的众人,从耶稣喂饱那五千人的时候,就跟随祂。其中也有耶路撒冷的犹太人领袖(马太福音15:1,约翰福音6:41)。他们听到了关于奇迹般喂饱五千人的激动的谈话,但又想再亲眼看一词遍。还有,那些吃了的人又想再吃!
i. 他们又受耶路撒冷来的文士的影响要上迦百农去要敌挡耶稣,把祂赶走。(马太福音15:1;马可福音7:1)”(特伦奇)
b. 我们的祖宗在旷野吃过吗哪: 质问耶稣的人想要操纵祂,使祂每天为他们提供食物,就像以色列人在出埃及的时候从神那里得到的一样。他们甚至知道如何在这种尝试中引用经文(“并用天上的粮食叫他们饱足”,诗篇105:40)。
c. 我父将天上来的真粮赐给你们。我们可以这样转述耶稣的话: “我还能作什么别的工呢?”我所作的,就是要在我里面,并藉着我,把神的道和永生,赐给你们。这是你们必须吃的灵粮,才能得生命。”
i. 我们的主在这里并没有否认吗哪的神奇,但祂肯定了吗哪神迹的特性。”(阿尔福德)
d. 神的粮,就是那从天上降下来:耶稣竭力叫他们的心离开地上的事贴近天上的事,认识到祂是属灵生活所必需的,正如饼是肉体生存所必需的一样。
i. 神的粮就是那从天上降下来的,不但叫人的饥饿得饱足,而且叫人得生命。耶稣声称唯一真正的满足是在祂身上。”(巴克莱)
5. (34-40) 耶稣回答他们的第四个要求:主,常将这粮赐给我们。
他们说,主阿,常将这粮赐给我们。耶稣说,我就是生命的粮。到我这里来的,必定不饿。信我的,永远不渴。只是我对你们说过,你们已经看见我,还是不信。凡父所赐给我的人,必到我这里来。到我这里来的,我总不丢弃他。因为我从天上降下来,不是要按自己的意思行,乃是要按那差我来者的意思行。差我来者的意思,就是他所赐给我的,叫我一个也不失落,在末日却叫他复活。因为我父的意思,是叫一切见子而信的人得永生。并且在末日我要叫他复活。
a. 常将这粮赐给我们。我们不知道那从加利利海来见耶稣的人,同耶稣说话的时候,饿不饿。他们想要耶稣通过神迹提供物质的粮,而且他们常要。
i. 我们饿的时候,觉得食物会解决我们所有的问题。这和我们发现自己遇到的几乎所有其他实际困难都是一样的。正如耶稣试图把他们的理解提升到物质和物质需求之上,我们也需要提升我们的思想。
ii. “他们想要的,祂都不给; 祂所给的,他们都不接受。”(布鲁斯)
iii. 主阿,常将这粮赐给我们。“‘Kurie’ 应该译为“先生“,而不是“主“。”(塔斯克)
b. 我就是生命的粮。在耶稣的回答中,祂希望抬起他们的眼睛,从物质的粮和地上的王国,转向属灵的现实。他们需要相信耶稣,而不是物质的食物。
i. 这是这福音书中第一句独特的“我是”的话语(耶稣使用“我是”作主语和谓语)。”(布鲁斯)
c. 到我这里来的,必定不饿。耶稣说,到祂这里来的,就是接待祂,信靠祂的,就必在耶稣里得着满足的心。
i. 这里的“来”是在渴望、祈祷、赞成、同意、信任和顺服中实现的。”(司布真)
ii. 这节经文不应被视为抽象的陈述。它包含一种呼吁。因为耶稣是生命的粮,所以人被邀请到祂那里,信祂。”(莫里斯)
iii. “对基督的信心被简单而真实地描述为来到祂面前。这不是杂技表演; 这只是到基督面前来。这不是一种深刻的思维能力的锻炼; 只是来到祂面前。孩子到他母亲那里去,瞎子回到他家里去,甚至牲畜也是到他主人那里去。来确实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动作; 它似乎只包含两点,一是离开某物,另一点是接近某物。”(司布真)
d. 凡父所赐给我的人,必到我这里来。到我这里来的,我总不丢弃他。
i. 凡父所赐给我的: “‘凡’是中性的,这使它的意思非常普遍,‘一切’,当然它的意思是包括人的。”(莫里斯)
ii. 我总不丢弃他: “我们的主暗指一个极度痛苦和贫穷的人的状况,他来到一个贵族的家里,是为了得到救济: 这个人出现了; 主人非但没有严厉地对待这个可怜的人,反而热情地接待祂,满足祂的需要。那么耶稣也是。”(克拉克)
iii. “一种强有力的预言,一个让人觉得十分舒服的考虑。谁不愿意在这样甜蜜的鼓励下来到耶稣基督面前呢?”(特拉普)
e. 不是要按自己的意思行,乃是要按那差我来者的意思行。耶稣既然请他们到祂那里去,就提醒他们说,到祂那里去是安全的。祂对自己的计划不感兴趣,而是对父的旨意感兴趣。
f. 他所赐给我的,叫我一个也不失落。这是另一个到子那里去的极有说服力的理由。父所赐给祂的,一个也不失落。
g. 是叫一切见子而信的人得永生。父所赐的,到耶稣那里去的人,都有这美好的结局。
i. 在这一切的事上,耶稣既想到了广大的信众(就是他所赐给我的,叫我一个也不失落,在末日却叫他复活),也想到信徒个人(到我这里来的……也要叫他复活)。
ii. 每一个看见耶稣的人:“在这‘仰望’耶稣的经文中,肯定提到摩西在旷野把铜蛇举起来在杆子上(按照拉比的传统,它的形状像十字架),每一个看见它的人都得到了医治。”(特伦奇)
6. (41-46) 耶稣解释他们为什么拒绝祂。
犹太人因为耶稣说,我是从天上降下来的粮,就私下议论他。说,这不是约瑟的儿子耶稣吗?他的父母我们岂不认得吗?他如今怎么说,我是从天上降下来的呢?耶稣回答说,你们不要大家议论。若不是差我来的父吸引人,就没有能到我这里来的。到我这里来的,在末日我要叫他复活。在先知书上写着说,他们都要蒙神的教训。凡听见父之教训又学习的,就到我这里来。这不是说,有人看见过父,惟独从神来的,他看见过父。
a. 这不是约瑟的儿子耶稣吗? 他的父母我们岂不认得吗?众人认为耶稣自高自大,就私下议论耶稣(他如今怎么说,我是从天上降下来的呢)。
i. 在这个直接的语境中,耶稣六次说祂是从天上降下来的(6:33,38,41,50,51,58)。祂自天上降下来的声称是毋庸置疑的。”(坦尼)
ii. 这是耶稣同时代人真正的困难之一。弥赛亚要“在云中”降临,突然出现; 耶稣却在他们中间渐渐长大。”(道兹)
iii. 犹太人……就私下议论祂,犹太人,而不是我们所以为的加利利人,很可能是因为约翰把这群不信的人与那些不信的犹太人联系在一起。”(道兹)
b. 你们不要大家议论。耶稣在会堂里对众人说话的时候,他们就议论纷纷。
i. ‘议论‘表示不满。这是一种困惑的声音,当人们愤怒和反对时,这种声音就穿过人群。”(莫里斯)
c. 若不是差我来的父吸引人,就没有能到我这里来的。犹太人以为他们都是凭着肉身和自然出生被神所拣选的。耶稣说得很清楚,在他们能到神面前之前,神必须先吸引他们。凡听从父的,也必听从子。
i. 神若不这样吸引,人就不能到基督那里去。因为若没有这吸引,没有人能感到对救主的需要。”(克拉克)
ii. 我们常常喜欢觉得是我们在领导与神的关系。事实上,是祂呼召,我们来。认识到神在救恩上的主动,使我们对传福音更有信心,知道神在吸引人,我们可以期待看见父所吸引的人来到祂面前。
iii. 约翰用来表示吸引的单词是helkuein。这个单词是希伯来文的希腊语翻译,是耶利米听到神说:“我以慈爱吸引你”(耶利米书31:3) 中的吸引。”(巴克莱)
iv. “即使是奥古斯丁本人,这位伟大的恩典教义的拥护者,也承认这种‘吸引’并非不可抗拒的恩典。反对者说,如果一个人被吸引,那就违背了自己的意愿而来。(我们回答)他若不情愿来,就是不信; 他若不信,就不来。我们不是靠脚跑到基督那里去的,乃是因着信。不是用身体的运动,而是用心灵的自由意志……不要以为你是违背了自己的意志; 心灵可以被爱所吸引。’”(阿尔福德)
v. “吸引,或者说是引诱,而不是硬拽。拉比们说:“人若愿意亲近圣洁可称颂的神,神就抓住他,必不丢弃他。”Synops. Sohar. p. 87. 最优秀的希腊作家在使用这个动词时,也会用到诱惑、煽动等意思。”(克拉克)
vi. “克里索斯通说,‘这句话并没有消除我们来的责任,而是表明我们希望得到帮助。’”(阿尔福德)
vii. “draws”和“draw”有相同的意思范围。它是用来表示拖船、拖手推车或拉绳子扬帆的。但在约翰福音12:32中,它也被用来表达一种温柔而强大的道德吸引力。”(道兹)
d. 在末日我要叫他复活:凡被父吸引到耶稣那里去的,就必得永生,在末日要复活。
e. 他们都要蒙神的教训: 耶稣引用以赛亚书54:13,这段话可能是当天安息日会堂里诵读的经文。这就是说,凡属神的人,都是蒙神教导,被神吸引的(凡听见父之教训又学习的,就到我这里来)。
i. 神必亲自教训他的百姓,就是在他们心里教训他们。只有这样受教的人,才能到耶稣那里去。”(莫里斯)
ii. “这就好比说: ‘父从来没有教训过你们。你没有从祂那里学到任何东西,否则你就来找我了; 你们弃绝我,就证明你们是不认识神恩的。’”(司布真)
f. 凡听见父之教训又学习的,就到我这里来:凡从父神得了启示的,就必到祂儿子,完美的代表那里。听见子之教训又学习的,就是听见父之教训又学习的。
i. 但这里没有说明是不是神所教训的每一个都来。kai maqwn引入了一个可疑的元素。”(道兹)
ii. 如果像有些人相信的那样,以赛亚书54章也包括在这一年的这段时间的犹太会堂的课程中,那么耶稣所引用的话可能在他的许多听众脑海中还记忆犹新。”(布鲁斯)
g. 他看见过父: 耶稣在这里又一次强调祂与父神的独特关系。祂声称与天父的关系和联系是其他人所没有的。
i. 他们的不信不能改变事实,也不能削弱祂对事实的确据。”(道兹)
ii. 祂在教导神学家神性的问题,神的统一性不是关于独一真神的启示的最后话语。只要人们认为神只有一个位格,那么道成肉身和整个救赎计划就不可能被理解。”(特伦奇)
7. (47-51) 这就是从天上来的真粮。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信的人有永生。我就是生命的粮。你们的祖宗在旷野吃过吗哪,还是死了。这是从天上降下来的粮,叫人吃了就不死。我是从天上降下来生命的粮。人若吃这粮,就必永远活着。我所要赐的粮,就是我的肉,为世人之生命所赐的。
a. 信我的人有永生: 我们读这段惊人的话时,心里主要有两种想法。首先,耶稣所说的“信”是什么意思; 也就是,要相信、倚靠和坚持。这是一种信任的爱。其次,我们想到这一说法令人震惊的性质。圣经上没有别的先知或圣人说过这样的话。“信的人有永生。”
b. 我就是生命的粮: 耶稣重复并继续使用这个比喻。就像饼是肉体生命所必需的一样,耶稣也是属灵和永生所必需的。
i. 每个人都以某种事物为食。你看,一个人拿着他的星期日报纸; 他会以此为食! 另一个人从事无聊的娱乐活动,并以此为食。另一个人以他的事业和他的许多忧虑为食!但所有这些都是糟糕的食物; 都只是灰烬和外壳。如果你拥有真正的属灵生命,你就会知道以基督为食是多么的必要。”(司布真)
c. 你们的祖宗在旷野吃过吗哪,还是死了。耶稣所赐的灵粮,比以色列人在旷野所吃的更大。他们吃的东西只给了他们短暂的生命; 耶稣所赐的能带来永生。
d. 我是从天上降下来生命的粮。人若吃这粮,就必永远活着。这是耶稣用比喻说的。吃和喝的比喻在耶稣的时代很常见,指的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吃喝。
i. 一个人一旦吃了(“吃”是主位时态,是接受基督的一次彻底行为),他就不会死。”(莫里斯)
ii. 有些人错误地认为这段话是在谈论基督教的圣餐仪式,主餐是耶稣在受难前一晚设立的(路加福音22:14-23),早期基督徒庆祝过(使徒行传2:42),并且在保罗的书信中也有相关的教导(哥林多前书11:23-26)。他们错误地认为,接受主餐的饼和杯对救恩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而所有这样做的人都能得到救赎的保证。
iii. 耶稣在这里所说的并不是圣餐,主餐——然而这个概念与圣餐有关。我们的主在这段话里,并不是指着主餐说的,但是显明了主餐所传达的真理。”(布鲁斯)
iv. “许多释经家评论的时候,好像‘肉’这个词显然是指圣餐。当然,它不是。这在圣餐设立的叙述中是找不到的。它既不在《哥林多前书》第10章,也不在《哥林多前书》第11章与圣礼的关系中。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在先父中也不常见。”(莫里斯)
v. “父人们通常把我们救主讲道的这一部分解释为主餐的圣礼: 于是就犯了这样的错误,除了圣餐参与者,谁也不能得救; 所以他们也将圣礼赐给婴孩。又放在死人的嘴里。”(特拉普)
vi. “他在说:‘你必须停止把我当作神学辩论的话题; 你必须接纳我,你也必须来到我这里; 然后你才会有真正的生命。’”(巴克莱)
vii. “Crede et manducasti,”奥古斯丁说,“‘相信’——或者更确切地说,‘信任’——你已经吃过了。’”(麦克拉伦)
e. 我所要赐的粮,就是我的肉,为世人之生命所赐的。耶稣清楚地解释了祂在这里所说的饼是什么意思。这粮是祂的肉,是为世人之生命所赐的。这是祂在十字架上即将要做的工,就是代替罪人把自己的生命献上作为合神心意的牺牲,献给父神。
i. 莫里斯对肉的使用:“这是一个强有力的词,一定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它的粗犷有力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事实的关注,那就是基督确实为人类献出了自己。”
ii. “献出一个人的肉体只能意味着死亡,这里的措词指出了一种自愿的(‘我所要赐的’)和替代性的(‘为世人之生命所赐的’)死亡。”(布鲁斯)
iii. 因此,这句话暗指基督将死以带来的救赎,以及与祂建立最亲密关系的挑战。”(莫里斯)
iv. “弟兄姐妹们,你们信心的粮,可以在主耶稣为你们的死中找到; 哦,多么受祝福的粮啊!”(司布真)
v. “在这里,我们的主清楚地宣告,他的死将成为为世人赎罪的祭物; 若没有粮(适当的营养),人的生命是无法保存的,所以灵魂也只能靠祂的死来得救。”(克拉克)
vi. 耶稣解释说,接受祂为粮并不是接受祂为一个伟大的道德导师、榜样或先知。也不是把祂当作一个好人、伟人或高尚的殉道者来接待。而是根据祂在十字架上所做的接受祂,这是祂对失丧人类的爱的终极行为。
8. (52-59) 以最完整的方式接受耶稣。
因此,犹太人彼此争论说,这个人怎能把他的肉,给我们吃呢?耶稣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人子的血,就没有生命在你们里面。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就有永生。在末日我要叫他复活。我的肉真是可吃的,我的血真是可喝的。吃我肉喝我血的人,常在我里面,我也常在他里面。永活的父怎样差我来,我又因父活着,照样,吃我肉的人,也要因我活着。这就是从天上降下来的粮。吃这粮的人,就永远活着,不象你们的祖宗吃过吗哪,还是死了。这些话是耶稣在迦百农会堂里教训人说的。
a. 这个人怎能把祂的肉,给我们吃呢?犹太人的领袖们这个时候很可能是故意误解耶稣。祂只是解释说,这饼就是祂的身体,为世人之生命所赐的(约翰福音6:51)。他们故意歪曲祂的话,暗示这是一种奇怪的同类相食。
i. 这是他们争论的结果(犹太人彼此争论)。他们对祂的看法各不相同。有些人不耐烦地指责祂疯了; 其他人则认为祂的话有道理。”(道兹)
ii. “然而,我们的救主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那些无知的犹太人,当祂谈到吃祂的肉,喝祂的血时,真的以为祂的意思是他们要变成食人族,把祂吃掉。你对这样荒谬的想法完全可以一笑置之; 但你知道,这一观念在罗马教会仍然很盛行。罗马祭司庄严地向我们保证,那些吃饼喝葡萄酒的人,或者他所谓的饼和葡萄酒,实际上是食人族的行为,他们吃基督的身体,喝祂的血。”(司布真)
b. 你们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人子的血,就没有生命在你们里面。耶稣以更大胆的话语回应他们有意的误解,放大了约翰福音6:51的观点——祂的肉就是祂舍弃的生命。
i. 生命的粮是一个比喻。天上来的粮是一个比喻。活着的粮是一个比喻。神的粮是个比喻。耶稣将饼的比喻扩展到祂即将在十字架上献上的牺牲,这并不奇怪。
ii. 耶稣又对他们讲了一件事,这些精通祭物理论的律法师是不会不明白的。“食肉饮血”是对祭祀思想的一种直白的暗示。”(特伦奇)
iii. 被钉在十字架上又复活的耶稣必须被接受和内化——隐喻的吃——否则就没有真正的属灵生命,没有永生。
iv. “吃基督的肉,喝祂的血,指的就是约翰福音3:16所描述的救赎行为。基督的死开启了生命之路。人是凭信心进入这条路的……吃肉和喝血代表了一种惊人的说法。”(莫里斯)
v. 我们的主更进一步,用神秘的语言说喝祂的血是必要的。这个形象暗示着一种通过死亡和牺牲进入生命的方式。” (摩根)
vi. “在第54节,吃人子肉喝人子血的人,在末日要复活;在第40节,对“凡看见子而信祂的人”也有同样的应许。”(布鲁斯)
c. 我的肉真是可吃的,我的血真是可喝的:耶稣牺牲的生命是饥渴灵魂的粮和水。当我们接受并内化耶稣基督并祂为我们钉十字架,我们就真正住在耶稣里面,祂也住在我们里面(常在我里面,我也常在他里面)。
i. 这种激进的言论冒犯了许多人; 这在一定程度上是耶稣的意图。回应那些扭曲祂话语意思的人时,祂的比喻变得更强,而不是更弱。因为祂是生命的粮,这粮的实质就是祂在十字架上所献的祭,献出祂的肉和血。祂在十字架上所赐的,我们必须领受。
ii. 基督的血肉、道成肉身的生命,原是赐给人的。人吃祂的肉,喝祂的血,为自己的益处用祂的祭物,将祂一切的美德消化了。”(道兹)
iii. 常在我里面,我也常在他里面。他住在他们里面,他们也住在他里面。因为他们与神的性情有份。彼得后书1:4。”(克拉克)
d. 照样,吃我肉的人,也要因我活着。凡到耶稣那里、信祂,吃祂肉的,就必得着生命。他们会活着,不是因为他们找到了答案,也不是因为他们赢得了答案,而是因为耶稣已经把祂在十字架上所赢得的自由地赐给了他们——因我。
i. 吃我肉的人: “也就是说,他分享我的人格、美德、热情和特权; 他在我一切的职位,和各样的事上,都接待我。”(特拉普)
ii. “在吃喝方面,人不是生产者,而是消费者; 不是实干家,也不是给予者; 只是简单地接受。如果一个皇后吃东西,她就会像济贫院里的乞丐一样,完全成为一个受助者。在任何情况下,吃都是一种接受的行为。信心也是如此: 你不必去做,不必去成为什么,也不必去感受,你只要去接受。”(司布真)
e.吃这粮的人,就永远活着。耶稣赐给我们天上的粮,使我们可以得永生,只是我们必须吃。对耶稣的信心不能与品尝或赞美相比,而要与吃相比。耶稣说我们必须有祂在我们里面,我们必须与祂有份。
• 看到盘子里有一条面包不会满足我们的饥饿。
• 知道面包的成分并不能满足我们的饥饿。
• 给面包拍照不会满足我们的饥饿。
• 告诉别人关于面包的事不会满足我们的饥饿。
• 卖面包不能满足我们的饥饿。
• 用面包玩抛接游戏不会满足我们的饥饿。
• 除了吃面包,没有什么能满足我们的饥饿,带给我们生命。吃这粮的人,就永远活着。
f. 这些话是耶稣在迦百农会堂里教训人说的: 这些是耶稣奇妙的话语,从约翰福音6:26开始,包括祂和听众之间的对话,都发生在会堂里。耶稣很可能被赋予了会堂的自由和向会众讲话的机会。
i. 这些话是耶稣在迦百农会堂里教训人说的,并且毫无疑问是在安息日的时候,如几个手稿中所加的。”(特伦奇)
F.对耶稣激进言论的反应。
1. (60-64) 许多门徒转身离去。
他的门徒中有好些人听见了,就说,这话甚难,谁能听呢?耶稣心里知道门徒为这话议论,就对他们说,这话是叫你们厌弃吗?(厌弃原文作跌倒)倘或你们看见人子升到他原来所在之处,怎么样呢?叫人活着的乃是灵,肉体是无益的。我对你们所说的话,就是灵,就是生命。只是你们中间有不信的人。耶稣从起头就知道,谁不信他,谁要卖他。
a.这话甚难: 这指的是难以接受的事情,而不是难以理解的事情。毫无疑问,这些门徒(广义上的门徒,而不是狭义上的门徒) 觉得耶稣的话有些神秘,但真正令他们不安的是他们所理解的那部分。
i. 难怪门徒们觉得耶稣的话语很难。希腊语的词是skleros,意思是不难理解; 但是很难接受。”(巴克莱)
b. 这冒犯你了吗?耶稣明白许多听众对祂的教导感到被冒犯,但祂没有改变教导,也没有觉得这是祂的错。耶稣讲道不是为了取悦祂的听众。如果这是祂所关心的,看到祂的听众被冒犯,祂会立刻收回刚才所说的话。但耶稣没有收回。相反,祂向他们提出的挑战与质问更多。
i. 这一章所发生的事情已经很清楚地表明,跟随主的含义与他们所预料的不同。经文并没有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他们的观点,但很有可能他们是对一个符合普遍期望的弥赛亚王国感兴趣。”(莫里斯)
c. 倘或你们看见人子升到祂原来所在之处,怎么样呢?耶稣实际上是在说: “这些事若得罪了你,当你看见我在荣耀里,要在审判中回答我时,要怎样呢?”与其在那时候被冒犯,不如现在就被冒犯,然后克服它。
d.叫人活着的乃是灵; 肉体是无益的: 这基本是耶稣整个论述的主题。祂不断地呼召他们和我们,要我们把心和焦点放在属灵的实际上,而不是物质的东西上。
i. 圣灵将生命赐给信徒; 不是通过吃东西的过程传播的。”(坦尼)
e. 耶稣从起头就知道,谁不信祂,谁要卖祂:因为耶稣是神,祂有认识人心的神圣特权。然而,完全有可能的是,耶稣知道这一点仅仅是因为祂顺服天父和圣灵的恩赐。祂从来没有被虚假的信心迷惑,也没有被那要卖祂的人迷惑。
2. (65-66) 许多人离开的属灵原因。
耶稣又说,所以我对你们说过,若不是蒙我父的恩赐,没有人能到我这里来。从此他门徒中多有退去的,不再和他同行。
a. 所以我对你们说过,若不是蒙我父的恩赐,没有人能到我这里来。耶稣斥责他们跟随他的物质和世俗动机。他们若不是靠著圣灵寻求祂,乃是因食物和王国寻求祂,那他们就根本没有到祂那里去。
i. 也许他们是从加利利海的半路上跟随耶稣,但他们真正相信祂,信靠祂,爱祂才算真正来到耶稣面前(约翰福音6:35)。
b.从此他门徒中多有退去的,不再和祂同行。耶稣一旦有效地劝阻了跟随祂的一切物质和世俗动机,就有很多人不再跟随祂了。他们也被从耶路撒冷来访的宗教领袖们故意引起的争论(约翰福音6:52) 弄得灰心丧气,甚至感到困惑(马太福音15:1)。
i. 从此:“‘从此’可能是ek toutou的翻译。它也可以表示“因为这个(话语)”。后者很有道理。”(坦尼)
ii. 当许多人离开时,看起来似乎耶稣的敌人赢了。这是祂传道中第一次大的叛教危机。他的敌人“犹太人”看起来显然是占上风的。(特伦奇)耶稣只剩下12个人,也许他们也会离开。然而战争还没有结束。许多离开的人会回来,但是那些因为物质或不纯洁动机跟随耶稣的人的损失是痛苦的——多么希望他们能留下来聆听和接受圣灵的工作。他们的离开并没有证明耶稣和那些留在祂身边的人是错误的。
iii. “教会有夏天,就像我们的花园一样,然后万物都满了; 可是冬天来了,唉,多么空旷呀!”(司布真)
iv. 重要的是要像耶稣那样去做,不要鼓励别人为了物质和世俗的动机跟随耶稣,宣传耶稣仅仅是让生活更好的点缀。那以这样方式来到耶稣面前的人,可以看出他不是蒙我父的恩赐来跟从耶稣。
3. (67-69) 门徒们是即使并不完全明白,仍愿意跟随的榜样。
耶稣就对那十二个门徒说,你们也要去吗?西门彼得回答说,主阿,你有永生之道,我们还归从谁呢?我们已经信了,又知道你是神的圣者。
a. 你们也要去吗?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有许多要跟从耶稣的人离开祂去了。祂问了十二个门徒他们是否也要离开。耶稣查考跟随祂的人包括十二个门徒的动机。当会堂空无一人的时候,耶稣问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
i. 正如约翰用希腊语所表达的我们主的问题,他暗示这不是在绝望的情绪中提出的问题; 在疑问句中使用希腊语否定的我表示期待的答案是否定的。“你也不想走吧,是不是?”’”(布鲁斯)
b. 主阿,你有永生之道,我们还归从谁呢?西门彼得代表十二门徒作了奇妙的信心见证。
• 他承认耶稣是主。
• 尽管困难重重,他还是认为耶稣是最佳选择。
• 他认识到属灵之事的价值,胜过那些走开的人的物质和世俗的欲望(永生之道)。
• 他承认耶稣是弥赛亚(基督)和神(永生神的儿子)。
4. (70-71) 耶稣对门徒的认识。
耶稣说,我不是拣选了你们十二个门徒吗?但你们中间有一个是魔鬼。耶稣这话是指着加略人西门的儿子犹大说的。他本是十二个门徒里的一个,后来要卖耶稣的。
a. 我不是拣选了你们十二个门徒吗?耶稣的确拣选了十二个门徒。然而祂所拣选的人中间有一个是魔鬼,要卖耶稣的。
i. 中间有一个是diabolos——希腊语的意思是“诽谤者”、“诽谤者”或“中伤者”,但在这里它很可能是希伯来语中撒旦的对应词,“抵挡者”。”(布鲁斯)
ii. 在这里预言的黑暗行为中,犹大立即受了撒但的煽动,向撒但投降了。”(阿尔福德)
iii. “在我们这个时代,在主的明显追随者中也有很多犹大。他们坐在教会的座位上,甚至在我们的讲坛上,有时他们是不被发现的。他们的言语和行为背叛了主和福音。”(博伊斯)
b.指着……犹大说的: 门徒们对耶稣朴素的、属灵的虔诚使与犹大背教的对比更加可怕。虽然许多人离开,有些人甚至可能背叛耶稣,但这不应该改变耶稣基督真正追随者的信仰或行为。
i. 加略人西门的儿子犹大:“犹大的父亲是加略人,他自己也是加略人,这是我们从四本福音书所知道的。因为都称呼他加略人,意思是加略的人。’”(特伦奇)
ii. 加略是犹大南方的一座城(约书亚记15:25),在希伯仑以南的干旱南地。”(坦尼)
(c) 2020 The Enduring Word Bible Commentary by David Guzik –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