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第17章——本分、感谢和神的国。
A.饶恕、信心和本分。
1.(1-2节)绊倒人的危险。
耶稣又对门徒说:“绊倒人的事是免不了的,但那绊倒人的有祸了!就是把磨石拴在这人的颈项上,丢在海里,还强如他把这小子里的一个绊倒了。”
a.耶稣又对门徒说:通过拉撒路和财主的故事,耶稣已经清楚说明永恒是真实的,没有人会从另一个世界回来警告我们。我们在今世如何生活并向别人显明耶稣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因为今生决定永恒。
b.是免不了的:绊倒人的事是免不了的,但那绊倒人的有祸了。理解耶稣所说的绊倒人是什么意思非常重要。
i. 绊倒人的古希腊词是skandalon,它源于表示曲棍的词——曲棍是指用来触发陷阱或设置诱饵的木棍。它也被用来指将人绊倒的绊脚石或其它东西。
ii. 在圣经中,有时候“绊倒人”是好的,比如人被耶稣“绊脚”,或是被福音绊倒(罗 9:33;林前1:23;加 5:11)。
iii. 但对于在耶稣里的弟兄,“绊倒人”是不好的。它可能是错误的建议(太16:23),可能是你的“自由”导致弟兄犯罪(罗14:13)。分裂和错谬教导也会导致神的子民“绊倒”(罗16:17)。
c.那绊倒人的有祸了:本质上耶稣是说:“人会吞饵上钩,但如果你放鱼钩,你就有祸了。人会绊倒,但如果你在他们的路上设置绊脚石,你就有祸了。”
i. 可怕地死去,比如把磨石拴在你的脖子上,然后丢进海里,也强如绊倒别人。
ii. 这是教会付出惨重代价之后所得到的教训,教会因为犹太人弃绝弥赛亚,就试图帮神诅咒犹太人;现在诅咒再次临到教会,甚至比以前更加严重。如果有人似乎到了需要神审判或管教的地步,就让神来做吧。让开吧,神不需要你做他审判的工具,只需要你做他爱的器皿。
iii. 约翰一书2:10解释了不成为别人绊脚石的解决方案——爱:“爱弟兄的,就是住在光明中,在他并没有绊跌的缘由。”
2.(3-4节)如果有人得罪你,要即时处理它并饶恕得罪你的人。
“你们要谨慎。若是你的弟兄得罪你,就劝诫他;他若懊悔,就饶恕他。倘若他一天七次得罪你,又七次回转,说:‘我懊悔了’,你总要饶恕他。”
a.若是你的弟兄得罪你,就劝诫他:若有人得罪了你,你不应该假装它从来没有发生过,而是应该用爱心劝诫得罪你的弟兄。
i. 这里的原则是爱;显然,我们不能把别人每一次对我们的小冒犯都记录下来。圣灵果子的一个方面就是忍耐(加5:22),我们要能忍受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轻微得罪。以弗所书4:2说我们要“忍耐,用爱心互相宽容。”不要太敏感,要彼此忍耐。
ii. 因着爱,当我们受到严重的冒犯时,我们必须遵照以弗所书4:15的方式去做:惟用爱心说诚实话。爱不是到处向人诉说你受的冒犯,爱不是把它闷在心里。爱是与得罪你的人坦诚相待。
b.他若懊悔,就饶恕他:这是耶稣的挑战。没有其它选择。若得罪你的人悔改,你必须饶恕他们。
i. 我们该怎么对待从不悔改的人呢?我们要饶恕他们吗?即使因为没有达成共识而无法恢复关系,我们仍然可以选择饶恕他们,等候神在他们的生命中做工,并在合适的时候恢复关系。
ii. 很明显——尤其是根据后面的话——耶稣在这里并没有打算要缩小我们的饶恕范围。如果说有什么打算的话,他的意思就是要扩大我们的饶恕工作。他没有给我们不饶恕或减少饶恕的理由。
c.倘若他一天七次得罪你,又七次回转,说:‘我懊悔了’,你总要饶恕他。”这表明我们不能论断别人的悔改。如果有人一天七次得罪我们,并不断地请求我们饶恕他,我们可能认为他不是真心的。然而,耶稣命令我们仍然要饶恕他,恢复与他的关系。
3.(5-6节)与这样的人相处需要极大的信心。
使徒对主说:“求主加增我们的信心!”主说:“你们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种,就是对这棵桑树说,‘你要拔起根来,栽在海里’,它也必听从你们。”
a.求主加增我们的信心:这一次门徒非常敏锐。他们认识到,要以这种饶恕、不冒犯人的方式与人相处,必须对神有极大的信心。如果耶稣在前一段经文中的观点是有限的饶恕,他们就不需要这种信心了。
i. “要饶恕每个人的每一个冒犯,并且要不断地饶恕,连门徒自己也觉得这项工作很难,以致他们明白,如果没有特别的信心,他们将永远无法遵守这个命令。”(克拉克)
b.你们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种:我们通常认为信心是通过引人注目的神迹工作操练出来的。这也许是真的,但信心的最大神迹与关系恢复有关。
i. 焦乐富说,人们认为桑树的根非常牢固,据说它能生长600年。
ii. 你心里面可能有根深蒂固的不饶恕和苦毒;它可能就像那些向下深深扎根的桑树一样。但是通过信心,耶稣可以把这些根清除掉;可以把根拔起,栽在海里。
iii. “对人而言,没有什么责任比这种饶恕伤害更令人痛苦的,大多数人都觉得做起来很难;所以,若没有信心的根,也就无法找到这种果子。”(普尔)
c.像一粒芥菜种:我们必须拥有的信心,更多的是与信心的种类有关,而不是信心的多少有关。即使一点点的信心——像一粒芥菜种大(一种非常小的种子)——如果放在至大全能的神手里,也能成就大事。
i. 一点点的信心就能成就大事,但极大的信心甚至能成就更大的事。最重要的是我们信什么,即信心的对象是什么。“眼睛看不见自己。你看见过自己的眼睛吗?你可以在镜子里看见,但那只是它的映像。同样地,你也可以看见信心的凭据,但不能看见信心本身。信心不看自己,而是仰望信心的对象,就是基督。”(司布真)
ii. 溜冰的时候,对厚冰有小小的信心要远比对薄冰有极大的信心好得多。我们对这位伟大救主的小小信心,就可以成就大事。
4.(7-10节)我们无论做了什么,神都不欠我们的债;我们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我们分内当做的。
“你们谁有仆人耕地或是放羊,从田里回来,就对他说,‘你快来坐下吃饭’呢?岂不对他说,‘你给我预备晚饭,束上带子伺候我,等我吃喝完了,你才可以吃喝’吗?仆人照所吩咐的去作,主人还谢谢他吗?这样,你们作完了一切所吩咐的,只当说:‘我们是无用的仆人,所作的本是我们应分作的。’”
a.有仆人耕地或是放羊:耶稣刚刚对门徒讲述了大信心可以成就大事。在这里他又添加了一些话,主要是谈论人因为被神使用而产生的骄傲。
i. 耶稣说的是那些真正服侍的人。耕地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它会耗尽农夫的力量和耐力。务农是艰苦的工作,属灵侍奉也是艰苦的工作。放羊也可能是一项艰苦的工作,需要大量的耐性,要关注细节,并且要有一颗关怀的心。
ii. 我们要记住,这些话不是对众人说的,这一章的开头说:“耶稣又对门徒说”(路17:1)。“要注意,耶稣不是在铺设救恩的道路,乃是在为那些已经得救的人指出一条服侍之路。”(司布真)
b.你给我预备晚饭,束上带子伺候我,等我吃喝完了,你才可以吃喝:耶稣描绘了一个在外面耕地或是放羊,辛苦工作了一天后从田里回来的仆人。仆人到家后,主人没有称谢他,或给他预备饭食,或服侍他,或给他按摩。主人希望仆人继续服侍,因为还有工作要做。
i. 我们总能做某些事来服侍主,我们也总能以某种方式服侍主。“如果你不能去耕地,可以到厨房做饭;如果你不能放牛,可以给主人端饭。对你而言,这只是工作变化,但只要你活着,就要继续做工。”(司布真)
ii. 基于耶稣前面所说的话,我们可以说,还有人需要饶恕;还有许多伟大信心的工作要完成。
iii. 这些工作是艰苦的,但耶稣在这个小比喻中给我们指明了正确的态度。他的快乐先于我们的快乐。他的子民先于我们自己。他的名先于我们自己的名。
c.仆人照所吩咐的去作,主人还谢谢他吗?主人当然不会为这些事感谢仆人;在基督以前的文化中,这样的仁慈是不可想象的。
i. 因此,我们不能服侍耶稣,心里却要求他感谢或称赞我们。
· 鉴于耶稣我们为所做的一切,他会感谢我们,这似乎很奇怪。
· 鉴于我们还没有完成的工作,他会感谢我们,这似乎很奇怪。
· 鉴于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来自他的恩赐和能力,他会感谢我们,这似乎很奇怪。
ii. “我们为他所做的与他为我们所做的如何相比?我们的侍奉与基督的侍奉相比,就像一粒尘埃与太阳相比。”(司布真)
iii. 但奇怪的是,他会感谢我们,奖赏我们。虽然我们不配,但他必察看他每一个仆人所做的工作,并对忠心的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太25:21、23)
d.我们是无用的仆人:耶稣所说的这种态度不是假谦虚,而是指那种说“我什么都不擅长”的态度。这并不是说我们什么都做不好,或做不了什么能讨神喜悦的事。它只是承认他为我们做的,远比我们能为他做的多得多。
e.所作的本是我们应分作的:这种态度让我们明白,我们的主为我们所做的,比我们能为他所做的更多、更大。他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纯粹的爱;我们为他所做的一切,是出于恰当的感激和本分。
i. 这就是为什么圣经老师强调圣经本身所强调的——神为我们所做的事——是如此的重要。当我们认识到神在耶稣里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时,就会出于感激而渴望服侍他。思想耶稣为我们所做的伟大饶恕工作,思想他凭信心移动的大山。相比之下,我们的最大信心和饶恕工作都只不过是本分而已。
ii. 若我们的心是正确的,我们的生活和行为就显明我们非常高兴能有特权服侍神。
iii. 今天持这种态度的基督徒远远不够。相反,许多人常常想要表现出一种“超级基督徒”的形象,让他们看起来绝不是无用的仆人。当我们的眼睛看人,而不是看耶稣时,我们就会自认为比别人更好。
iv. “成长中的圣徒认为自己算不了什么,成熟的圣徒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司布真)
v. “一个古老的拉比格言显示了相似的思想:‘如果你在《托拉》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不要自我称赞,因为你受造正是为了这个目的(《米士拿·先贤集》m. Abot 2:8)。”(佩特)
B.洁净十个麻风病人。
1.(11-14节)治好麻风病人。
耶稣往耶路撒冷去,经过撒马利亚和加利利。进入一个村子,有十个长大麻风的迎面而来,远远地站着,高声说:“耶稣,夫子,可怜我们吧!”耶稣看见,就对他们说:“你们去,把身体给祭司察看。”他们去的时候就洁净了。
a.进入一个村子,有十个长大麻风的迎面而来:麻风病人聚集在一起是很平常的事。他们是整个社会的弃儿,除了麻风病人外,没有别的伙伴——所以,他们远远地站着。
i. 远远地站着:“他们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根据律法和习俗,他们不可挨近身体健康的人,免得传染给人(参利13:46;民5:2;王下15:5。)”(克拉克)
ii. 经过撒马利亚和加利利:“dia meson这两个词最好翻译为‘从中间或之间穿过’,指耶稣沿着撒玛利亚和加利利之间的边界行走。”(佩特)
b.高声说:“耶稣,夫子,可怜我们吧!”他们一起来到耶稣那里,同声祈求他,尽管他们既有犹太人也有撒玛利亚人(路17:15-16)。苦难使他们团结一起,当他们一起祷告时,他们的民族和其它偏见都消失了。
i. “共同的不幸打破了种族和国家藩篱。麻风病的共同悲剧使他们忘记了自己是犹太人还是撒玛利亚人,只记得自己是需要帮助的人。”(巴克莱)
c.你们去,把身体给祭司察看:值得注意的是,在他们身上还有大麻疯的时候,耶稣就叫他们去祭司那里,让祭司察看。这是真正凭着信心踏出去,就像我们即使看起来和感觉上仍然像个旧人,却已经穿上了新人一样。
i. “得医治的一个条件是顺服。耶稣既已命令,他们就必须顺服。如果耶稣像他们所呼求的那样是他们的主人,就让他们以顺服来证明他们的信心。”(莫里森)
ii. “神高度尊荣这种信心,并把它作为他行各种神迹的管道。若人必须找到他所谓的理由才肯相信,他的灵魂永远不可能得救。叫人相信的最高和至大理由,就是神如此命令了。”(克拉克)
d.他们去的时候就洁净了:正如神祝福麻风病人的信心一样,他也祝福我们的信心。那些麻风病人虽然感觉自己还是个旧人,但他们却像新人那样去找祭司。
i. “这就像当我们走在神所命令的道路上时,就会经历到神所命定的祝福一样。让教会听从主耶稣的命令,热心地向万民传福音,她走出去的时候,就必得医治。”(莫里森)
2.(15-19节)十个麻风病人中只有一人回来感谢耶稣。
内中有一个见自己已经好了,就回来大声归荣耀于神,又俯伏在耶稣脚前感谢他。这人是撒马利亚人。耶稣说:“洁净了的不是十个人吗?那九个在哪里呢?除了这外族人,再没有别人回来归荣耀与神吗?”就对那人说:“起来,走吧!你的信救了你了。”
a.内中有一个见自己已经好了,就回来大声归荣耀于神:只有一个人回来表示感谢;他是一个不太可能回来的人——这人是撒玛利亚人。虽然只有他一个人,但他还是大声地表达了感谢。
i. 所有十个人都愿意举行宗教礼仪,就是去找祭司。却只有一个人心怀真正的赞美和感谢。“外在的宗教活动很容易,也很普遍;但是发自内心的事情,从心里发出感恩的爱,是何等的稀罕!九个人遵守了宗教礼仪,但只有一个人赞美主。”(司布真)
b.洁净了的不是十个人吗?那九个在哪里呢?耶稣想念那九个不回来感恩的人。他想知道他们在哪里。耶稣也注意到我们缺乏感恩。
i. “耶稣问这个问题证明他非常看重赞美……我们可能想知道主是不是经常问这个问题。”(摩根)
ii. “基督数算人从他那里获得多少恩惠,并将要求他们对所领受的恩惠做出详细交待。”(特拉普)
iii. 我们总能在神面前找到感恩的理由。著名的圣经注释家马太·亨利有一次钱包被抢。那天晚上,他在日记里写下了所有让他感恩的事:
· 首先,他以前从来没有被抢劫过。
· 第二,他们虽然抢了他的钱包,却没有要他的命。
· 第三,即使他们把一切都抢走,也不是很多。
· 最后,他是被抢劫的人,而不是抢劫犯。
iv. “最后,我们若为耶稣做工,看见许多人归主,结果他们不像我们所期望的那样,我们也不要因此沮丧。若别人不赞美我们的主,我们感到难过,但不要沮丧失望。救主都不得不说:‘那九个在哪里呢?’十个长大麻疯的人得了医治,却只有一个人赞美他。我们有许多归信者不加入教会,我们有许多人已经信了主,却不受洗,也不领主餐。很多人得到祝福,却没有足够的爱心来保有它。”(司布真)
c.你的信救了你了:第十个麻风病人得到了额外的医治。耶稣说这话时,可能是指神在这个人心中的做工。其他的麻风病人虽然身体健康了,但他们的心还是病的。
C.神国的来到。
1.(20-21节)如果你想了解耶稣的国,就去认识国王。
法利赛人问:“神的国几时来到?”耶稣回答说:“神的国来到,不是眼所能见的。人也不得说‘看哪,在这里’,‘看哪,在那里’;因为神的国就在你们心里。”
a.法利赛人问:“神的国几时来到?”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敌对的法利赛人来到耶稣面前,要求他要么“大张旗鼓”地建立弥赛亚国,要么“闭嘴”,不要再自称是弥赛亚。
i. 耶稣的时代就像我们这个时代一样,人们渴望弥赛亚降临。他们知道旧约中的预言论到要来的弥赛亚之荣耀;他们想现在就过上那种生活。
ii. “然而,当主在世上的时候,人子的日子被人藐视。法利赛人讥诮说:‘神的国几时来到呢?’他们等于说:‘这就是你应许之国的降临吗?这些渔夫和农民是你的朝臣吗?难道这就是众先知和君王长久等候的日子吗?’”(司布真)
b.神的国来到不是眼所能见的:耶稣清楚回答了法利赛人的问题,神的国不是通过对耶稣充满敌意的质问而能看见的。翻译为眼所能见的古希腊词,更好的翻译是充满敌意地检查。耶稣告诉法利赛人,他们充满敌意和怀疑的眼睛,无法看见或接受神的国。
i. 焦乐富说,眼所能见这个短语所源自的动词在新约和七十士译本中经常被用到,它的意思是“充满敌意地观察”。
c.因为神的国就在你们心里:耶稣告诉他们,神的国就在他们中间。在你们心里的更好翻译是在你们中间或在你们当中。神的国在他们中间,因为王就在他们中间。
i. 不像新纪元运动所说的那样,这是耶稣的神秘启示,神的国以种子的形式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毕竟,耶稣没有对法利赛人说神的国就在他们心里。耶稣的话是叫人关注他,而不是关注人。
ii. 就像今天的许多人一样,法利赛人说他们渴望神的国降临;但你不能一边想要神的国,却一边又拒绝国王。“法利赛人问耶稣神的国几时来到,而当时神的国就在他们中间,因为王本人就在那里。”(摩根)
2.(22-24节)耶稣的国不会在门徒的时代立刻降临。
他又对门徒说:“日子将到,你们巴不得看见人子的一个日子,却不得看见。人将要对你们说:‘看哪,在那里’;‘看哪,在这里’。你们不要出去,也不要跟随他们。因为人子在他降临的日子,好像闪电从天这边一闪,直照到天那边。”
a.日子将到,你们巴不得看见人子的一个日子,却不得看见:耶稣现在是对门徒说话,告诉他们,他离世之后,日子就会来到,那时,耶稣的门徒,不论是近处的还是远处的,都会盼望弥赛亚的再来。
b.人将要对你们说:“‘看哪,在那里;’‘看哪,在这里。’”撒但知道如何利用这种渴望;在耶稣真正再来之前,会有很多自称是弥赛亚的人出现。重要的是我们不能被那些假弥赛亚欺骗。
c.你们不要出去,也不要跟随他们:自从耶稣说这些话之后的多个世纪里,有许多人自称是弥赛亚,有些人有很多追随者。耶稣郑重地警告我们不要出去,也不要跟随他们;相反,我们应该忽视他们。
i. 著名的犹太–基督教学者查尔斯·费恩伯格(Charles Feinberg)博士说,在以色列历史上,自耶稣的时代以来,曾有过64个人自称是弥赛亚。
ii. 在并不遥远的过去,诸如大卫·考雷什(David Koresh)、占钟士(Jim Jones)、文鲜明(Sun Myung Moon)等,以及其他很多诸如此类的人都自称是弥赛亚。许多正统犹太人曾认为(现在仍这样认为)一个名叫门德勒·斯奇尔松(Mendel Schneerson)的布鲁克林拉比是弥赛亚。在犹太教–基督教的框架之外,甚至有更多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被认为是弥赛亚(如斯大林或毛泽东)。
d.好像闪电:在他降临的日子:在弥赛亚得胜的日子,所有的人都将看见,就像所有人都注意到天空中的闪电一样。那些声称耶稣已经再来或将在他降临的日子再来的人,从某种秘密的意义上讲,是错误的。
3.(25节)耶稣的国必须等到他完成地上的工作之后才会降临。
只是他必须先受许多苦,又被这世代弃绝。
a.只是他必须先受许多苦:耶稣的许多跟随者倾向于略过十字架,直接进入神的国;但必须等神国的王上十字架之后,神的国才能来到。
i. 为什么应该由耶稣做王统治呢?因为他成全了他自己的话,我们蒙召是要这样跟从他。耶稣说:“若有人愿意作首先的,他必作众人末后的,作众人的用人”(可9:35)。又说:“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必做你们的用人。”(太20:26)
ii. 我们可以说,耶稣只能在荣耀中再来,因为他第一次来的时候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
b.必须先受许多苦:这句话的力量、确定性和强烈程度是惊人的。
· 耶稣必须受苦和被弃绝。
· 耶稣必须受苦和被弃绝。
· 耶稣必须受许多苦,不只是一些。
c.被这世代:可悲的是,虽然耶稣的国将会完全得胜,但他的苦难却很快就来到,他要在这世代之人的手中受苦。
4.(26-30节)王的降临将会令人大为惊讶。
“挪亚的日子怎样,人子的日子也要怎样。那时候的人又吃又喝,又娶又嫁,到挪亚进方舟的那日,洪水就来,把他们全都灭了。又好像罗得的日子,人又吃又喝,又买又卖,又耕种又盖造。 到罗得出所多玛的那日,就有火与硫磺从天上降下来,把他们全都灭了。人子显现的日子也要这样。”
a.挪亚的日子怎样:耶稣通过说明与挪亚的日子的相似之处,描述了一个会继续过着正常生活的世界。人们又吃又喝,又娶又嫁。
i. “一切都照常,直到挪亚和他的家人进入方舟的日子,洪水就来了,所有的人都被灭掉(参创7:7、10、21;彼前3:20)。”(佩特)
b.又好像罗得的日子:在罗得的日子,所多玛和蛾摩拉的毁灭是在早晨临到的(创19:15-25)。对所多玛人来说,前一天和平常没什么两样。
c.人子显现的日子也要这样:正如洪水和对所多玛与蛾摩拉的审判临到之前,世人的生活似乎一切正常一样,耶稣说,在他显现的日子,世界似乎也是一切正常。
i. 耶稣并没有说世界上的一切都会很好,也没有说不会有危机。在大洪水及所多玛与蛾摩拉受审判之前,情况非常糟糕,但邪恶被认为是正常的,是惯例。
ii. 值得注意的是,圣经中还有一些章节似乎表明耶稣将会回到一个与以往完全不同的世界。它们包括:
· “因为那时必有大灾难,从世界的起头直到如今,没有这样的灾难,后来也必没有。”(太24:21)
· “地上的君王、臣宰、将军、富户、壮士和一切为奴的、自主的,都藏在山洞和岩石穴里,向山和岩石说:‘倒在我们身上吧!把我们藏起来,躲避坐宝座者的面目和羔羊的愤怒。’”(启6:15-16)
iii. 因为圣经用如此不同的言辞来描述耶稣显现之前的世界状况,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耶稣的降临将会有两个不同的阶段或方面,中间有一个时间间隔。
iv. 就像挪亚和罗得的日子一样,耶稣再来时,有些人将会被取走(逃脱审判),有些人却要留下来受审判。
v. 翻译为显现的希腊词是apokalyptetai——现代词汇启示是从这个词来的,但古希腊词有显明或揭示的意思。
5.(31-33节)不要爱慕这个世界,要为王的到来做好准备。
“当那日,人在房上,器具在屋里,不要下来拿;人在田里,也不要回家。你们要回想罗得的妻子。凡想要保全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丧掉生命的,必救活生命。”
a.当那日,人在房上,器具在屋里,不要下来拿:我们可以想象,在诺亚的时代,当洪水临到时,人们在快要灭亡之际,还徒劳地设法保护他们的财产。然而,如果一个人已经为耶稣的再来做好准备,他就不会挂虑留在身后的物质财富。心里不要思想在屋里的财物,而是要思想天上的财宝。
b.也不要回家。你们要回想罗得的妻子:罗得的妻子不听从神的命令,和家人逃离审判时回头看所多玛——也许是出于惋惜,也许是出于怀念——结果变成了一根盐柱。耶稣在这里告诫他的跟随者,不要回头看一个行将受审灭亡的世界,而是要定睛仰望神摆在他们前面的救恩。
i. 你们要回想罗得的妻子:“耶稣所使用的‘要回想’这个短语,意思是要留心,要从中吸取教训”(佩特)。我们至少可从三个方面看到罗得妻子的罪:
· 罗得的妻子在后面磨蹭。摩西指出:“罗得的妻子在后边回头一看,就变成了一根盐柱”(创19:26)。当罗得和女儿们竭力逃离所多玛的审判时,她却在罗得的身后磨蹭,然后又回头看。
· 罗得的妻子既不相信也不遵从神的话。天使明确告诉他们要紧急逃跑,不要落在后面——尤其是不要回头看(创19:17)。
· 罗得的妻子回头看天使吩咐她离开的地方。经过一番的磨蹭和怀疑,她回头看了一眼。“她的确回头看了,这证明她心里非常放肆,胆敢违背神的命令,将自己暴露于危险之中,向这个罪恶和被定罪的世界投去深情的一瞥。她因为那一瞥,结果灭亡了。”(司布真)
ii. 罗得的妻子:“或是出于好奇,或是出于贪婪,她转过身去看一眼,结果变成了盐柱。让我们转移对这个世界的注意力,就像让一条狗转移对一大块肉的注意力一样难。”(特拉普)
iii. 司布真更进一步地思考了罗得妻子的悲剧:“她几乎就可以成功了。死亡却在琐珥的城门临到她。她也许心里想:‘哦,如果我必受到诅咒,那就让我和一群不虔诚的人一起被诅咒吧!我一直都是他们中的一员。’快到天堂的门口,却死在了那里,那将是最可怕的事情!”(司布真)
6.(34-36节)耶稣再来时,有些人会突然被取走,而有些人要被留下。
“我对你们说:当那一夜,两个人在一个床上,要取去一个,撇下一个。(有古卷在此有‘两个人在田里,要取去一个,撇下一个。’)两个女人一同推磨,要取去一个,撇下一个。”
a.当那一夜,两个人在一个床上,要取去一个,撇下一个:这段经文经常被应用于“教会被提”的主题,它指的是当耶稣再来接他的子民时,世人似乎过着一种一切照常的生活(路17:26-30)。
i. 根据拉丁文译本,新约中最清楚地描述了这个事件并给出被提这个名称的经文段落,是帖撒罗尼迦前书4:16-18,经文说:“因为主必亲自从天降临,有呼叫的声音和天使长的声音,又有神的号吹响,那在基督里死了的人必先复活。以后我们这活着还存留的人必和他们一同被提到云里,在空中与主相遇。这样,我们就要和主永远同在。所以,你们当用这些话彼此劝慰。”
ii. 耶稣的这些话(要取去一个,撇下一个),似乎描述了这种被提的现象:正如帖撒罗尼迦前书4:16-18所描述的:“一同被提到云里,在空中与主相遇。”
b.要取去一个,撇下一个:因为这将发生在正常的生活过程中(一个人在床上睡觉,一个人在推磨,另一个人在田里做工),重点是要做好准备。耶稣会在意想不到的时候突然降临。
i. 这与前面诺亚和罗得的例子有联系。“诺亚和罗得被取走,因此免受审判,其余的人则被毁灭。”(佩特)
c.两个人在一个床上……两个女人一同推磨:耶稣的这些话可能表明,当世界的一部分是白天时,另一部分是在晚上;在同一个时刻,有人在睡觉,有人在田里干活。耶稣会在某个时刻为他的所有子民而来。
i. “最好的希腊文抄本中没有第36节……它是对圣经文本的补充。可能是由某个抄写员参照马太福音24:40添加的。”(佩特)
7.(37节)所有这一切将会在审判的时候发生。
门徒说:“主啊,在哪里有这事呢?”耶稣说:“尸首在哪里,鹰也必聚在哪里。”
a.主啊,在哪里有这事呢?门徒想更多了解耶稣的这个启示,大概是想知道拯救和审判可能在哪里发生。随着他们不断接近耶路撒冷,也许他们想知道,当他们到达锡安城之后,这些事件会不会很快就发生。
b.尸首在哪里,鹰也必聚在哪里:这句话比较难理解。它可能是一个比喻,意思是说:“当审判的时候到了,它一定会来临。”
i. “这只是表示当必要的条件得到满足后,事情就会发生”(巴克莱)。“当审判的时候到了,就必定有审判。”(焦乐富)
ii. 有些人想知道耶稣的这个启示,即拯救他的子民和审判拒绝他的世界,在今天是否已经条件成熟。我们可以有信心地说:关于他再来之前的世界,圣经描述了它的政治、经济、属灵、社会和军事等方面的特征。客观而言,今天的条件是成熟的,舞台已经搭建好。
(c) 2020 The Enduring Word Bible Commentary by David Guzik –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