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福音第5章–登山宝训
A. 登山宝训简介
1. (1) 耶稣准备教导他的门徒们
耶稣看见这许多的人,就上了山,既已坐下,门徒到他跟前来。
a. 看见这许多的人: 这一章的前面提到有许多人跟随他,从许多不同的地方来(马太福音4章25节)。于是,耶稣就上了山。
i. 认为耶稣上了山,是要离开众人,是错误的。耶稣确实是在教导他的门徒,但是这个术语的使用可能很广泛,包括马太福音4章25节提到的跟随他的许多人。在登山宝训结束时,人们都听到了他的信息,都很惊讶(马太福音7:28)。
ii. 路加说,与此相同的基本材料,在不同的场合,一群门徒和许多来自犹太和耶路撒冷,并推罗、西顿的海岸的人,来听他的道和他们的疾病的医治(路加福音6:17)。然而,在教导的开始,路加写道:然后他举目看着他的门徒说(路加福音6:20)。这和马太福音的意思差不多;这道是讲给耶稣的门徒听,乃是指那些跟随他、听他讲道的广义的门徒;不是狭义上的十二门徒。
iii. “耶稣不是属灵上的修道士,他没有两种教义,一种是为多数人的,另一种是为少数人的,就像佛陀一样。他的最高教导…是为了众人。” (Bruce)
iv. “原本要在屋顶上向全天下人发布一个消息,所以,地窖或洞穴是不可能的。” (Spurgeon)
b. 既已坐下: 这是那个时代文化中常见的教学姿势。习惯上老师坐着讲,听众站着听。
i. “坐着教是犹太会堂或学校老师公认的姿势。(路加福音4章20节; 马太福音13章2节; 23章2节; 24章3节).” (Carson)
ii. 现在马太福音的记载中,耶稣会说话和教导;这是上帝在说话,但不再是通过人受感而说神的话的,像耶利米、以赛亚或撒母耳那样;现在神的真理是借着神的真实性情说的。
c. 门徒到他跟前来: 这可能是一个比十二门徒大得多的群体,他们在这本福音书中还没有被介绍为一个群体。
i. “耶稣上了山,要离开下面的众人。门徒也多起来,聚集在他那里。其他人可能不会被排除在外,但门徒才是真正的听众。” (Bruce)
2. (2) 耶稣开始教导.
他就开口教训他们说:
a. 他就开口: 这意味着耶稣用他强有力的声音来教导这一群人。他用力地说,把他的想法诚挚地表达出来。
i. “说“他张开口,教训他们”并不是多余的,因为他闭口的时候,也常常教训他们。” (Spurgeon)
ii. “耶稣开始自由地讲论,叫众人都听见。(Poole)“耶稣基督真诚地讲;他发音清楚,声音洪亮。他像吹号一样高声把救恩传扬四方,好像一个人有话要说,要他的听众去听,去感受。” (Spurgeon)
iii. “在希腊语中,它是一种庄严、庄重的表达方式。例如,它被用于神谕的说法。这是一句至理名言的自然序言。” (Barclay)
b. 教训他们说:他们所听到的是长期以来被认为是耶稣的——或任何人的——道德教导总纲的信息。在登山宝训中,耶稣告诉我们当如何活。
i. 有人说过,如果你接受了任何哲学家、心理学家或咨询师提出的关于如何活的所有好建议,去掉那些愚蠢的东西,把它们都归结为真正的本质,你就只能剩下对耶稣伟大信息的拙劣模仿。
ii. 登山宝训有时被称为是耶稣的“天国宣言”。美国革命者发表了独立宣言。卡尔·马克思有他的共产党宣言。耶稣藉着这个信息,宣告了他的国度是怎样的。
iii. 它提出了一个与以色列民族对弥赛亚的期望截然不同的议程。它没有呈现出弥赛亚统治时期政治或物质上的祝福。相反,它表达了耶稣掌管我们生命的属灵含义。这个伟大的信息告诉我们,如果耶稣是我们的主,我们将如何生活。“在第一世纪,犹太人对于弥赛亚王国的样子几乎没有一致的看法。一个非常流行的假设是,罗马的枷锁将被打破,政治和和平将日益繁荣。” (Carson)
iv. 重要的是要明白,登山宝训并不是关乎救恩的,而是向门徒和潜在的门徒表明视耶稣为王的日常的生活该是怎样的。
v. 这无法证明,但在我看来,登山宝训是耶稣的“标准”讲道。这是他的巡回信息的核心:一个简单的上帝期望我们如何生活的公告,与普通犹太人对那种生活的误解形成对比。当耶稣向一个新的听众讲道时,他经常讲登山宝训或使用其中的主题。
vi. 然而,我们也可以把登山宝训看作是耶稣训练门徒的信息,让他们把信息传递出去。这是耶稣的信息,要传递给门徒们,并让他们把信息传递出去。在登山宝训中,马太向我们展示了耶稣在信息中教导他的门徒,这些信息是他的,他们要带给人类的。(Barclay)在《路加福音》中,与登山宝训相似的内容是在耶稣拣选十二门徒之后马上出现的。
vii. Barclay还指出,动词教训的翻译是未完成时态,“因此它描述重复和习惯性的行为,翻译应该是:‘这是他用来教他们的。”
viii. 很明显,登山宝训对早期教会产生了重大影响。早期基督徒经常提到它,他们的生命也彰显了门徒们的荣耀。
B. 八福: 天国子民的品格
登山宝训的第一部分被称为“八福”,意思是“祝福”,但也可以理解为给信徒应该有的态度。在八福中,耶稣阐述了他的王国里每个子民的本性和愿望。他们拥有并正在学习这些品格。
所有这些品格特征是所有基督徒的标志和目标。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只专注于其中一个而排斥其他的,就像属灵恩赐一样。我们无法逃避我们的责任去渴望每一个属灵属性。如果你遇到一个自称是基督徒的人,却没有表现出这些品格特征,你就会对他们的救恩产生怀疑,因为他们没有天国子民的品格特征。但如果他们声称已经掌握了这些品格,你就要质疑他们是否诚实了。
1. (3) 根基: 虚心
“虚心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a. 有福:耶稣应许赐福给他的门徒,并应许虚心的人有福。古希腊单词“有福”背后的含义是“快乐”,但这是“快乐”一词最真实、最神圣的含义,而不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舒适或娱乐。
i. 在提摩太前书1章11节中,“有福”一词在某种意义上是“快乐”的意思。马卡里奥斯接着描述了那种内在的快乐,那种平静的、不可触摸的、自成一体的快乐,那种完全不会因生活的所有机遇和变化而影响的快乐。” (Barclay)
ii. 马太福音25章34节,耶稣说,在审判的日子,他要对他的百姓说,你们这蒙我父赐福的,可以承受那创世以来为你们所预备的国。在那一天,他将在受祝福者和受诅咒者之间作出判断——他知道并解释了对受祝福者的要求。我们也可以说,没有人比耶稣更蒙福;他知道什么样的人生是蒙福的。
iii. “你一定注意到了《旧约圣经》的最后一个词是“咒诅”,它暗示了我们主的事工的开幕词是“祝福”” (Spurgeon)
iv. “还要高兴地注意到,在所有的祝福中,祝福都是现在时态,这是一种现在可以享受和高兴的祝福。不是‘有福的将要’,乃是‘有福的’” (Spurgeon)
b. 虚心的人:这并不是一个人承认他在本质上是微不足道的,或没有价值的,因为那是不真实的。相反,这是一种承认,他是有罪的,叛逆的,完全没有道德上的美德能把他自荐给上帝。
i. 虚心的人认识到他们没有属灵上的“资产”。“他们知道自己灵里破产了。我们可以说,古希腊人有一个词来形容“穷忙族”,也有一个词来形容“真正的穷”。耶稣在这里用“真正穷”这个词来形容。它表明某人必须乞求他所拥有或得到的任何东西。
ii. 灵里的贫乏不能人为地由自我憎恨引起;圣灵和我们对祂在我们心中工作的回应,所产生的。
iii. 这福是首先的,因为这是我们与神开始的地方。“梯子,如果它有任何用处,它的第一步必须靠近地面,否则虚弱的登山者将永远无法登上。如果把最初的祝福赐给清心的人,那将是对苦苦挣扎的信仰的严重打击;对于那种卓越,年轻的初学者是没有发言权的,而对于属灵上的贫乏,他即使不超越自己的界限,也能达到。” (Spurgeon)
iv. 每个人都可以从这里开始;它不是首先祝福那些纯洁的,神圣的,属灵的或美好的。每个人都可以虚心。“不是我所拥有的,而是我所没有的,是我的灵魂与上帝之间的第一个接触点。” (Spurgeon)
c. 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那些虚心的人,贫乏所以不得不乞讨,于是得到了奖赏。他们得到天国,因为灵里的贫乏是得到天国的绝对先决条件,只要我们对自己的属灵资源抱有幻想,我们就永远不会从神那里得到我们绝对需要的被救赎。
i. “天国不是建立在种族、应得的功绩、狂热者的军事热情和勇猛或撒该的财富之上的。天国给了穷人,受人鄙视的税吏,妓女,那些非常‘穷’的人,他们知道自己什么也不能给,也不去尝试。他们祈求怜悯,只有他们的声音被听见。” (Carson)
ii. “虚心的人从粪堆里被拉出来,不是在田间的雇工中,而是在王国的王子中……“灵里贫瘠的人”;这些词听起来好像他们是什么都没有什么的人,但他们却是万物的继承者。贫困的快乐!百万富翁变得无足轻重,印度的财富化为乌有,而对虚心的人来说,那仍是一个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无可挑剔的王国,这使他们在对万有之神的尊重中受到祝福,永远受到祝福。” (Spurgeon)
iii. 对虚心的召唤放在首位是有原因的,因为它将以下命令置于正确的位置。靠自己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只有依靠乞丐对上帝的力量的依赖才能实现。没有人哀悼,直到他们虚心;没有一个人是虚心的,除非他谦卑自己。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需要和贫穷,你就永远不会饥渴慕义;如果你自视过高,你会发现很难对别人仁慈。
2. (4) 虚心的人的敬虔反应:哀恸
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
a. 哀恸的人有福了:古希腊语语法表示强烈的哀恸。耶稣说的不是对我们罪的后果的偶然的悲伤,而是在神面前对我们堕落状态的深切的悲伤。
i. “这里用的“哀恸”一词是希腊语中表示哀悼的最强烈的词。这个词是用来哀悼死者的,是用来为所爱之人哀悼的” (Barclay)
ii. 哭泣是为了个人和社会的低下和贫困的状况;但意识到他们是因为罪而低下和贫困。哀恸的人实际上是在哀恸罪及其后果。
iii. 这种哀恸是属灵的忧愁,使人悔改得救,正如保罗在哥林多后书7章10节所描述的。
b. 因为他们必得安慰: 那些为他们的罪和他们罪的境况所哀恸的人得到应许,他们必得安慰。上帝允许这种悲伤进入我们的生命中,只作为一条道路,而不是目的地。
i. 哀恸的人可以知道神的特别之处;与他一同受苦(腓立比书3章10节),与那常经忧患的人相近 (以赛亚书53章3节).
3. (5) 下一个: 温柔
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
a. 温柔的人有福了: 仅仅用一个英语单词来翻译这个古希腊单词praus (温柔)是不可能的。它的意思是在愤怒和冷漠之间取得适当的平衡,一个强有力的人格得到适当的控制,以及谦逊。
i. 古希腊语的词汇中,温柔的人不是被动的,也不是容易摆布的。“温柔”这个词背后的主要意思是控制自己的力量,就像一匹强壮的种马被训练来做工作,而不是乱跑。
ii. “一般来说,希腊人认为温柔是缺点,因为他们没有把温柔与奴性区分开来。对别人温柔意味着远离恶意和复仇的精神。” (Carson)
iii. “温柔的人,可以发怒,却要控制住自己的怒气,使之顺从神的旨意;他们可以发怒,却不犯罪,也不轻易被人激怒” (Poole)
iv. “受冤屈的人没有苦毒,也不想报复。” (Bruce)
v. 前两个福大多是内在的;第三个是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前两个主要是消极的;第三个显然是积极的。
vi. 温柔意味着愿意服从并在适当的权威下工作。它也表现出无视自己的“权利”和特权的意愿。承认自己灵里的匮乏是一回事,但如果别人为我做了呢?我应该温柔地回应吗?这个有福的人是温柔的:
·他们在神面前是温柔的,因为他们顺服神的旨意,遵守神的道。
·他们在人面前是温柔的,因为他们是坚强的,但也谦卑、温柔和忍耐。
vii. “meek这个单词来自古老的Anglo-Saxon meca,或meccea,一个同伴或平等的人,因为他是一个温柔或温和的人,总是准备与那些最刻薄的人交往,他们敬畏上帝,觉得自己比任何人都优越;并且知道自己在属灵和属世的事上,都没有良善,他所领受的,不过是神的恩典,从来没有从他手里受过什么恩宠。” (Clarke)
b. 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我们只能温柔,愿意控制住我们对权利和特权的渴望,因为我们相信上帝会守护我们,他会保护我们的事业。“他们必承受地土”的承诺证明了上帝不会允许他的温柔的人在交易中吃亏。
i. “他们好像要被赶出世界、却不能被赶出去。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狼吃羊,但是世界上的羊比狼还多,而且这些羊还在继续繁殖,在绿色的牧场上吃草.” (Spurgeon)
ii. “温柔的英格兰人,因他们故土的宗教偏执被驱逐出去,继承了美洲大陆。” (Bruce)
iii. “我只要照着太阳所照的样子,然后仰望着天,说:“父啊,这全是你的。因此,一切都是我的;因为我是神的后嗣,与耶稣基督同是后嗣。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温柔的人继承了整个地球。” (Spurgeon)
iv. 通过前三福,我们注意到,自然人在虚心、哀恸或温柔中找不到幸福或福气。这些都是属灵的人的祝福,他们是在耶稣里新造的人。
4. (6) 心里渴望虚心,为罪哀恸,温柔的人:正义
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
a. 饥饿的人有福了: 这描述的是一种无法用零食来满足的极度饥饿。这是一种持久的渴望,在永恒的这一边永远不会得到完全满足。
·这热情是真实的,就如饥和渴一样真实。
·这热情是自然的,就如一个健康人饥和渴一样自然。
·这热情是强烈的,就如饥和渴一样。
·这热情是痛苦的,就像真正的饥和渴会引起疼痛一样。
·这热情是一种驱动力,就像饥和渴可以驱使一个人一样。
·这热情是健康的标志,就像饥饿和口渴是健康的标志一样。
b. 饥渴慕义:我们看到基督徒渴望很多东西: 政权、权力、成功、舒适、幸福——但又有多少人饥渴慕义呢?
i. 我们应该记得,耶稣是在那样一个时代,在那样的文化里,就是真正知道饥渴是什么样的背景下说了这句话。现代人——至少在西方世界——常常远离饥渴的基本需求,以至于他们也发现自己很难对正义感到饥渴。
ii. “‘唉!他说,我的罪已经赦免了,这还不够。我心里有罪恶的泉源,不断有苦水流出来。啊,但愿我的本性能改变,原本爱罪的我,可以变成爱善的;原本充满罪恶的我,可以变得全然圣洁!’” (Spurgeon)
iii. 这种对正义的饥渴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
·一个人渴望有一个正直的本性。
·一个人想要分别为圣,变得更圣洁。
·一个人渴望持续在神的义里面。
·一个人渴望看到正义在世上兴起。
iv. “他渴望正义。他不渴望自己的政党掌权,但他渴望正义能在这片土地上实现。他并不渴望自己的意见能够得到支持,也不渴望自己的教派或宗派在人数和影响力上有所增加,但他确实渴望彰显正义。” (Spurgeon)
c. 因为他们必得饱足: 耶稣应许饥饿的人得饱足;这是一个奇怪的喂养,既满足我们,又让我们渴望更多。
5. (7) 怜恤人的有福了
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
a. 怜恤人的人有福了: 这个福所强调的怜恤人,是指已经受怜恤的人。是倒空你的骄傲,带来虚心的怜恤。是为自己属灵境况哀恸的怜恤;是受温柔的恩典变得温柔的怜恤;是对正义的饥渴。因此,那要怜恤人的,就是已经蒙怜恤的人。
·怜恤人的要怜恤那些更软弱,更贫穷的。
·怜恤人的总是寻找那些伤心的人。
·怜恤人的会原谅他人,总是希望修复破碎的关系。
·怜恤人的会对他人的品格满有怜悯,并尽可能选择相信他们最好的一面。
·怜恤人的不会对他人期望太多。
·怜恤人的怜悯那些外在有罪的人。
·怜恤人的会关心所有人的灵魂。
b. 因为他们必蒙怜恤:如果你想要得到人的怜恤,尤其是上帝的怜恤,那么你应该怜恤他人。有些人想知道为什么神对大卫王如此仁慈,尤其是在他以可怕的方式犯罪时。神赐给他这样的怜悯,其中一个原因是大卫对扫罗王的怜悯是显而易见的,而且有好几次他对一个很不值得的扫罗很仁慈。大卫,怜恤人的蒙了怜恤。
6. (8) 清心的人有福了
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
a. 清心的人有福了: 古希腊语中短语清心的意思是正直、诚实、透明。有两层意思与此相关。一层意思是内在道德上的纯洁,而不是单纯的形象或仪式上的纯洁。另一层意思是一颗单一的,不分裂的心–是指那些完全真诚,向神全然献上的人。
i. “基督是与人的灵魂打交道,与人的内在和属灵的本性打交道。他在所有的福中或多或少都提到,而这一福直接击中把心,他说,不是“言语纯洁的有福,也不是行动纯洁的有福,”更不是“仪式、衣服或食物纯洁的有福”但心里纯洁的人有福了。’” (Spurgeon)
b. 因为他们必得见神:在这里,清心的人得到了最奇妙的奖赏。他们将比他们想象中的更享受与上帝的亲密。贪婪、压迫、淫欲和选择性欺骗这些肮脏的罪恶对人有明显的致盲作用;清心的人,必远离这些污秽。
i. “因为世人不能看见,也不能领会神的本质,然而这些人必用信心的眼睛,在今生,虽然是在幽暗的镜子里,在来生,面对面的时候,看见并享受神。” (Poole)
·清心的人在大自然中看见上帝。
·清心的人在圣经中看见上帝。
·清心的人在其教会肢体中看见上帝。
ii. “一天,在一个酒店餐桌上,我和一位传道人弟兄谈论一些属灵上的事情,我们对面坐着的绅士 ,用餐巾托着他的下巴,他的面部表情表明他喜欢酒,他说,我在世已经有60年,我从来没有意识到灵里的东西。“我们没有说出我们的想法,但我们认为他说的很可能是完全正确的;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和他说的一样。但这只能证明他没有意识到任何属灵上的东西;并不是其他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Spurgeon)
iii. 最终,我们与上帝的亲密关系必须成为我们追求圣洁的最大动力,而不是害怕被抓或害怕后果。
7. (9)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子。
a.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 这不是指那些生活在和平中的人,而是指那些带来和平、以善胜恶的人。我们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方式是传播福音,因为上帝已将劝人与他和好的职分赐给我们(哥林多后书5:18)。在传福音的时候,我们要使人与他们所弃绝所得罪的神和好。
i. “这一节的前面的一节提到“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我们应该理解这一点,这很好。我们要先清心,后和平。我们的平安,绝不是与罪结盟,也不是与恶结盟。我们必须像燧石一样面对一切与上帝和他的圣洁相违背的事物。既然我们的灵魂有了归宿,我们就可以持续与人和睦相处。” (Spurgeon)
ii. 我们通常认为,使人和睦的工作是一个站在两个战斗双方之间的人的工作。这可能是实现的一种方式;但是,作为冲突的一方,他也可以结束冲突,成为使人和睦的人;或当他们是受伤的一方或被冒犯的一方时都可以。
iii. “制造麻烦的是魔鬼;喜爱和好的神现在借着他的儿女,如同从前借着他的独生子一样建立和睦的关系。” (Stott)
b. 因为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子: 使人和睦的回报是他们被称为上帝真正的儿女。他们分享了上帝对和睦和使人与神和好的热情,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i. 他蒙神赐福;虽然使人和睦的人可能受到人的虐待,但他却受到上帝的祝福。他很蒙福能与上帝的儿女们在一起,成为神家的一员,有兄弟姐妹们陪伴。
ii. “现在,尽管大多数情况下,干涉,挑起争端,调节(对人而言)是吃力不讨好的…然而,为神而做的话,你们(过一段时间后)被称为,不是爱管闲事的人,好管闲事的人,而是神的儿子。” (Trapp)
iii. “有时,当他们非常生气的时候,他就把自己夹在他们中间,承受双方的打击。他原晓得耶稣这样行,耶稣承受了天父和我们对他的双重打击,并替我们受苦,才可以使我们与神和好。” (Spurgeon)
8. (10-12) 世人如何对待这些人:逼迫
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人若因我辱骂你们,逼迫你们,捏造各样坏话毁谤你们,你们就有福了。
应当欢喜快乐,因为你们在天上的赏赐是大的。在你们以前的先知,人也是这样逼迫他们。
a. 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 这些蒙福的人是为了义和耶稣(神)而受逼迫,而不是因为他们自己的愚蠢和狂热。彼得认识到,一些基督徒可能因为信耶稣以外的原因而受苦(彼得前书4:15-16),这不是耶稣在这里所说的。
i. 我们现代的文化并不重视八福中所描述的品格。我们不认可或奖励“最清心”或“最虚心”的人。虽然我们的文化不重视到这些品格,但它们确实描述出了神国子民的品格。
ii. “王又添了第八个福,是双重的福,赐给那些因忠心而忍受苦难的人” (Morgan)
b. 人若因我辱骂你们,逼迫你们,捏造各样坏话毁谤你们,你们就有福了:耶稣把侮辱和辱骂列入了逼迫的范围。我们不能把逼迫的概念局限于身体上的迫害或折磨。
i. 在马太福音5章10节,他们为义受逼迫;在马太福音5章11节,他们为耶稣受逼迫。这表明耶稣期望他们的义人生活能以他为榜样,以他为荣耀。
ii. 没过多久,耶稣的这些话就对他的跟随者产生了真实的影响。早期的基督徒听到许多敌人为耶稣的缘故捏造各样坏话来毁谤他们。基督徒被指控:
·同类相食,是因为对圣餐有严重而蓄意的误解。
·不道德,因为对每周“爱宴”和私人聚会的严重的故意曲解。
·革命狂热份子,因为他们相信耶稣会再来,给历史带来末日的终结。
·分裂家庭,因为当婚姻中的一方或父母成为基督徒时,家庭往往会发生变化和分裂。
·叛国,因为他们不尊重罗马众神,也不参与皇帝崇拜。
c. 应当欢喜快乐: 字面上,我们可以把这句话翻译成受逼迫的人应该“欢呼雀跃”。“为什么?因为受逼迫的人,在天上的赏赐是大的。又因为受逼迫的人,有好的同伴。在他们以前的先知,也是受逼迫的。
i. “这是一个强有力的希腊化的新词,意思是无法抑制的喜悦…这是阿尔卑斯山登山者站在积雪覆盖的山顶上的喜悦。” (Bruce)
ii. Trapp列出了一些人的名字,他们在受逼迫时确实感到欢喜快乐。George Roper来到火刑柱前,高兴得跳了起来,像拥抱朋友似地拥抱即将烧死他的火刑柱。Taylor医生在行刑前跳了一会儿舞,当被问到他怎么样时,他说:“好啊,感谢上帝,好司法官先生,再好不过了。现在我差不多到家了,在我父的家。Lawrence Saunders微笑着拥抱他的刑柱并亲吻它,说:“欢迎基督的十字架,欢迎永生。”
iii. 然而,世界迫害这些善良的人,因为这些福所表达的价值观和品格与世界的思维方式截然相反。我们所受的逼迫,也许比不上别人,但若没有人毁谤你们,这些福的品格是你生命的特质吗?
C. 耶稣想要他的门徒在那里显示他们的门徒身份
1. (13) 跟随耶稣的人们要像盐一样。
“你们是世上的盐。盐若失了味,怎能叫他再咸呢?以后无用,不过丢在外面,被人践踏了。”
a. 你们是世上的盐: 门徒像盐,因为他们是宝贵的。在耶稣的时代,盐是一种有价值的商品。罗马士兵有时会得到盐作为薪酬,这就产生了短语“物有所值”。
b. 你们是世上的盐:门徒就像盐,因为他们有防腐的作用。盐是用来保存肉类、延缓腐烂。基督徒应该对他们的文化有防腐效应。
c. 你们是世上的盐: 门徒就像盐,因为他们增加了味道。基督徒应该是一个“可口”的民族。
i. “门徒们,如果忠于自己的呼召,就会使地球成为一个更纯净、更美味的地方。” (France)
d. 盐若失了味…以后无用: 盐必须保持它的“咸味”才有价值。若不及盐,就被人践踏。同样,太多的基督徒失去了他们的“味道”,变得一无是处。
i. “古代时候的盐大多来自盐沼或类似的地方,而不是来自盐水的蒸发,因此含有许多杂质。真正的盐,因为比杂质更容易溶解,所以可以被过滤掉,留下的残余物被稀释得几乎没有价值。” (Carson)
2. (14-16) 跟随耶稣的人们要像光一样
“你们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
a. 你们是世上的光: 当耶稣说我们是世上的光的时候,他给了基督徒极大的赞美和责任,因为他在世的时候给了他自己这个称号(约翰福音8:12和约翰福音9:5)。
i. 世上的光意味着我们不仅是光的接受者,也是光的给予者。我们不能只想着自己,我们不能只为自己而活;我们必须照亮他人,而且充满爱心地照亮他人。
ii. “这个称号是犹太人授予他们的特定的著名的拉比的。他们极其浮夸地提到犹大拉比,或约迦南拉比,称他们是宇宙的灯,世界的光。文士和法利赛人,听见耶稣的门徒中,有几个人皮肤黝黑、双手粗糙的农民和渔民,也有同样的称号,一定觉得奇怪。” (Spurgeon)
iii. 耶稣从未挑战我们成为盐或光。他只是简单地说我们是盐和光,我们或正在履行被赋予的责任或没有履行此责任。
iv. 在盐和光这两幅画中,核心思想是特性。盐是必要的,因为这个世界在腐蚀中腐烂,如果我们的基督信仰也这样腐蚀腐烂,就没任何益处了。光是必要的,因为世界处在黑暗之中,如果我们的基督信仰效法黑暗,我们就没用向世界彰显出什么。要产生果效,我们必须寻求并彰显基督徒的特性。我们永远不可能通过变得像这个世界来为耶稣影响这个世界。
v. “可怜的世界,可怜的世界,如此黑暗,在深夜中摸索,却得不到光明,除非通过我们接受光……成为世界之光,赋予生命最重大的责任,也赋予生命最庄重的尊严。你们这卑贱的人、在社会上没有立足之地的人、当听我的话。你们是世上的光。如果你们发光暗淡,那世界的光就暗淡,黑暗就浓重。” (Spurgeon)
b. 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 光的目的是照亮和显露在那里的东西。因此,光在被使用之前必须被显露出来——如果把它藏在一个斗底下,它就没用了。
i. “基督知道对于那些拥有光的人来说,隐藏他们的光是很大的诱惑。会让世人很注意他们,所以让他们暴露在如憎恨光的恶意中。” (Bruce)
ii. “基督从未想过要培养地下基督徒——基督徒的美德将永远不被彰显出来——那些想在夜里去天堂的朝圣者,他们的同伴或任何人都不会看到他们。” (Spurgeon)
iii. 盐与光的特性也提醒我们,以八福为标志的生命不能孤立存在。我们常常认为这些内在的品格只能在与世界隔绝的情况下才能培养出来,但是耶稣希望我们活给世人看。
c. 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这样的城市很显眼,不能隐藏。如果你从远处看到这样一座城市,很难不去注视它。同样,耶稣希望他国度里的人过着看得见的生活,吸引人看见神在人们生命中的美丽杰作。
i. “正如我们的救主曾说过:“你们务要圣洁,因为你们所说的话是不能隐藏的,就像一座建在山上的城不能隐藏一样,是显而易见的。”所有人都将看着你。” (Poole)
ii. “离这座小山不远的地方(耶稣曾在那里教导)有一座城市,名叫萨菲特,据说是古代的伯秀利亚。它坐落在一座非常突出的山上,远近都能看到。我们知道基督在他的话中提到这座城,一座建在山上的城是不能隐藏的。(Clarke)
d. 人点灯,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灯台上: 一个灯台给人的感觉是,我们要故意让这盏灯发光。特别是把灯放在更高的地方,发出的光更有效,我们应该想办法,让我们自己更发光,也让光照得更远。
i. “在罗马竞技场的殉难中,在异教徒和教皇的公开焚烧中,在基督徒被迫成名的所有其他方式中,基督信仰找到了一个多么大的灯台啊!” (Spurgeon)
ii. “书上说蜡烛给屋子里所有的人带来光明。有些教授只给屋子里的一部分照明。我所认识的女人,除了对她们的丈夫不好,对众人都好。她们连夜唠叨,所以没有给她们的丈夫亮光。我认识很多丈夫,他们经常外出参加会议,忽略了家庭,妻子也因此错过了他们的光。” (Spurgeon)
iii. “德高望重的Bede在解释这段经文的时候说,基督耶稣把神的光带到我们可怜的人类之灯里,然后把它放在他教会的烛台上,使整个世界的屋子都能因此被照亮。也确实如此。” (Spurgeon)
e. 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 我们行善,是要叫我们的光发出来,叫别人荣耀神,不是荣耀我们自己。
i. “我们发光的目的,不是要叫人看见我们有多好,根本不是叫人看我们,乃是要叫人看见我们里面的恩典,看见我们的神,并呼喊“这些人有一个这么好的父亲!”这不是新约里,神第一次被称为我们的父吗?世人看见祂儿女的好行为时,第一次探出头来,不足为奇” (Spurgeon)
ii. 耶稣指出门徒的影响之广,在当时看来很荒谬。这些卑微的加利利人怎么能在大地上撒盐,照亮世界呢? 但是他们做到了。
iii. 这三幅图放在一起是强有力的,刻画出耶稣的门徒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盐是腐败的反义词,可以防止腐败恶化
·光能指路,让那些迷路的人就能找到回家的路。
·城市是社会秩序和政府的产物;反对混乱和无序。
iv. Bruce对第一次提到作为父亲的上帝的评论是:“我们知道,上帝,作为父亲,喜欢高尚的行为;就像人类的父亲在自己的儿子表现勇敢身上找到快乐一样Bruce comments on this first reference to God as Father: “God, we learn, as Father delights in noble conduct; as human fathers find joy in sons who acquit themselves bravely.”
D. 律法和真正的义
1. (17-18) 耶稣与律法的关系
“莫想我来要废掉律法和先知。我来不是要废掉,乃是要成全。我实在告诉你们,就是到天地都废去了,律法的一点一画也不能废去,都要成全。”
a. 莫想我来要废掉律法和先知: 耶稣在这里开始了对律法的长谈,要表明他并不是反对神给以色列人的旧约。他来,不是要废掉神的道,乃是要叫神的道脱离法利赛人和文士的曲解。
i. “耶稣时代的犹太人将圣经称为“律法和先知”(马太福音7:12,11:13,22:40;路加福音16:16;约翰福音1:45;使徒行传13:15,28:23;罗马书3:21);“律法……先知,和诗篇(路加福音24:44);或者只是“律法”(马太福音5:18;约翰福音10:34,12:34,15:25;哥林多前书14:21)
ii. “为了表明他从来没有想要废除律法,我们的主耶稣已经用他自己的生命体现了律法的所有命令。在他自己身上,有一种完全符合上帝律法的天性;他的本性就是这样。” (Spurgeon)
iii. 实在: “我实在告诉你们(希腊语的阿们)这是耶稣亲笔写的。除了我以外,再没有别人用过。就像先知所说的‘耶和华如此说’一样,标记一个重要的、权威的说法。” (France)
b. 我来不是要废掉,乃是要成全:耶稣想清楚地表明,除了摩西的律法以外,他还有权柄,并不是与摩西的律法相悖的权柄。耶稣在律法上所加的,只有一件,是从来没有人加在律法上的,那就是:完全的顺服。这当然是耶稣来成全律法的一种方式。
i. 虽然耶稣经常挑战人对律法的解释(尤其是安息日的规定),但他从来没有违背神的律法。
ii. “比旧约,比摩西和先知更伟大的,就在这里。但更伟大的是对制度、神圣的书籍、他的人民充满了敬重。他来,不是要废掉律法和先知。” (Bruce)
iii. “耶稣成全了律法和先知,律法和先知指向耶稣,耶稣就是律法和先知的实现。” (Carson)
·耶稣成全了律法和先知的教义教导,带来了完全的启示。
·耶稣实现了律法和先知的预言,因为他是所应许的那一位,曾经像影子,现在成为现实。
·耶稣满足了律法和先知在道德和法律上的要求,并完全的顺服了律法和先知,并以他们的真理重新解释了律法和先知。
·耶稣通过他在十字架上受死,为我们承担了律法和先知的刑罚,承担了我们应得的刑罚。
iv. 使徒保罗写到: 律法的总结就是基督,使凡信他的都得着义。(罗马书 10章4节).
v. “总之,基督完全了律法: 第一. 就其本身而言,它只是未来美好事物的影子和典型代表; 他添加了使之完全的必要条件就是牺牲自己,若不这样,就不能满足神,也不能满足人。第二,他以绝对的顺服,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以十字架上的死来证明。第三,他成全了律法和先知的总纲,在他的肢体中,他给与他们恩典,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并爱人如己;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总纲。” (Clarke)
c. 律法的一点一画也不能废去,都要成全:点和画是希伯来文书写中的小符号。耶稣在这里告诉我们,不仅神的话语的意思重要,而且话语本身——甚至是话语的字母——也重要。这告诉我们神是多么重视祂的话。
i. 点是指yod (י), 希伯来文里最小的字母,看上去像半个字母大小。
ii. 画是希伯来文字母里最小的,就像字母t上的那一横,或者y的尾巴。
·bet (ב) 和kaf (כ) 的区别是一画.
·dalet (ד) 和resh (ר) 的区别是一画.
·vav (ו) 和zayin (ז) 的区别是一画.
iii. “虽然整个地球和地狱想联合起来阻碍至高者伟大计划的实现,但一切都是徒劳的——就连一个字母的一点一画都不会少。上帝的话,指出了他的计划,就像他的本性一样不可更改。” (Clarke)
iv. 都要成全: 这在几个不同的方面都是正确的
·这是耶稣通过完全的顺服来成全律法的确据。
·这是耶稣通过完全的顺服在我们身上成全律法的确据。(罗马书 8:4).
·这是上帝的计划不会落空,直到世界末日所有的都成全的确据。
2. (19-20) 门徒与律法的关系
“所以无论何人废掉这诫命中最小的一条,又教训人这样作,他在天国要称为最小的。但无论何人遵行这诫命,又教训人遵行,他在天国要称为大的。
我告诉你们,你们的义,若不胜于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断不能进天国。”
a. 所以无论何人废掉这诫命中最小的一条:诫命是要按照所解释的和耶稣用生命和教导所成全的来遵守的,而不是作为耶稣时代宗教权威的法律思想。例如,献祭是律法规定的,但耶稣已经成全了,所以我们不能因不遵行摩西律法中所详细规定的动物献祭,就冒着在天国被称为最小的危险。
b. 但无论何人遵行这诫命,又教训人遵行,他在天国要称为大的: 基督徒通过律法得到在上帝里面的义。加拉太书2章21节有一段解释说,义若是借着律法得的,基督就是徒然死了。然而,律法完美地表达了神的道德品格和要求。
i. 律法把我们送到耶稣那里被审判,因为律法表明我们不能靠自己讨神的喜悦。但我们到耶稣那里以后,他又把我们送回律法那里来学习神对我们行为和成圣的心意。
c. 你们的义,若不胜于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断不能进天国: 想想文士和法利赛人对律法令人难以置信的虔诚,我们怎么能指望胜过他们的义呢?
i. 法利赛人非常谨慎地遵守律法,甚至愿意从他们菜园子里的小香料中提取十分之一(马太福音23:23)。这种对上帝的虔诚之心由现代正统的犹太人表现出来。1992年初,租客询问一位拉比,安息日给消防队打电话是否违反了犹太律法的时候,让位于以色列一个东正教社区的三套公寓被烧成平地。严守戒律的犹太人禁止安息日使用手机,因为会切断电流,而切断电流被认为是工作的一种形式。半小时后,拉比才做出了“是”的决定,火势蔓延到了附近的两套公寓。
ii. 保罗的一生表明出法利赛人的义是怎样的: 使徒行传23:6,26:5;腓立比书3:5
iii. 我们可以胜过他们的义,因为我们的义在性质上超越了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而不是在程度上。保罗在腓立比书3:6-9描述了两种义: 就律法上的义说,我是无可指摘的。只是我先前以为与我有益的,我现在因基督都当作有损的。不但如此,我也将万事当作有损的……为要得着基督。并且得以在他里面,不是有自己因律法而得的义,乃是有信基督的义,就是因信神而来的义。
iv. 虽然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在神面前却不能得胜(以赛亚书64章6节)。
v. 这样看来,我们不是因守律法算为义。当我们看到遵守律法的真正含义时,我们感谢耶稣给了我们另一种义。
E. 耶稣用真理解释律法。
在这一部分,耶稣阐明律法的真正含义。但这不是耶稣反对摩西;耶稣是反对错误和肤浅的解释摩西律法。关于律法,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两个错误是,他们限制神的诫命(如关于杀人的律法),又扩大神的诫命,过了神的心意(如关于离婚的律法)。
1. (21-22) 耶稣解释了反对杀人的律法
“你们听见有吩咐古人的话,说,不可杀人,又说,凡杀人的,难免受审判。只是我告诉你们,凡向弟兄动怒的,难免受审判。(有古卷在凡字下添无缘无故地五字)凡骂弟兄是拉加的,难免公会的审断。凡骂弟兄是魔利的,难免地狱的火。”
a. 你们听见有话,说: 这些人并没有真正学习摩西的律法。他们不过是从文士和法利赛人那里领受律法的教训。在这件事上,百姓听见文士和法利赛人教训他们说,“你们不可杀人。”
i. 当耶稣说:“…有吩咐古人的话“的时候,他是提醒我们,有些东西不是因为老就一定是真的”如果不是真的,那么它的古老也不值得称道。“古代与现实脱节,不过是肮脏的肮脏;也不值得尊敬,正如一个老色鬼,因为老而更令人憎恶。” (Trapp)
b. 只是我告诉你们: 耶稣表明他的权威,不依赖以前的文士或教师的话。他要将摩西律法的真意教训他们。
i. “我们的王是何等的王啊!他把权杖伸在我们的私欲上!他的话说得多么有主权:“只是我告诉你们!除了神以外,谁有权柄这样说呢?他的话就是法律。就应该如此,因为他摸了泉源,就禁止心里的污秽。” (Spurgeon)
c. 凡向弟兄动怒的,难免受审判: 文士和法利赛人的教训(“你们不可杀人”)是千真万确的。然而,他们也教导说,任何短暂或杀人是可以的。耶稣纠正了这一点,并清楚地表明,不仅那些犯下谋杀行为的人难免要受审判,那些内心有谋杀意图的人也难免受审判。
i. 耶稣揭露了文士异端邪说的本质。对他们来说,律法实际上只是外在的表现,而不是内心上的。耶稣把律法带回到关于内心上来。“王国的监督不是从用血红的双手逮捕罪犯开始的;是从心里有杀人的意念开始的.” (Morgan)
ii. 我们应该强调的是耶稣并不是说发怒和杀人一样糟糕。认为一个人在愤怒时对另一个人大喊大叫,就像一个人在愤怒时杀了另一个人一样,这在道德上是非常令人困惑的。耶稣强调律法谴责这两者,但并没有说律法说它们是一回事。人们的律法只能处理外在的谋杀行为,但耶稣宣告他的跟随者明白上帝的道德不仅涉及谋杀的行为,而且涉及谋杀的意念。
iii. Barclay关于这个特定的古希腊语词翻译成愤怒:“所以耶稣禁止永远怀着的愤怒,永远不会忘记的愤怒,拒绝平息的愤怒,寻求报复的愤怒。”
iv. ““没有原因”这句话可能反映了早期广泛软化耶稣强有力的教导。它们的缺席本身并不证明没有例外。” (Carson)
c. 凡骂弟兄是拉加的,难免公会的审断:称某人为“拉加”表示对他们智力的蔑视。称某人为傻瓜是对他们品格的蔑视。这两个都违反了谋杀的律法,即使他们没有犯谋杀罪。
i. 评论家们把Raca背后的意思翻译成“笨蛋、无脑的白痴”。“Raca几乎是一个不可翻译的词,因为它描述的是一种语气,而不是其他的任何东西。”它的整个腔调都是轻蔑的腔调……这是一个人用傲慢的轻蔑来鄙视另一个人的话。” (Barclay)
ii. “这些词并不罕见,也不是特别粗俗……但它们暗示了一种愤怒的轻蔑态度。” (France)
iii. “耶稣对愤怒和轻蔑说的话中,有夸张的一方面。这是一个人发出的强烈的声音,他对一切形式的不人道都感到强烈的憎恶。对暴露本性具有极大价值。” (Bruce)
2. (23-26)更多关于个人关系问题
“所以你在祭坛上献礼物的时候,若想起弟兄向你怀怨,就把礼物留在坛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后来献礼物。你同告你的对头还在路上,就赶紧与他和息。恐怕他把你送给审判官,审判官交付衙役,你就下在监里了。我实在告诉你,若有一文钱没有还清,你断不能从那里出来。”
a. 就把礼物留在坛前, 先去:耶稣认为与弟兄和好远比履行宗教职责重要。耶稣说必须先同弟兄和好。我们不能以为服侍上帝就可以不管与他人糟糕的人际关系。我们应该按照保罗在罗马书12章18节说的行:若是能行,总要尽力与众人和睦。
b. 若想起弟兄向你怀怨:耶稣命令我们要赶紧平息对他人的愤怒和恶意。当我们忽视或忽略时,它就真的捆绑我们(你就下在监里了)。
i. 保罗在以弗所书4章26-27节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不可含怒到日落)。当我们向他人怀怒的时候,我们就犯罪了,我们就给魔鬼留了地步。
c. 我实在告诉你,若有一文钱没有还清,你断不能从那里出来: 耶稣这里用比喻说话。最终的处罚是由法官、官员决定的,而在监里,钱(最后一文钱)是绝对不能让人满意的。然而,这些强有力的比喻所暗示的现实提醒我们,永恒的苦难确实是永恒的。
i. “让行善的首先为他们的罪下地狱,并在那里永远停留;然后,如果上帝要创造另一个永恒,他们就可以自由地讲述他们的善行,要求得到报酬……一个拿着勺子的孩子把大海清空比地狱里的那些该死的人完成他们的苦难更快。” (Trapp)
3. (27-28) 耶稣解释反对奸淫的律法
“你们听见有话说,不可奸淫。只是我告诉你们,凡看见妇女就动淫念的,这人心里已经与她犯奸淫了。”
a. 你们听见有话说: 现在,耶稣处理他们听见有话说的关于奸淫的律法。当然,当时的老师教导说,奸淫本身是错的。但他们只用律法约束行为,不用于管理内心。
b. 凡看见妇女就动淫念的,这人心里已经与她犯奸淫了:耶稣解释说,我们心里也可能犯奸淫或杀人,这也是罪,是奸淫诫命所禁止的。
i. “凡看见妇女”这几个字,耶稣回到了最初的眼目的情欲。根据圣经的叙述(如约伯记31章1节)和生活经验,这是真的。“当一个人怜悯一个独眼人时,他告诉他失去了一个敌人,就是一个小偷,一个偷走他心的人。” (Trapp)
ii. 然而,重要的是要明白耶稣并不是说心里的奸淫和行为上的奸淫是一回事。不少人在这一点上受了欺骗,说:“我心里已经犯了奸淫,不如去行。”“奸淫的行为远比心里的奸淫糟糕。耶稣的意思不是说它们是等同的,而是说两者都是罪,都是禁止奸淫诫命所禁止的。
iii. 有些人不犯奸淫只是因为他们害怕被抓,他们心里每天都在犯奸淫。他们没有奸淫的行为是好的,但他们满心奸淫是坏的。
iv. 这个原则比男人看女人动淫念适用得多得多。它适用于任何我们可以用眼睛或心灵去渴望的东西。“这是有史以来关于不洁净说的最尖锐的话。 (Morgan)
c. 心里已经与她犯奸淫了: 因为耶稣认为心里的奸淫是罪,所以我们知道我们在想什么,让我们的心停留在哪里都是可以选择的。许多人认为他们对自己的想法没有选择,因此也没有责任,但这与耶稣在这里明确的教导相矛盾。我们可能无法控制思想或感觉的传递,但是我们确实可以决定让我们的心和思想停留在哪里。
i. “想象力是上帝赐予的礼物;但是如果它从眼睛里吸进灰尘,它就是脏的。所有的罪,包括淫乱罪,都是从想象开始的。因此,在追求神国正义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滋养了想象力。” (Carson)
ii. 区分罪的试探和罪本身也很重要。“这种装扮不应该是随意的,而应该是持久的,这渴望不是无意识的,也不是瞬间的,而是盼望被珍惜的。” (Bruce)
iii. 耶稣也曾凡事受试探(希伯来书4:15),却胜过了这样的试探,没有向罪屈服。女人不再是他满足的对象“他和我们一样,在凡事上都受试探,但欲望却被纯洁爱情的强大力量所战胜,每个女人都是女儿、姐妹或未婚妻,是神圣的、温柔的、令人尊重的。” (Bruce)
4. (29-30) 我们对抗罪的态度
“若是你的右眼叫你跌倒,就剜出来丢掉。宁可失去百体中的一体,不叫全身丢在地狱里。若是右手叫你跌倒,就砍下来丢掉。宁可失去百体中的一体,不叫全身下入地狱。”
a. 若是你的右眼叫你跌倒,就剜出来丢掉: 这里耶稣使用了一种比喻,而不是按字面意思理解。可悲的是,有些人这样认为,并在追求圣洁的错误中努力自残。例如,早期著名的基督徒奥利金,就以这段经文为原则阉割了自己。
i. 直译的问题是它还不够深入!即使你切掉了你的手或挖出了你的眼睛,你仍然可以用另一只手或眼睛犯罪。当你身体的所有部位都没有的时候,你特别用你的思想犯罪。
ii. “残害不能达到目的;它可以阻止外在的行为,但不会熄灭欲望。” (Bruce)
b. 宁可失去百体中的一体,不叫全身丢在地狱里: 耶稣只是强调一个人必须愿意牺牲自己来顺服。如果我们生命的一部分犯了罪,我们必须知道让犯罪的部分“死”比全身受审判有益处。
i. 这是许多人不愿意做的一件事,这就是为什么他们仍然陷在罪中,或者从来没有到耶稣面前来。他们从来没有想把一个模糊的愿望变得更好。
ii. “我们灵魂得救比一切都重要,即使它们对我们来说从未如此珍贵;而且,如果人的一般判断力告诉他们,为了保全自己的身体,切掉一个特定的肢体,必然会危及整个身体,那就更告诉他们放弃任何有损灵魂得救的东西。” (Poole)
5. (31-32).耶稣解释关于离婚的律法
“又有话说,人若休妻,就当给她休书。只是我告诉你们,凡休妻的,若不是为淫乱的缘故,就是叫她作淫妇了。人若娶这被休的妇人,也是犯奸淫了。”
a. 又有话说‘人若休妻,就当给她休书’: 在耶稣时代,许多人将摩西的离婚许可(申命记24:1)解释为任何理由都可离婚。一些拉比甚至还允许丈夫在妻子烧焦早餐的情况下与她离婚。
i. “摩西坚持要“写休书”,是让愤怒的情绪有时间冷静下来,如果真需要离婚的话,可以慎重考虑,并采取法律程序。写休书的要求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制止一种恶习,这种恶习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要完全拒绝它,毫无用处,只会导致另一种犯罪。” (Spurgeon)
ii. 然而,在耶稣时代,《申命记》24章1节的许可成了虐妻的工具。“文士们忙于把分离案变得合法化。他们没有制止丈夫们的任性妄为;反而开了一扇更大的特许之门。” (Bruce)
iii. 在那个时代,人们对离婚的理由进行了辩论:
·沙迈学院:“将《申命记》24章1节中的‘不合理的事’限制为仅指经目击者证实的淫乱” (France)
·希勒尔学院:可用于任何理由的抱怨,甚至包括烧焦了晚餐。” (France)
b. 凡休妻的,若不是为淫乱的缘故: 离婚的问题围绕着申命记24章1节中对不洁净一词或严格或宽松的解释。那些想离婚的人有一个不严谨的解释。耶稣说得很清楚,不洁净就是淫乱,并不是妻子做了什么不讨丈夫喜悦的事。
i. 淫乱“翻译成porneia,它的词根意思是“淫乱”,但它的使用范围更广,它包括婚前不贞,后来被发现。” (France)
ii. 马太福音第19章进一步解释了耶稣关于婚姻和离婚的教导,但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耶稣的意图:回归律法的本意,而不是让它作为离婚的简单许可。
iii. “因此,马太福音的例外条款并不是引入一个新的条款,而是当耶稣在马可福音10:9-12中发表了明显不合格的声明时,清楚地表明了任何犹太读者都会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 (France)
iv. 耶稣强调婚姻的持久性和不正当离婚的错误与犹太文化和外邦文化中许多人的想法背道而驰。“在希腊,我们看到整个社会体系建立在婚姻之外的关系上;我们看到大家认为这些关系很自然很正常,一点儿不受指责”罗马文化对婚姻采取了这种态度。 (Barclay)
c. 就是叫她作淫妇了:一个不合法的离婚就是淫乱,因为上帝不承认离婚,并把新的关系视为重婚。一个人的离婚可能会得到国家的认可,但却得不到上帝的认可。如果那个人继续和他人结婚,上帝认为他们的关系是淫乱,因为上帝认为他们仍然是已婚的。
6. (33-37) 耶稣解释关于起誓的律法。
“你们又听见有吩咐古人的话,说,不可背誓,所起的誓,总要向主谨守。
只是我告诉你们,什么誓都不可起,不可指着天起誓,因为天是神的座位。
不可指着地起誓,因为地是他的脚凳。也不可指着耶路撒冷起誓,因为耶路撒冷是大君的京城。又不可指着你的头起誓,因为你不能使一根头发变黑变白了。你们的话,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若再多说,就是出于那恶者。(或作是从恶里出来的)”
a. 你们又听见有吩咐古人的话,说,“不可背誓”: 文士和法利赛人已经歪曲了律法:“你们不可妄称耶和华你们神的名”(出埃及记20章7节),允许以任何其他名义作虚假宣誓。
b. 什么誓都不可起: 耶稣提醒我们,无论如何,神是每个誓言的一部分;你若指着天,地,耶路撒冷,甚至自己的头起誓,就是指着神起誓,你必须谨守你所起的誓。
i. “这又是一句毫无保留的话,不能从字面上理解为一条新的律法,而要从灵里理解为是在反复灌输爱真理,因此就我们而言,没必要起誓。” (Bruce)
c. 你们的话,是,就说是: 不得不起誓或起誓暴露了你话语上的弱点。这说明你的人品不够分量证实你说的话。不如让你的“是”就是“是”,而“不是”就是“不是”。
i. 有些人认为耶稣的这句话不仅仅是强调讲真话和诚实,而是绝对禁止所有的起誓。这是一种误导,因为起誓在某些情况下是可以的,只要不被滥用,不被用作欺骗的幌子。
·神自己也起誓: 希伯来书 6章13节和路加福音 1章73节
·耶稣在法庭上起誓: 马太福音 26章63-64节
·保罗起的誓: 罗马书 1章9节, 哥林多后书1章23节, 加拉太书 1章20节, 帖撒罗尼迦后书 2章5节。
ii. “真正的好人不需要发誓;他的言论的真实性和他的诺言的真实性不需要这样的保证。但是,誓言有时仍然是必要的,这一事实证明,人不是好人,这也不是一个好世界。” (Barclay)
7. (38-42) 耶稣解释报应的律法
“你们听见有话说,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只是我告诉你们,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有人强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有求你的,就给他。有向你借贷的,不可推辞。”
a. 你们听见有话说,“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摩西律法确实教导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出埃及记21:24)。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宗教教师们将这一命令从其适当的范围(一种限制对公民政府的惩罚的原则)移出,并将其置于错误的范围(一种人际关系中的义务)。
b. 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 在这里,耶稣展示了以眼还眼的律法,以及它的限制报复延伸到接受某些对自己恶的原则。
i. 当一个人侮辱我们(打你的右脸),我们想变本加厉地报复。耶稣说我们要耐心地忍受这样的侮辱和冒犯,不要与恶人作对。相反,我们相信上帝会为我们辩护。根据密西拿书8章6节,France指出,古代犹太文献中说,用手背打人是一种严重的侮辱,会被处以很重的罚款.
ii. 认为耶稣的意思是永远不应该反抗恶是错误的。耶稣用他的生命证明恶应该而且必须被抵制,例如当他在圣殿里推翻桌子的时候。
iii. “耶稣在这里说,真正的基督徒学会了不怨恨任何侮辱,不寻求报复。(Barclay)当我们想到耶稣自己是如何被侮辱和被人毁谤的时候(作为贪食者,醉汉,私生子,亵渎者,疯子等等),我们看到他自己是如何践行这一原则的。
iii. 认为耶稣的意思是身体上的攻击是无法抵抗或防御的是错误的。当耶稣说打你的右脸时,文化上理解为一种深深的侮辱,而不是真正的身体上的攻击。耶稣并不是说,如果有人用棒球棒击中我们头部右侧,我们应该再让他们击中左侧。“如果一个惯用右手的人打了某人的右脸,可能是手背打了一巴掌,可能比手掌打耳光更无礼。”(卡森)哥林多后书11:20也许心里有这样的“侮辱耳光”。
iv. 认为耶稣的意思是社会上没有惩治恶的地方也是错误的。耶稣这里说的是个人关系,而不是政府在压制邪恶方的适当职能(罗马书13:1-4)。当我个人受到侮辱时,我必须转过脸去,但是政府有责任阻止恶人进行人身攻击。
c. 有人想要告你,要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 根据摩西的律法,不能拿别人的外衣(出埃及记22:26;申命记24:13)。
i. “耶稣的门徒,如果为他们的束腰外衣(像我们的西装一样,但是是贴身衣服)被起诉,非但不寻求满足,反而很乐意放弃他们可以合法保留的东西。” (Carson)
ii. “然而,即使在一个可以伸张正义的国家,我们也不会对每一个个人错误都诉诸法律。我们宁愿忍受被欺骗也不要永远哭喊“我要采取行动”。’” (Spurgeon)
d. 有人强逼你走一里路,你就同他走二里: 我们知道要控制邪恶的蔓延,我们的付出必须要比所要求的多。当时,犹大在罗马帝国统治下。根据军法,任何罗马士兵都可以命令犹太人帮他背他的士兵的背包走一里路——但只能走一里。耶稣这里说:“你们要超越律法所要求的一里路,出于爱而选择再走一里路。”这就是我们如何把操纵我们的企图转变成自由的爱的行动。”
i. “犹太人对这种强制性的要求深恶痛绝,耶稣选择这个例子是为了让他与激进的民族主义者划清界线。门徒不应抗拒,甚至怨恨,而应主动再走一里路。” (France)
ii. “古人说:“要坚持自己的权利,爱邻舍,恨敌人,这样才安全。新约说:“要受冤屈,爱众人。” (Morgan)
e. 有向你借贷的,不可推辞: 对这种牺牲的唯一限制是爱本身施加的限制。如果我们不将其转化为自由的爱的行动,那就不是爱了。给予或不抗拒并不总是充满爱意。
i. 我们可能会说保罗重复了耶稣的意思:.不要为恶所胜,反要以善胜恶 (罗马书 12章21节)
8. (43-47) 耶稣解释爱邻舍的律法.
“你们听见有话说,当爱你的邻舍,恨你的仇敌。只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这样,就可以作你们天父的儿子。因为他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你们若单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赏赐呢?就是税吏不也是这样行吗?你们若单请你弟兄的安,比人有什么长处呢?就是外邦人不也是这样行吗?”
a. 你们听见有话说, “当爱你的邻舍,恨你的仇敌”: 摩西律法吩咐你要爱你的邻舍(利未记19章18节)。然而,耶稣时代的一些教师增加了一个相反的——恶的——误用:恨你的敌人是等同的义务。
i. “他们通常认为所有未受割礼的人不是他们的邻舍,而是他们的敌人,诫命并没有强迫他们去爱这些人。” (Poole)
b. 只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 相反,耶稣提醒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上帝的意思是,所有的人都是我们的邻舍,包括我们的敌人。要真正践行这个律法,我们必须爱、祝福、行善,并为我们的敌人祷告,而不仅仅为我们的朋友祷告。
i. 耶稣知道我们会有敌人,但我们要用爱来回应他们,相信上帝会保护我们,以最好的方式消灭我们的敌人,把他们变成我们的朋友。
ii. “门徒对宗教迫害的态度必须不报复,并真实地爱。” (France)
iii. “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无论艰巨与否,都必须完成,即使它与我们罪恶的本性和常理相悖。” (Trapp)
c. 这样,就可以作你们天父的儿子: 这样,我们乃是效法那爱仇敌的神,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
i. “你可以看到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自然哲学。他相信上帝的直接同在和工作。作为上帝的伟大之子,他对父亲的存在有着非常敏感的感知,因此他称太阳是神的太阳,“他让太阳升起”” (Spurgeon)
ii. “就像他根本不考虑人的性格一样,上帝吩咐阳光照好人也照歹人。仿佛他不知道有什么人是卑鄙的,他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然而他知道,因为他不是盲目的神。他知道;他知道当他的阳光普照在吝啬鬼的那几英亩土地上时,会带来收获。他是故意这样做的。当雨落在压迫者的庄稼上时,他知道压迫者将因此而更加富有,他也就意味着他应该如此;他没有做错任何事,凡事都有美意。” (Spurgeon)
iii. “当上帝这样做时,他是在对我们说什么?我相信他这样说:‘今天是白白的恩典时代;是施怜悯的时刻。他将善恶分别出来的时候,就是审判的时候,还没有到。那时他必登上审判台,把当得的分给义人和恶人。” (Spurgeon)
iv. 这是一个例子–我们也要爱我们的仇敌,并祝福他们。这样,就显明我们是天父的儿子了。“我们因着重生,因着信子,成了儿子;但是,我们被呼召来证实我们的呼召和被拣选——认可和维护我们享有这个神圣名字的权利。我们只能通过言语和行动来表明神圣的生命和原则激励着我们。” (Meyer)
d. 你们若单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赏赐呢?: 除了罪人,你还能做什么?如果我们只是回报给予我们的爱,并不算是美德。
i. 记住,耶稣在这里教导他国度的公民的品格。我们期望神国子民的品格不同于世人的品格。对基督徒的期望高有很多原因:
·基督徒们声称他们拥有别人没有的东西;他们声称得到重生,悔改,并被耶稣基督救赎。
·基督徒确实拥有别人没有的东西;他们确实获得新生,悔改,并被耶稣基督救赎。
·基督徒们有一种别人没有的力量;他们靠着那加给他们力量的基督,凡事都能作。
·基督徒们有圣灵的内住。
·基督徒们有比别人更好的未来。
9. (48) 法律真正解释的结论:要完全
“所以你们要完全,象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
a. 所以你们要完全: 如果一个人能按照耶稣在这一章中告诉我们的方式生活,他将是真正完全的人。
·他永远不会恨人、诽谤或说人坏话。
·他永远不会有奢望,也不会贪图任何东西。
·他永远不会发假誓,总是完全诚实。
·他会让上帝捍卫他的个人权利,而不是自己承担起捍卫这些权利的责任。
·他会一直爱他的邻舍,也爱他的仇敌。
b. 象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 如果一个人能遵守耶稣在这里所说的话,他就会有比文士和法利赛人更大的义(马太福音5:20),这正是我们进入神的国所必须有的。但只有一个人是这样活的:耶稣基督。那我们其他人呢?我们被神的国丢弃了吗?
i. “耶稣是在说,律法所指向的真正方向,并不仅仅是司法上的限制,而是唤醒人们刚硬的心……也不是“爱之法”…而是以律法权威解释为例指向上帝的完全。” (Carson)
ii. 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一部分,耶稣并不是主要想要表明日常生活中神对基督徒的要求。的确,耶稣揭示了上帝的终极标准,我们必须牢记在心。但他主要的意思是说:“你们若要靠律法成为义,就必须守全律法,无论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都必须完全。”
iii. 耶稣已经表明我们需要律法以外的义(罗马书3:21-22)。就如保罗在罗马书3章21-22节所说:但如今神的义在律法以外已经显明出来,有律法和先知为证。就是神的义,因信耶稣基督,加给一切相信的人,并没有分别。
iv. 我们现在与律法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我们是罪人,永远不能通过好行为使自己成为义人——这正是在耶稣时代和我们这个时代大多数人持有的观点。
v. 最后,当涉及到理解律法的解释和要求,我们好好记住耶稣另一个方面的教导:在关于爱上帝和邻居的诫命,我们正确地理解律法的要求和细节(马太福音22章37-40节)。使徒保罗也是这样写的。他说,但命令的总归就是爱。这爱是从清洁的心,和无亏的良心,无伪的信心,生出来的。(提摩太前书1章5节)
(c) 2020 The Enduring Word Bible Commentary by David Guzik –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