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书第12章——践行基督徒的生活
A. 基督徒生活的根基。
现代中文译本对罗马书12:1-2的翻译简明而且容易记忆:
所以弟兄姊妹们,既然上帝这样怜恤我们,我劝你们把自己当作活活的祭物献给上帝,专心事奉他,蒙他喜悦。这就是你们应该献上的真实敬拜。不要被这世界同化,要让上帝改造你们,更新你们的心思意念,好明察什么是他的旨意,知道什么是良善、完全、可蒙悦纳的。
1.(1)活祭。
所以弟兄们,我以上帝的慈悲劝你们,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是圣洁的,是上帝所喜悦的;你们如此事奉,乃是理所当然的。
a.劝你们:这就提醒我们,保罗规劝的是我们的意志。上帝呼召我们在为他而活的方式上作出选择。
b.所以弟兄们:保罗有一个习惯,书信的开头先是一部分坚固的教义,随后是对基督徒生活的劝勉。保罗恳求基督徒说,既然上帝为他们做了这么多,就当以某种方式去生活。
i.“当保罗采用这种模式时,等于是说,基督徒生活取决于伟大的基督教教义。”(莫利斯)
c.以上帝的慈悲就提醒我们说,我们这样行,是因为上帝向我们所发的慈悲(已在罗马书1-11作了很好的阐述),而且我们能够向上帝献上自己,完全是因为他的怜悯在我们心里作工。上帝吩咐我们这样去行,又叫我们有行出来的可能。
i.“异教徒献祭,往往是为了换取怜悯;但圣经的信仰却教导说,上帝的怜悯是基础,献祭是对它的恰当回应。”(哈里逊)
ii.想想看,到目前为止保罗都向我们阐述过上帝的哪些慈悲:
· 从罪的判决和刑罚当中称义。
· 在耶稣里成为后嗣,身份与基督认同。
· 被置于恩典之下,不在律法之下。
· 赐下圣灵内住。
· 应许在各种痛苦中帮助。
· 保证在上帝的拣选上有份。
· 确信将来的荣耀。
· 确信不与上帝的爱隔绝。
· 相信上帝的持续信实。
iii.既然有了这一切的怜悯——过去的、现在的和将来的——保罗恳求我们,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我们一定要相信,这些上帝的慈悲有说服人的能力,能制服我们的意志。”(纽维尔)
d.将身体献上:与活祭的画面联系在一起,这叫人想到祭司的事奉。从属灵角度说,是把我们的身体带到了上帝的祭坛上。
i.这里的身体,最好视为指代我们的全人。无论对灵、魂、肉体和意念怎样评论,我们晓得这些东西全都在我们的身体之内。当我们把身体献给上帝时,魂与灵也必同去。将身体献上意思是说上帝要的是你,不只是你所作的工。你可能为上帝作各样的工,但从未将你的自我交托给他。
ii.先前对意志的规劝(劝你们),意思是指,意志要制服身体成为主宰。我们这时代的想法是,我们的身体必须告诉意志怎样去行;但圣经说,我们的意志必须把身体当作活祭献给上帝。身体是很好的仆人,却是可怕的主人。叫它留在上帝的祭坛作活祭上,就能叫身体尽好本分。
iii.古希腊人决不会想到将身体献给上帝。他们认为身体非常不属灵,上帝并不在乎它。保罗在这里指出,上帝关注我们的身体。哥林多前书6:20提醒我们说,我们的身体是上帝以重价买来的。
e.活祭:一世纪的人们,无论是犹太人还是异教徒,对献祭是怎么回事,都有亲历的了解。恳求他们把自己当作活祭,是惊人的比喻。
· 祭物是活的,因为它是活活带到祭坛上。
· 祭物是活的,因为他在祭坛上一直活着;是持续性的。
f.是圣洁的,是上帝所喜悦的:当我们把身体献上的时候,上帝是要它成为圣洁和所喜悦的祭物。新约之下向上帝献祭的标准,丝毫不次于旧约之下的标准。
i.在旧约当中,每样祭物都必须是圣洁的,是上帝所喜悦的。
· 就要献上没有残疾的公羊(利未记1:10)。
· 这头生的若有什么残疾,就如瘸腿的、瞎眼的,无论有什么恶残疾,都不可献给耶和华你的上帝(申命记15:21)。
ii.有馨香之气达到主那里,这一观念几乎总与以火献祭的观念联在一起。在献活祭这件事上,有“烧”的动作。这也说明,保罗心里想的是燔祭,就是把整个祭物都献给主。在有些献祭里面,献上祭物的人和祭司一同吃一些祭物的肉,但燔祭决不可如此。
iii.我们带到祭坛的圣洁是一个追求圣洁的决定,顺从我们生命当中圣洁的工作。当我们把身体当作活祭献上的时候,上帝就焚烧掉杂质,叫我们的生命得以圣洁。
g.如此事奉,乃是理所当然的:理所当然的古希腊词(logikos)也可译为“合乎道”。理所当然的事奉是一种按照上帝的道敬拜的生活。
i.以祭牲作祭物是理所当然的事奉,但只适用于献上祭物的人——不适用于祭物本身。在新约之下,我们所蒙的怜悯远远大于从前,所以献上远远大于从前的祭物是理所当然的。
2.(2)拒绝效法这个世界,欣然接受在耶稣基督里产生的变化。
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你们察验何为上帝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
a.不要效法这个世界:这是对我们的警戒,这个“世界体系”——叛逆上帝的流行文化和思维方式——必定要叫我们效法其不敬虔的风俗,这一过程必须加以抵制。
b.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这是效法这个世界的反面。效法这个世界与变化的战场是在信徒的心意当中。基督徒必须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i.“我不想效法这个世界,我想变化。我该怎么做呢?”心意更新。许多基督徒的问题在于,他们是跟着感觉过日子,或者他们所关心的只是行动。
ii.跟着感觉走的生活说:“我今天感觉怎么样?我感觉自己的工作怎么样?我感觉我的太太怎么样?我感觉敬拜怎么样?我感觉讲道人怎么样?”这种随从感觉的生活决不会知道上帝改变人的能力,因为它对心意更新置若罔闻。
iii.跟着行动走的生活说:“别跟我谈你的神学。只需要告诉我当做些什么。跟我谈谈这么做的四个要点,那样做的七个关键。”这种随从行动的生活决不会知道上帝改变人的能力,因为它对心意更新置若罔闻。
iv.上帝从未反对感受与行动的原则。他是一位大有热情,情感热烈的上帝,而且他吩咐我们行道。然而,感受与行动对基督徒生活来说,是完全不坚固的根基。最重要的问题不能是“我感觉怎么样?”或者“我该做些什么?”相反,应该是“这方面的真理是什么?上帝的道是怎样说的?”
c.变化:译自古希腊语metamorphoo一词——描述形态的改变。同一个词也用来描写耶稣登山变像(马可福音9:2-3).这是荣耀的变化!
i.保罗另外只有一次运用变化这个词,是在哥林多后书3:18:我们众人既然敞着脸得以看见主的荣光,好像从镜子里返照,就变成主的形状,荣上加荣,如同从主的灵变成的。在保罗看来,这种变化和心意更新,是随着我们注视上帝的面容,长时间在他荣光里度过,才会发生的。
d.察验何为上帝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随着我们里面产生变化,外在的证明就会显明出来,别人就会透过我们的生活看到上帝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
i.保罗在这里对如何活出上帝的旨意作了解释:
· 记着上帝对你的丰盛怜悯——过去的、现在的,和将来的(以上帝的慈悲)。
· 作为明智敬拜之举,决定将你的全部自我顺服于他(将你的身体献上,当作活祭)。
· 拒绝效法这个世界的想法和行为(不要效法这个世界)。
· 专注于上帝的道,与他相交(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
ii.这样,你的生活就在上帝的旨意当中。你的生活就可察验何为上帝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
iii.你或许知道上帝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是什么,但离开圣灵的改变性工作,就不能在你生活中察验出来。
B.活出上帝赐下的属灵恩赐。
1.(3)警戒人活在谦卑当中。
我凭着所赐我的恩,对你们各人说:不要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要照着上帝所分给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
a.对你们各人说:保罗很快就将谈到,我们当如何在基督的身体里操练属灵恩赐,但这里先就谦卑发出一个警戒,因为过分的骄傲,常常是从那些看自己有属灵恩赐的人身上滋长出来的。
i.我们应当记住,有属灵恩赐并不等同于属灵成熟。单单因为一个人相当有属灵恩赐,并不表示他们必定在属灵方面成熟,或者就是一个当之无愧的榜样。
b.不要看自己过于所当看的:保罗并不是主张一种自虐式的心态,而是告诫我们看清自己的真相。当我们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时,就不可能任凭自己骄傲自大。
c.上帝所分给各人信心的大小:意思是说,就连我们救赎性的信心,也应当看作是从上帝而来的恩赐,我们没有骄傲的资本,也没有道理高看自己。
2.(4-5)基督身体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正如我们一个身子上有好些肢体,肢体也不都是一样的用处。我们这许多人,在基督里成为一身,互相联络作肢体,也是如此。
a.我们一个身子上有好些肢体:教会是个统一的整体(一个身子),但我们在这一个身子之内又有分别(肢体)。在基督的身体里面,虽然有统一性,但不是毫无差异。
b.互相联络作肢体:我们忽视哪一方面都是不对的;决不能以牺牲个别性为代价来推崇统一性,也决不能以个别性降低教会在基督里的根本性统一;他是我们共同的根基,我们在基督里成为一身。
3.(6-8)劝勉人使用(如何使用)好上帝赐给教会各个肢体的恩赐。
按我们所得的恩赐,各有不同:或说预言,就当照着信心的程度说预言;或作执事,就当专一执事;或作教导的,就当专一教导;或作劝化的,就当专一劝化;施舍的,就当诚实;治理的,就当殷勤;怜悯人的,就当甘心。
a.所得的恩赐:恩赐的不同和分配都因所赐给我们的恩典。属灵恩赐不是论功行赏,乃是因为上帝愿意赐给人。
i.这一观念与古希腊语“属灵恩赐”的词charismata有关,它的意思是出于恩惠的礼物。这个词显然是保罗创造出来的,是为了强调这些属灵恩赐赐给人完全是出于恩典。
ii.属灵恩赐是按照圣灵的斟酌赐给人的。哥林多前书12:11说,这一切都是这位圣灵所运行,随己意分给各人的。
iii.懂得这一点,就仿佛竖起一道不可逾越的拦阻,应当阻挡住运用属灵恩赐的骄傲。然而,人却因为内心的败坏,在属灵恩赐上找到骄傲的借口,顽固地高举人,说上帝赐给他们何等大的恩赐。
b.或说预言:说预言在操作时一定要照着信心的程度。上帝可能赐给我们一些话,要我们说给一个人或者会体,考验我们的信心。假如我们不能凭信心说预言,不相信上帝真的对我们说过什么话,就根本不应当去说。
ii.这里提醒我们,说预言在圣经上的意思,不一定是严格预测意义上的“预告”。更为准确的意思是“说出”上帝的心思和意念,可能包括,也可能不包括预测性的一面。
ii.这是警戒我们防备油嘴滑舌的“意识流”之类的预言,随口就可轻易说出“耶和华如此说”。
iii.照着信心的程度:古希腊文的底本实际上在信心的前面还有一个特指冠词。保罗告诫说,说预言一定要遵照那个信仰,要与信徒中间持守的公认教义体系一致。
iv.有一些人认为,信心的程度是指听预言的人所持的信心程度;这也有些道理。
c.执事:这里涵盖的范围较为广义,就是指很有实用性的事奉。在保罗看来,这也是从圣灵而来的重要执事。
d.教导:这里有教训之意,劝化则是鼓励人去实践教导过的内容;就健康的基督徒生活而言,两者都有必要。
i.那些接受教导却未劝化的人,就成为只顾吸收,从未践行基督徒生活的“肥羊”。那些接受劝化却未教导的人,精神抖擞,很有活力,但他们做事的时候,既无深度也无见识,很快就会筋疲力尽,或者就会以错误的方式做工。
e.施舍的:指的是有人作上帝的管道,藉着他们把资源提供给身体。这种属灵恩赐很重要,务必以诚实的态度操练。若有人蒙召,并有施舍的恩赐,当他们不再诚实施舍的时候,经常就会发现他们的资源枯竭——因为他们已经忘记上帝为何祝福过他们。
f.治理的:这种人必须殷勤。带领人很容易灰心,并且想要放弃,但他们若想凭着治理讨上帝喜悦,就一定要忍耐。
g.怜悯人的:这种恩赐要求甘心。怜悯人可能已经不易,但甘心怜悯人就会更难。这就提醒我们,怜悯人的恩赐是超自然的圣灵恩赐。
C.与别人相处当活得像个基督徒的一系列简要命令:
这一部分清楚表明一件事:保罗知道耶稣的教导,特别是登山宝训。
1.(9-13)与基督徒家庭里的人交往。
爱人不可虚假;恶要厌恶,善要亲近。爱弟兄,要彼此亲热;恭敬人,要彼此推让。殷勤不可懒惰。要心里火热,常常服事主。在指望中要喜乐,在患难中要忍耐;祷告要恒切。圣徒缺乏要帮补,客要一味地款待。
a.爱人不可虚假:当然,含有虚假的爱就根本不是真爱;但在基督徒中间标榜为“爱”的许多东西都掺杂了虚假的成分,必须予以批驳。
b.恶要厌恶,善要亲近:从某些方面来说,恶要厌恶,善要亲近,两者只去做一件,往往比两者都做要容易。敬虔的人知道两者如何都去践行。
c.要彼此亲热:这是一条命令,基督徒不应当有冷漠、傲慢的态度。恭敬人,要彼此推让则说明,感情的流露是真实的。
i.我们应当从这里看到,大体上,是呼吁在基督徒中间要有朴素的礼仪。
d.殷勤不可懒惰。要心里火热,常常服事主:我们既然蒙召与人亲切交往,并要彬彬有礼,就同时也晓得我们蒙召要辛苦作工。教会没有懒惰的余地。
i.心里火热可以译作,“至于心灵,正在沸腾。”
e.在指望中要喜乐:一说起指望,通常就叫我们想到耶稣的终极赏赐。保罗说我们事奉上帝,在指望中要喜乐,而不是在结果中喜乐。这就说明,吩咐我们去做这一切事情,我们都当眼望天堂。我们要塑造成指望、忍耐和恒切的品格,这条命令如何成全在这里作了交代。
f.在患难中要忍耐:艰难的时日不是我们丢弃指望、忍耐或恒切祷告的借口。试炼不可成为在基督的身体里爱心缺乏或不甘心为他作工的借口。
i.里昂·莫利斯对这两个重要的词汇作了解释。忍耐“不是指对事物的消极忍受,而是指积极恒切的忍耐。”患难“不是指那些微不足道的痛痒,而是指很深重的苦难。”
g.圣徒缺乏要帮补,客要一味款待:我们的关怀与关注要在别人有现实缺乏时,以行动表明出来,要么到他们那里去(圣徒缺乏要帮补),要么邀请他们到我们这里来(客要一味款待)。
i.古希腊语中款待一词可字面翻译为“对陌生人的爱”。另外,“一味”是一个语气很重的词,有时候译作“逼迫”(比如在罗马书12:14),意思是说,要“追着”你所不认识的人,去款待他们。这是以行动表明的爱,不只是感受。
2.(14)与基督徒家庭之外的人交往。
逼迫你们的,要给他们祝福;只要祝福,不可咒诅。
a.逼迫你们的,要给他们祝福:无论对什么人,我们都不可有怨恨的心态,甚至对那些逼迫我们的,也是如此。
b.不可咒诅:耶稣在马太福音5:46也谈到这种心态:你们若单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赏赐呢?就是税吏不也是这样行吗?在我们心里有耶稣的爱,它的超越性和伟大之处就体现在,它甚至能用在我们的仇敌身上。
c.逼迫你们的: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逼迫全都是从教会之外来的。耶稣告诉我们说,时候将到,凡杀你们的,就以为是事奉上帝(约翰福音16:2)。
3.(15-21)如何与教会以内和教会以外的人相处。
与喜乐的人要同乐;与哀哭的人要同哭。要彼此同心,不要志气高大,倒要俯就卑微的人。不要自以为聪明。不要以恶报恶。众人以为美的事,要留心去做。若是能行,总要尽力与众人和睦。亲爱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宁可让步,听凭主怒。因为经上记着:“主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所以,“你的仇敌若饿了,就给他吃;若渴了,就给他喝。因为你这样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头上。”你不可为恶所胜,反要以善胜恶。
a.与喜乐的人要同喜乐,与哀哭的人要同哀哭:我们这样行,就可成全要彼此同心的命令。这条简单的命令,是要你体会别人的感受,不是等他们体会你的感受。
b.俯就卑微的人:保罗告诫我们,要有谦卑的心态。我们不要志气高大,而要俯就卑微的人,这么做不过是在效法耶稣。不要自以为聪明,这就提醒我们,我们要真像耶稣,还有何等遥远的路程要走。
c.不要以恶报恶叫我们想起耶稣在马太福音5:38-45的吩咐。我们要爱我们的仇敌,善待那些恶待我们的人。
d.众人以为美的事,要留心去做。这是一种把弘扬好事的观念活出来的办法。应当叫人根据我们的行为,看到何为善,何为不善。
e.与众人和睦提醒我们,尽管我们与世人形成对比,但我们所求的并不是争竞。若是能行,我们就要与众人和睦。
i.“若是能行,这就说明不见得每次都能行得通。”(穆雷)
f.不要自己伸冤:信靠上帝的人不认为有自己伸冤的必要。他们会把伸冤的问题交托给上帝,宁可让步,听凭主怒——不留自己发怒的余地,为上帝留有充分发怒的空间。
g.以善胜恶:有了这种心态,我们就能向仇敌行善,寻求最实用的办法帮助他们。这就是我们不可为恶所胜,反要以善胜恶之道。
i.把炭火堆在他的头上,在仇敌看来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呢?它很可能指的是因我们的恩慈而把“炙热的责备”放在仇敌身上。或者,有人认为,它指的是把火里的炭借给邻舍,帮助他们把自家的火生起来——一种受人感激的恩慈之举。
ii.然而,我们看到,我们可把仇敌当作朋友,以此毁灭他们。
(c) 2019 The Enduring WordBible Commentary by David Guzik –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