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福音第7章–登山宝训(续)
A. 论断和识别
1. (1-2)关于论断他人的总纲
“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
a. 不要论断人,免得被论断:在这里,耶稣转向了《登山宝训》中的另一个观点。他主要论述了与内在属灵生命有关的主题(关于给予、祈祷、禁食、物质主义和对物质的忧虑的态度)。现在他谈到了一个重要的主题,这个主题与我们如何看待、对待他人的方式有关。
i. 我们记得耶稣呼求比文士和法利赛人更大的义(马太福音5章20节)。在有些人看来,要使自己更正义,就要对别人多一些评判。耶稣在这里驳斥了这种思想。
b. 不要论断人,免得被论断:耶稣命令我们不要论断人。因为我们论断人,也要受同样的论断。
i. 在那些似乎对圣经一无所知的人当中,这一节似乎是最受欢迎的。然而,大多数引用这节经文的人不明白耶稣说了什么。他们认为(或希望)耶稣命令要普遍接受任何生活方式或教义。
ii. 就在不久之后的同一篇讲道中(马太福音7章15-16节),耶稣命令我们通过生命的果子来认识自己和他人,而这需要评估。基督徒被呼召要彰显无条件的爱,但基督徒没被呼召要无条件的赞同。我们真的可以爱那些做了不该做的事情的人。
iii. 因此,虽然这并不禁止审查他人的生命,但它肯定禁止经常本着这样的精神做的审查。一个不公正的审判的例子就是门徒们对那个来用油抹耶稣脚的女人的定罪(马太福音26章6-13节)。他们认为她是在浪费;耶稣说她做了一件永远被人记得的美事。他们的判断轻率、苛刻、不公正。
·当我们把别人想得最坏的时候,我们就违背了这命令。
·当我们只说别人的错误时,我们就违背了这命令。
·当我们只根据生活中最糟糕的时刻来判断一个人的一生时,我们就违背了这命令。
·当我们论断他人隐藏的动机时,我们就违背了这命令。
·当我们没有考虑到别人的处境而去评判他们时,我们就违背了这命令。
·当我们评判别人的时候没有意识到我们也会被别人评判,我们就违背了这命令。
c. 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 耶稣没有禁止审判他人。他只要求我们的判断绝对的公平,我们审判别人的标准也是我们希望别人评判我们的标准。
i. 当我们判断别人错误时候,往往不是因为我们是按照一个标准来判断的,而是因为我们在应用这个标准的时候是虚假的——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忽略了这个标准。用一种标准来评价别人,用另一种标准来评价自己,这是很常见的——对自己比对别人慷慨得多。
d. 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 这是在耶稣命令说:“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基础上的原则。上帝会用我们对待他人的方式来对待我们。这是一个强有力的动机,让我们慷慨地给予他人爱、宽恕和善良。如果我们想从神那里更多地得到这些,我们就应该把这些更多地给予出去。
i. 根据耶稣时代一些拉比的教导,神有两种方法来衡量人。一个是衡量公义,另一个是衡量仁慈。无论你希望上帝用什么标准来衡量你,你都应该用同样的标准来衡量他人。
ii. 只有当我们意识到我们自己也会被审判时,我们才去评判别人的行为,我们应该想到我们想要如何被人评判。
2. (3-5) 耶稣关于审判的原则的说明
“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对你弟兄说,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你这假冒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
a. 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刺和梁木的图形是真实的图形,但用起来很幽默。耶稣告诉我们,通常我们对自己的罪比别人的罪要宽容得多。
i. 虽然人的眼睛里可能有一个真正的刺,但眼睛里显然不会有一个真正的梁木。耶稣使用这些夸张、幽默的图片,使他的信息更容易理解,更令人难忘。
ii. 这是一幅幽默的画面:一个人的眼睛里插着一块梁木,他试图帮助朋友除去朋友眼中的刺。想到这幅画,你不能不笑,不能不被逗乐。
iii. 一个在别人眼中寻找刺而忽略自己眼中的梁木的例子是当宗教领袖们把那个犯奸淫的女人带到耶稣面前时。她的确犯了罪;但是他们的罪更重,耶稣说:“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约翰福音8章7节)。
b. 你自己眼中有梁木:耶稣指出,自己眼中有梁木的人不会立刻意识到梁木的存在。对自己的明显错误视而不见。当我们自己也有同样(或更大的错误)时,试图纠正别人的错误,我们就会被指责为“假冒伪善的人!”
i. “耶稣很温柔,但他称那人为“假冒伪善的人”,因为他盯住别人的小罪,却看不到自己身上的大罪。” (Spurgeon)
ii. 我们在这些事情上的假冒伪善,别人总是比我们自己看得更清楚。我们可能会找到一种办法来忽略自己眼中的那块梁木,但别人会立即注意到它。这种假冒伪善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大卫对拿单的故事的反应,拿单说一个人不公地偷走并杀死了另一个人的羊羔。大卫很快就定了那人的罪,但他却不知自己的罪更大(撒母耳记下12章)。
c. 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耶稣并没有说我们帮助弟兄除去他眼中的刺是不对的。帮助你的弟兄除去他眼中的刺是一件好事,但在此之前先要解决你自己眼中的梁木。
3. (6)明辨平衡爱
“不要把圣物给狗,也不要把你们的珍珠丢在猪前,恐怕它践踏了珍珠,转过来咬你们。”
a. 不要把圣物给狗: 在他警告我们不要妄加判断和盲目的批评之后,耶稣在这里提醒我们,他并不是要暗示他的国民不要明辨。他们必须认识到,有些好的、宝贵的东西不应该给那些轻视它们的人。
i. 我们可能会说,耶稣的意思是“不要批判,但也不要丢弃所有的洞察力.”
ii. 这里的狗和猪通常被理解为那些对神的国和关于神的信息有敌意的人。我们对他人的爱不能让我们对他们拒绝神国的好消息视而不见。
iii. 然而,我们在之前反对假冒伪善的人的言论中也看到这一点。也许在耶稣的心里,狗和猪代表着假冒伪善的、爱批判的信徒。不应该把属于圣徒团体的珍珠送给这些罪恶的假冒伪善的人。
iv. “《十二使徒行传》的全称是《十二使徒传》,可追溯到公元后100年 .这是基督教会的第一份礼拜书,上面写着:“除了奉主名受洗的人,别人都不许吃喝你们的圣餐;因为耶和华曾说’不可将圣物给狗。” (Barclay)
v. 耶稣还提到了另一处指出兄弟姐妹错误的经文。属神的管教是一颗珍珠(虽然有时会刺痛人),千万不可丢在猪前(那些决心不接受它的人)。
b. 也不要把你们的珍珠丢在猪前: 我们宝贵的福音珍珠可能只会让那些不信的人困惑,他们被这个时代的神弄瞎了眼睛(哥林多后书4章4节),他们只会嘲笑福音。
i. “福音要传给每一个被造之物,马可福音16章15节。但犹太人心里刚硬,在众人面前毁谤这道,使徒行徒19章9节,使徒们就离开了。” (Poole)
ii. 当然,耶稣这样说并不是要阻止我们传福音。在这篇讲道之前,耶稣告诉我们要让我们的光照亮世界(马太福音5章13-16节)。耶稣说这话,是要叫我们有洞察力,又鼓励我们寻找预备好的心,准备接受福音。当我们找到这样敞开的心,我们相信上帝已经在他们身上工作了。
B. 更多关于祷告的教导
1. (7-8) 耶稣邀请我们持续不断的祈求,寻找,敲门
“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因为凡祈求的,就得着。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他开门。”
a. 祈求…寻找…寻见: 我们看到一个渐进的强度,从祈求,寻找到敲门。耶稣告诉我们祷告要有强度、热情和恒心。事实上,耶稣又回到了祷告的主题——马太福音6章5-15节已经深入讨论过了——这表明了祷告的重要性。
i. 关于祈祷三方面描述,祈求,寻找,敲门。我们看到祈祷的不同的方面和不同方面的回报。
·祷告就像是祈求,因为我们只是让神知道我们的请求,凡祈求的就给你们。所得的就是祈求的奖赏。
·祷告就像是我们寻求神,寻求他的话语,寻求他的旨意;寻找,就寻见。寻见是寻找的奖赏。
·祷告就像是敲门,直到门被打开,我们才能进入伟大天国的宫殿。开门进入他的宫殿是敲门的奖赏,也是最好的奖赏。
ii. “充满信心谦卑地祈求;小心谨慎地寻求;诚挚恒心地敲门。” (Clarke)
iii. 敲门的意思也暗示我们感觉到了阻力。毕竟,如果门已经开了,就没有必要敲门了。但耶稣鼓励我们说:“你们纵然觉得门是关着的,必须敲门,还要继续敲门,不断去敲门,就会有人回应你们。”
iv. 然而,敲门的形象也意味着有一扇门是可以打开的。“他的门是用来开的:它们是专门用来做入口的;因此,神所祝福的福音是为你进入生命与平安而定的。敲一堵墙是没有用的,但你可以明智地敲一扇门,因为门是为开而设的。” (Spurgeon)
v. 我们来到上帝的门前,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敲门。如果门是锁住的,我们就需要窃贼的工具来破门而入,但这不用这么做;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敲门,即使我没有窃贼的技能,我也能敲门——我知道怎么敲门!
vi. “任何没受过教育的人都能敲门,如果要求只是敲门……一个尽管他可能不是哲学家的人能敲门,一个哑巴也能敲门。盲人也能敲门。用一只麻痹的手的人也能敲门……天堂之门的道路奇妙地被那些卑微,能够跟随圣灵的引导,凭信心祈求、寻找、敲门的人所打开。上帝并没有提供一个只有有学问的人才能理解的救恩……救恩是为无知者、短视者、垂死的人以及其他的人准备的,因此它必须像敲门一样简单明了。” (Spurgeon)
b. 祈求,就给你们:神应许给那恳切寻求他的人一个答案。我们许多没有激情的祷告都没有得到回应是有原因的,因为这就好像我们请求上帝去关心一些我们不怎么关心或根本不关心的事情。
i. 上帝看中祷告中的坚持和热情,因为它们表明我们以祂的心为心。这表明我们关心他关心的事情。持续的祷告并不能战胜神固执的不愿意;把荣耀归给祂,表达我们对祂的依赖,使我们的心符合他的心意。
ii. “按照上面的指引祈祷的,没有一个灵魂的祷告是徒然的。主耶稣的真理和信实是成功的保证–就得着–就寻见–就给他开门。这几句话对上帝有很强的约束力,就像约束人不能杀人一样。带着基督的话语,带着基督的舍己,上帝的祝福就会临到你。” (Clarke)
2. (9-11) 耶稣阐明了上帝给予的本性
“你们中间,谁有儿子求饼,反给他石头呢?求鱼,反给他蛇呢?你们虽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何况你们在天上的父,岂不更把好东西给求他的人吗?”
a. 你们中间,谁有儿子求饼,反给他石头呢: 耶稣说得很清楚,神不需要在祷告中被劝服或安抚。他不但要给我们面包,还要给我们超过我们所求的。
i. 感恩的是,有时我们会不知不觉地祈求像蛇一样邪恶的东西,慈爱的上帝仁慈地宽恕我们的无知。
b. 你们虽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东西给儿女,何况你们在天上的父:否认上帝回应寻求的心是亵渎。然后我们暗示上帝比坏人更坏。
i. 相反,与人类最好的父亲相比,上帝更是一位慈爱的好父亲。“何况!”我们的主说,他并没有说到底好多少,只是让我们自己去思考。” (Spurgeon)
ii. “这是一幅彰显神良善的美好图画! 读者啊,请扪心自问,这位天父会不会弃绝他手所造的,让他们无条件地永远受诅咒?相信他这么做的人,会相信任何事情,但上帝仍然是爱。” (Clarke)
C. 登山宝训的结语:部分的总结和反复要求要做出的决定
1. (12) 耶稣关于我们对待他人的道德教导的总结:黄金法则
“所以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
a. 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这种否定的说法早在耶稣以前就已经众所周知了。因为人常说’你不愿意人怎样待你、你就不可那样待他。’但是,耶稣用肯定的说法:’我们要别人怎样待我们,我们就应当怎样待别人。’是一个很重要的进步。
i. “黄金法则不是耶稣发明的;它以多种形式存在于高度多样化的环境中。大约在公元20年,希勒尔拉比被一个异教徒挑战,要求他在短时间内用一条腿站立起来总结律法。’你所恨恶的,不要作在别人身上。这就是律法的总纲;其余的都是评论。去学吧。’(b.Shabbath 31a)。显然,只有耶稣对这条规则做出了肯定的表述。” (Carson)
ii. 这样做,耶稣使命令更广泛。是不违反交通法规和做一些积极的事情的区别,比如帮助一个被困的司机。在否定形式的规则下,马太福音25章31-46节中的山羊是“无罪的”。“然而,根据黄金法则的肯定形式——耶稣的形式——他们确实有罪。
iii. 这尤其适用于基督徒团契。如果我们想体验爱,让别人向我们伸出援助之手,我们就必须爱他人,向他人伸出援助之手。
iv. “只有人的心充满爱神和爱人时才能保持这一规则,在其精神或文字……就如上帝写在了所有人的心上,这种语录所有国家都有,犹太人、基督徒和异教徒。” (Clarke)
b. 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 耶稣表明这个简单的原则–黄金法则–总结了所有的律法和先知所说的我们应该如何待人。如果我们想要人怎么待我们,我们就怎么待人,那么我们就会自然地遵守所有关于我们与他人关系的律法。
i. “惟愿人都按着行、就没有奴役、没有争战、没有咒诅、没有打人、没有说谎、没有抢夺;但尽都是正义和爱!有这样律法的,是何等的国度!” (Spurgeon)
ii. 这使法律更容易理解,但并没有使它更容易遵守。没有人能始终如一地像希望他人待他们自己一样待他人。
2. (13-14) 在两种方式和两个目的地之间的选择
“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a. 要进窄门: 耶稣不是说这扇门是我们的命运,而是一条道路的入口。有正确的道路和错误的道路,耶稣呼吁他的听众决定走更难的路,这条路通向生命。
i. 他明白并教导我们,并不是所有的路和目的地都一样好。一个通向灭亡,另一个通向生命。
ii. “从字面上看,海峡之门就是我们所说的侧门,就是大门内的小门。” (Clarke)
iii. “耶稣并没有鼓励忠心的门徒们,就是“基督徒们”,沿着窄路前进,最终得到奖赏。他其实是在命令他的门徒走一条以迫害为标志的道路,并在最后得到奖赏。” (Carson)
b. 那门是窄的,引向生命的路是小的: 真正的门既窄又难走。如果你的路上有一个大门,既容易又交通繁忙,你最好好好提防。
i. “因此,你不要怀疑我的戒律是否为难你的肉体,你们虽然看见往天国去的人少,也不要以为希奇。” (Poole)
3. (15-20)假先知的危险和两棵树之间的不同果实的抉择
“你们要防备假先知。他们到你们这里来,外面披着羊皮,里面却是残暴的狼。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荆棘上岂能摘葡萄呢?蒺藜里岂能摘无花果呢?这样,凡好树都结好果子,惟独坏树结坏果子。好树不能结坏果子,坏树不能结好果子。凡不结好果子的树,就砍下来,丢在火里。所以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
a. 要防备假先知: 耶稣刚刚警告了我们一条通往毁灭的道路。现在他提醒我们,有许多人试图引导我们走上通向毁灭的宽广道路。打击这些假先知的第一步就是要防备他们。
i. “警告假先知必然基于这样的信念:不是所有的先知都是真先知,真理也有人违背,福音的敌人通常隐藏他们的敌意,并试图将自己伪装成信徒。” (Carson)
b. 外面披着羊皮,里面却是残暴的狼: 这些假先知的本性就是欺骗和否认他们的真性情。他们常常自己欺自己,以为自己是羊,其实是残暴的狼。
i. “假先知的基本错误是自私自利。(Barclay)它可以表现为对利益的渴望、对安逸生活的渴望、对声望的渴望、或对高举自我而不高举上帝的渴望。
c. 凭着他们的果子,就可以认出他们来: 我们防备假先知,要留意他们所结的果子。这意味着要注意他们生活和事奉的几个方面。
i. 我们应该注意教导人的生活方式。他们在自己的行为上显出公义、谦卑、信实吗?
ii. 我们应该注意他们的教导内容。是神话语结的真果实吗?还是以人为本,吸引那些想要被逗乐的耳朵呢?
iii. 我们应该注意他们的教导果效。人们是在耶稣里长进,还是仅仅被娱乐,最终远离神?
d. 这样,凡好树都结好果子,惟独坏树结坏果子: 这果子是我们是谁的必然结果。最终——尽管收获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好或坏的果子显而易见,显明我们是什么样的“树”
i. 凡不结好果子的树: “不结好果子,就结坏果子:在看不见的心之树上,就不会有无辜者的不育。不结果子的,和结坏果子的,都当用火焚烧。” (Clarke)
ii. “不仅仅是坏人,携带毒浆果子的人,都会被砍下来;那中立的,不结果子的,也要被扔在火里。” (Spurgeon)
iii. 在这一章的前面,耶稣警告我们要先审查自己,先在自己的眼里找刺,然后再把关注邻居的眼睛里,所以我们问别人之前,要先问一下自己在荣耀神上结果子没有?”
4. (21-23) 关于称耶稣为主的两个主张之间的抉择,一个是假的,一个是真的。
“凡称呼我主阿,主阿的人,不能都进天国。惟独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去。当那日必有许多人对我说,主阿,主阿,我们不是奉你的名传道,奉你的名赶鬼,奉你的名行许多异能吗?我就明明地告诉他们说,我从来不认识你们,你们这些作恶的人,离开我去吧!’”
a. 凡称呼我主阿,主阿的人,不能都进天国: 耶稣这里说的是一个合理的口头承认,这些人口称耶稣为主。这是至关重要的,但单靠这一点远远不够。
i. 我们必须使用“主啊,主啊”的语言——如果我们不口头承认主,我们就不能得救。虽然假冒伪善的人也会说,但我们不应该羞于说。然而,只口头说还不够。
ii. 耶稣的这个警告是指那些只是口上说耶稣或说关于耶稣的话的人,但实际没这个意思。这并不是说他们相信耶稣是魔鬼;他们只是表面上地说这些话。他们心不在焉,但他们相信,言简意赅的话有价值,没心,没意,没灵,只是空泛的言语和转瞬即逝的思想,履行着某种宗教职责。
iii. 耶稣的这一警告是指那些说“主啊,主啊”的人,然而他们的属灵生命与日常生活毫无关系。他们去教会,也只是履行日常的宗教职责,但与其他人一样,他们也会犯罪,得罪神,得罪人。“有些人说话像天使,生活像魔鬼;有雅各般光滑的舌,有以扫般粗糙的手。” (Trapp)
b. 对我说…到那日必对我说: 令人震惊的是,耶稣声称在末日的审判,人们必须站在他面前,他是那位被称为主的.。这个生活在世界上一个闭塞的地方默默无闻的老师,他声称自己是那日审判所有人的主。
i. 耶稣说“当那日”,是要叫我们注意到将来审判众人的日子。“你活着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当那天”,你会像现在一样重视它吗?你会觉得自己聪明竟会那么认真地追求那日吗? 你以为你现在能站立得住,但到那时你能站立得住吗?那时地球上所有的东西和时间都将化为虚无。” (Spurgeon)
c. 主阿,主阿,我们不是: 耶稣在这里提到的令人印象深刻的属灵成就。他们说预言,赶鬼,又行了许多异能。这些都是美好的事,但没有与耶稣有真正的交通,真正的连结,这些事就毫无意义。
i. 耶稣并没怀疑他们所说的行神迹。他并没有说:“你并没有说预言,也没有赶鬼,也没有行神迹。”这让我们明白,有时候奇迹是通过伪装的信徒实现的,这提醒我们,归根结底,奇迹证明不了什么。
ii. 值得注意的是,他们虽奉耶稣的名做了这些事。然而,他们从未真正与耶稣有过爱与团契的关系。“我凭着对人灵魂的爱、赐福你所传的道;我却从来不尊重你们自己,因为你们缺乏我福音的灵,心里不圣洁,行事不义。” (Clarke)
iii. “如果传道能救人,犹大就不会被诅咒。若说预言能救人,巴兰就不至于被弃绝。” (Spurgeon)
d. 我从来不认识你们,你们这些作恶的人,离开我去吧:最后,只有一个救赎的基础;这不是单纯的口头承认,也不是“属灵的工作”,而是认识耶稣并被他所认识。是我们与他的关系——通过他赐给我们的礼物信心——确保了我们的救赎。与耶稣建立关系我们是安全的;没有他,所有的奇迹和伟大的事工都毫无意义。
i. “离开我去吧!多么可怕的字眼!多么可怕的分离!就是你所传扬、与他联合得永生的唯一道路的耶稣。因为与基督联合,一切都是天堂;离开他,一切都成了地狱。” (Clarke)
ii. 此外,这些人不是失去救恩的人。相反,他们从未真正得救过(我从来不认识你们)。
5. (24-27) 两种建造者和他们命运之间的决定
“所以凡听见我这话就去行的,好比一个聪明人,把房子盖在磐石上。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总不倒塌。因为根基立在磐石上。凡听见我这话不去行的,好比一个无知的人,把房子盖在沙土上。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就倒塌了。并且倒塌得很大。”
a. 好比一个聪明人,把房子盖在磐石上: 耶稣对两个建造者的描述中,每一个房子从外面看起来都是一样的。我们生命的真正基础通常是隐藏的,只有在暴风雨中才能显露出来,我们可以说暴风雨来自天(雨)和地(洪水)。
i. “这个词过去指的不是一块单独的石头,而是一类——岩石地基。” (Bruce)
ii. “聪明人和无知人从事的职业完全一样,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了同样的目的;他们两人都着手建造房屋,都坚持不懈地建造,都完成了自己的房屋。他们之间非常相似。” (Spurgeon)
b. 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 对于没有核武器的几代人来说,风暴(雨、洪水、风)是最强大的力量。耶稣警告我们,我们生命的根基或现在或将来总会动摇,无论是现在(在试炼中),还是将来在神前的末日审判时。
i. 时间和生活风暴会显明一个人的根基的力量,即使这根基是隐藏的。我们看到那真正建立在好根基上的会感到惊讶。“最后,当犹大在夜里背叛了基督时,尼哥底母在白天忠心地认了他。” (Trapp)
ii. 我们最好现在就检查一下我们生命的根基,而不是等到以后,等到上帝审判的时候,那时再改变我们的命运就来不及了。
iii. 耶稣想到的是旧约的一段话: 暴风一过,恶人归于无有。义人的根基却是永久. (箴言10章25节)
c. 凡听见我这话不去行的: 仅仅听神的道还不够,不足以提供一个安全的根基。我们也必须行神的道。倘若你们不这样行,就得罪耶和华,要知道我们的罪必追上我们。(民数记32章23节)——我们的罪将是巨大的。
i. “第二个建造者愚在哪里?不是故意找一个坏的根基,而是没考虑根基……他的错误不是判断上的错误,而是考虑得不够周到。它不像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是一个有两种根基的问题,而是一个关注和一个忽视根基的问题。” (Bruce)
ii. “他们的苦难和灾难就会更大,因为他们的希望越强烈,他们的失望就会增加他们的苦难。” (Poole)
iii. 然而,读到这,每个人都明白,他们没有、不会、也永远不会完全做到这些。即使我们按照一般的意义去做(我们应该这样做),神国的启示在登山宝训中也一次又一次地驱使我们作为贫乏的罪人要不断地回到我们的救主面前。“道德宝训揭示出对十字架宝训的需要。” (Morgan)
6. (28-29) 耶稣的讲道对那些听他道的人的影响
耶稣讲完了这些话,众人都希奇他的教训。因为他教训他们,正像有权柄的人,不像他们的文士。
a. 因为他教训他们,正像有权柄的人,不像他们的文士: 他的听众不得不注意到耶稣是带着权柄教导人,在他那个时代的老师,经常只引用其他拉比的话。耶稣说话带着内在的权柄,和神所启示的话语的权柄。
i. “文士凭著权柄讲、凡他们所说的、都是照著先前的遗传。耶稣凭权柄说话,这权柄是出自祂自己。” (Bruce)
ii. “有两件事让他们觉得惊奇,就是他教训的主旨和态度。他们以前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的教训;他所提出的训诫,很新。但他们最惊讶的还是他的态度:他的态度中有一种他们从未见过的坚定、力量和分量。” (Spurgeon)
b. 众人都希奇他的教训:当神的话语以其真正的内在力量呈现出来的时候,它就会使人惊讶,神的话语本身与人的意见不同。
i. 当我们真正明白登山宝训中耶稣所讲的话时,我们也会感到希奇。如果我们不感到希奇,那么我们可能没有真正听到或理解耶稣所说的话。
ii. 让听众感到希奇是一件好事;但如果影响的程度仅停留于此,那就不好了。一个好的传道人想要做的不仅仅是让他的听众感到希奇。
(c) 2020 The Enduring Word Bible Commentary by David Guzik –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