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第14章——筵席和邀请
A.在安息日医治病人。
1.(1节)耶稣到一个法利赛人的家里吃饭。
安息日,耶稣到一个法利赛人的首领家里去吃饭,他们就窥探他。
a.安息日,耶稣到一个法利赛人的首领家里去吃饭:尽管耶稣与法利赛人有一些非常激烈的争论,但他仍与他们交往——不是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而是爱他们,给他们显明敬虔的榜样。
b.他们就窥探他:耶稣经常被人窥探。众人想知道他在不同的场合下会怎么做,他们基于眼见形成他们对耶稣(和他的神)的看法。
i. 窥探他:“用来描述窥探的词就是用来描述‘因感兴趣而邪恶地刺探’的词。耶稣受到了监视”(巴克莱)。正如特拉普所说的:“他们目不转睛地看着他,就像狗盯着骨头一样。”
ii. 保罗在哥林多后书3:2-3中解释说,我们是耶稣的信,被众人所念诵;并且这信不是用墨写的,乃是用圣灵写的,不是写在纸上,乃是写在我们的心版上。我们是众人唯一念诵的圣经。
2.(2-4节)耶稣在批评他的人面前医好一个病人。
在他面前有一个患水臌的人。耶稣对律法师和法利赛人说:“安息日治病可以不可以?”他们却不言语。耶稣就治好那人,叫他走了。
a.在他面前有一个患水臌的人:因为这是在一个法利赛人的首领家里(路14:1),所以这个病人是受邀的客人。有些人认为,主人邀请他来,目的是刺激耶稣做一些事情,使他们可以抓到耶稣的把柄。
i. “可能是这个阴险的法利赛人邀请患水臌的人来的,他毫不怀疑主看到这个病人后,必会心生怜悯和医治他。然后这个法利赛人就可以很有道理地控告主耶稣违反了安息日的规定。如果情况是这样——很可能就是这样——这个法利赛人是何等的不诚实和恶毒!”(克拉克)
ii. 这个人患了水臌,它是“人体组织中浆液的异常积聚”(莱费德)。“一种由于空腔和组织中形成液体导致身体肿胀的疾病”(巴克莱)。这里的水臌这个词源于表示“水”、“脸”或“面容”的希腊词,因为这种病常常会导致患者的脸显得浮肿。
iii. 耶稣对……说:“引人注意的词是‘回答’(中文圣经译为‘对……说’)。这些人没有说什么,耶稣却回答他们”(摩根)。耶稣用一个问题,同时也是一个行动来回应他们。
b.安息日治病可以不可以?这个问题不是直接关于治病的,而是关于在安息日治病。耶稣治好这个人后,控告他的人认为他在安息日工作违反了神的诫命,但这不是真实的。耶稣用这个问题提醒他们,在安息日治病并没有违背诫命。
i. 耶稣从来没有违反神的诫命,但他经常触犯人围绕诫命所建立并扩展的传统。神的诫命是充分的,我们绝不能把人的传统——即使是好的传统——等同于神的诫命(可7:8-9)。
ii. 他们却不言语:值得注意的是,耶稣的控告者对这个问题没有答案。
c.耶稣就治好那人,叫他走了:我们注意到,在耶稣的医治事工中,似乎没有仪式或花招。他只是医治那人,那人就完全康复了。此外,由于那人的疾病(水臌)影响了他的外貌,所以,他的外貌应该立刻发生了改变,表明他已经康复。这是一个非凡的奇迹。
3.(5-6节)耶稣解释为什么他可以在安息日治病。
便对他们说:“你们中间谁有驴或有牛在安息日掉在井里,不立时拉它上来呢?”他们不能对答这话。
a.你们中间谁有驴或有牛在安息日掉在井里,不立时拉它上来呢?耶稣的逻辑很简单且不容置疑。如果在安息日帮助牲畜是可以的,那么医治照着神的形象被造的人,岂不是更加可以吗?
i. “如果他们说不可以,就会暴露他们自己的真实面目——不人道的宗教领袖。如果他们说可以,他们就违反了他们自己的安息日律法。”(佩特)
b.他们不能对答这话:他们不能回答的一个原因,是耶稣使用这个类比时提到了那些控告他之人的某些善举。“你们不是残忍的人。你们会帮助需要帮助的牲畜。现在,把这种常识性的仁慈扩展到需要帮助的人身上吧!”
i. “这样,当我们的主责备这些人的错误态度和情绪时,他诉诸他们内心最好的一面,并要他们忠实于那好的一面。他的目的不是要羞辱人,而是拯救人。”(摩根)
B.耶稣关于骄傲和谦卑的教导。
1.(7节)这个教导的背景。
耶稣见所请的客拣择首位,就用比喻对他们说:
a.就用比喻对他们说:接下来是一个比喻,是以一个真实的生活例子说明圣经的真理。比喻不是寓言;耶稣没有讲一些有道德含义的寓意故事。他把所有人都熟悉的生活例子拿出来,使用它们传讲神的真理,尤其是对那些愿意聆听他的真理的人。
b.耶稣见所请的客拣择首位:在法利赛人的家里,耶稣注意到众人如何有心计地为自己拣选首位,也就是最尊荣的位置。
i. 在耶稣的时代,筵席的座位安排会显示出一种声望或荣誉的明确顺序。最尊贵的客人坐在一个特别的位置上,第二尊贵的人坐稍次的位置,以此类推。
2.(8-9节)禁忌:不要主动占据首位。
“你被人请去赴婚姻的筵席,不要坐在首位上,恐怕有比你尊贵的客被他请来。那请你们的人前来对你说:‘让座给这一位吧!’你就羞羞惭惭地退到末位上去了。”
a.你被人请去赴婚姻的筵席:在当时的犹太人生活中,婚礼是最重要的社交场合。坐席上的座位安排表明了一个人在社区中的地位。
b.不要坐在首位上:如果一个人为自己占据了最尊贵的位置,而主人希望让别人坐在那里,可能会要求他让位。
i. 我们没有通过婚筵的座位安排来体现社会地位的习俗。然而在现代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场合,人们会表现出妄自尊崇、骄傲和自负。
c.你就羞羞惭惭地退到末位上去了:耶稣提醒他们,羞羞惭惭常常是由于自高自大引起的。若我们让别人(尤其是神)来高举我们,使我们升高,我们就不会像那些自高自大的人那样,遇到羞羞惭惭的尴尬。
i. 圣经提醒我们不要玩自抬身价的游戏。我们务要竭力为主做工,让神高举我们。“因为高举非从东,非从西,也非从南而来。惟有神断定,他使这人降卑,使那人升高。”(诗75:6-7)
3.(10-11节)怎么做:坐到末位,让神抬举你。
“你被请的时候,就去坐在末位上,好叫那请你的人来对你说:‘朋友,请上坐。’那时,你在同席的人面前就有光彩了。因为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
a.就去坐在末位上:我们坐到较低的位置上,不是为了让人注意我们,好叫我们能坐到高位。我们也不是痛苦地坐在那里,满脸不高兴,使每个人都知道我们实在不该坐在那里。心满意足地坐在神让你坐的位置上,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i. 耶稣不只是教导良好礼仪,而是教导一种生活方式,“只要存心谦卑,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腓2:3)
b. “朋友,请上坐。”那时,你在同席的人面前就有光彩了:相反,我们快乐地接受低微的位置;我们不可自负,自认为不属于那个位置。若是筵席的主人把我们请到一个更尊贵的位置,那会更令人满意(那时,你在同席的人面前就有光彩了)。
i. 特别是在基督徒的侍奉中,知道神已经高举你,而不是你把自己提升到某种高度的,是一件奇妙的事。
c.因为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若我们自己寻求尊荣,必降为卑——即使在世上没有降为卑,在永恒里也必降为卑。谦卑的人被升为高及骄傲的人被降为卑的应许,最终必会在永恒里应验。
i. 今天我们没有相同的婚筵文化;但我们确实渴望争取某个位置或地位。我们甚至学会了如何用一种属灵虚饰来实现我们的渴望。
ii. 我们可能选择低微的位置,表现得温柔谦卑,这样别人就会注意到我们是多么的谦卑。这是一种非常狡猾、非常危险的属灵骄傲。
iii. 当我们通过显而易见或不易察觉的骄傲获得自己的位置时,我们甚至会说:“这是主的作为,这是主的作为”——但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我们知道是我们自己,我们自己的算计,我们自己的阴谋,我们自己的掌控。我们应该记住乔治·麦克唐纳(George MacDonald)的话:在没有神的情况下,一个人无论做什么,必定会惨遭失败——或者更悲惨地成功。
d.凡自高的,必降为卑;自卑的,必升为高:耶稣是教导这一主题的最佳人选,因为他完美做到了这一点。他是当得高位的,却自取末位,然后被升为至高的终极榜样(腓2:5-11)。
4.(12-14节)耶稣警告招待他的主人,邀请客人时要注意骄傲的危险。
耶稣又对请他的人说:“你摆设午饭或晚饭,不要请你的朋友、弟兄、亲属和富足的邻舍,恐怕他们也请你,你就得了报答。你摆设筵席,倒要请那贫穷的、残废的、瘸腿的、瞎眼的,你就有福了!因为他们没有什么可报答你。到义人复活的时候,你要得着报答。”
a.你摆设午饭或晚饭,不要请你的朋友:耶稣特别对请他的人说了这句话。耶稣看到他的主人选择客人时有排斥和骄傲的情况,对他人缺乏爱心。耶稣告诉他,不要只请那些能报答主人的人。
i. 不要请的更恰当说法是“不要总是请”(焦乐富)。邀请你的朋友、兄弟等并没有错;但总是只邀请这样的人,就是错误的。
b.恐怕他们也请你,你就得了报答:只与那些能给我们带来益处或给予我们东西的人交往是错误的。我们很容易把朋友圈局限于几个舒服、容易相处的人,不愿意接触其他的人。
i. 耶稣在这里告诉我们,不要只基于别人能为我们做什么而与人交往。这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我们蒙召是要效法耶稣,他展示了以他人为中心的生活。
ii. 送出一份永远不会得到报答的礼物是一件美妙的事。这是耶稣所说的更得祝福的一部分,“施比受更为有福”(徒20:35)。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神乐意把救恩的礼物和祝福赐给他的子民。
c.到义人复活的时候,你要得着报答:这种生活方式会让我们付出代价,然而我们必得着报答,到义人复活的时候,必得到完全的偿还。在此,耶稣再次说明了要怀着永恒观点来生活的重要性。
i. 你要得着报答提醒我们,当我们遵从神的慷慨模式给予他人时,我们永远不会损失什么。
C.弥赛亚筵席上的客人。
1.(15节)对弥赛亚筵席的感叹。
同席的有一人听见这话,就对耶稣说:“在神国里吃饭的有福了!”
a.同席的有一人听见这话:他们仍然在一个法利赛人首领家里吃饭(路14:1),耶稣刚才说话的语气非常强烈,警告他们要反对传统主义、骄傲和排他性。也许有一人想说话来打破紧张的气氛。
b.在神国里吃饭的有福了!这个人说到了参加弥赛亚盛筵的美好和祝福,旧约中曾多次提到这个筵席,新约中称为羔羊的婚筵:“凡被请赴羔羊之婚筵的有福了!”(启19:9)
2.(16-20节)大筵席的比喻:邀请和推辞。
耶稣对他说:“有一人摆设大筵席,请了许多客。到了坐席的时候,打发仆人去对所请的人说:‘请来吧!样样都齐备了。’众人一口同音地推辞。头一个说:‘我买了一块地,必须去看看。请你准我辞了。’又有一个说:‘我买了五对牛,要去试一试。请你准我辞了。’又有一个说:‘我才娶了妻,所以不能去。’”
a.有一人摆设大筵席,请了许多客:耶稣讲了一个比喻,说有一个人摆设大筵席,邀请了许多人。通常情况下,这种场合人们都会很高兴参加,也很高兴受到邀请。
b.请来吧!样样都齐备了:在有钟表之前的时代,筵席的日期会提前很长时间就公布,但准确开始时间要到当天才通知。
i. 这意味着许多人在第一次邀请时接受了邀请;但到筵席开始的时候,他们却变卦了。“事先接受邀请,然后在筵席开始那天拒绝,是一种严重侮辱。”(巴克莱)
ii. 同样地,我们可以说神已经预备好筵席,样样都齐备了,等人来享受他的丰盛祝福。我们来到神面前,发现他已经为我们预备好了一切。
c.众人一口同音地推辞:这个比喻的中心是众人的推辞。推辞各不相同,但实际上都是一样的——众人一口同音地推辞。
i. 推辞。它们都是人为了方便自己而发明出来的,被人不顾一切地紧紧抓住不放。直到没有了推辞,才会有希望。“推辞是诅咒,直到你没有了推辞,你才会有希望。”(司布真)
ii. 这些推辞解释了为什么如此美好的邀请会被人拒绝。这回答了许多人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基督教是如此的真实和美好,为什么没有更多的人接受它?为什么没有更多的人接受邀请?
d. 我买了一块地……我买了五对牛:前两个推辞与物质事物有关,是愚蠢的推辞。只有愚蠢的人才会先买一块地,然后再去查看。只有愚蠢的人才会先付钱买了十头牛之后,才想起去试一试它们。
i. 我们刚买了一件新东西时,几乎总是整天惦记着它。被物质事物和经验占据是人不跟从耶稣的常见推辞。
e.我才娶了妻:第三个推辞与一个把家庭放在首位的人有关。我们能向家人展现的最好事情,是他们不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耶稣基督才是。
i. 这些推辞的人是在定自己的罪;他们的推辞只不过是一层掩盖他们不想来的薄薄面纱。“推辞背后是缺乏渴望”(摩根)。没有合理的理由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不想参加这个筵席,他们就是不想参加。
ii. 所以不能去:“那人说‘所以不能去’的意思是说,我不想再谈这件事情了。他希望别人明白他已经拿定主意,不想再谈论什么。他没有交谈,没有商量,很干脆地推辞了,‘不要再劝我了,我不能去,就这么定了。”(司布真)
3.(21-24节)大筵席的比喻:让筵席坐满人。
“那仆人回来,把这事都告诉了主人。家主就动怒,对仆人说:‘快出去,到城里大街小巷,领那贫穷的、残废的、瞎眼的、瘸腿的来。’仆人说:‘主啊,你所吩咐的已经办了,还有空座。’主人对仆人说:‘你出去到路上和篱笆那里,勉强人进来,坐满我的屋子。我告诉你们:先前所请的人,没有一个得尝我的筵席。’”
a.那仆人回来,把这事都告诉了主人:筵席的主人一定对这种反应感到惊讶,他无疑动怒了。受到如此美好的邀请,许多人却推辞不来,这既奇怪又无礼。
b.快出去,到城里大街小巷,领那贫穷的、残废的、瞎眼的、瘸腿的来:即使先请的人不肯来,筵席仍然照常举行,因为主人不会徒然预备筵席。
i. 我们看到,那个人声称“在神国里吃饭的有福了”(路14:15),耶稣以问题的方式来回应他:“你羡慕弥赛亚的筵席,然而你准备好接受邀请参加了吗?你会推辞吗?”
ii. 如果我们考虑到什么样的人也会出现在筵席上,就知道这是一个特别相关的问题,出现在筵席上的人包括:蒙救赎的罪人和残废的、瞎眼的、瘸腿的。
c.勉强人进来,坐满我的屋子:筵席的主人定意叫一些人享受他所预备的筵席。如果那些最初被邀请的人推辞,主人就命令他的仆人使用各种方法说服人来(勉强人进来),坐满筵席的座位。
i. 耶稣说勉强人进来,表明神非常渴望他的家里充满人,因为这些流浪者和社会弃儿需要被说服他们是受欢迎的,是受爱的驱使而来的。
ii. “所以,如果我们要想更多的罪人得拯救,就必须离开我们自己舒适的家,到人多的地方去。我们必须到街上、市场上或乡村草地上去传道。”(司布真)
iii. 可悲的是,奥古斯丁和其他一些人把勉强人进来这个短语作为理由,强迫人加入基督教,有时甚至使用迫害和酷刑。“它被视为一个强迫人相信基督教的命令,被用来为宗教裁判所、拇指夹、拷问台、死亡和监禁威胁、反对异教徒运动等所有这些基督教的耻辱辩护。”(巴克莱)
iv. 甚至约翰·特拉普(1601-1669年)也同意这个观点:“这可能是指(帕金斯先生说)基督教法官,因为这是法官外表职业方面的职责。”
v. 对于勉强这个词,布鲁斯评论说:“这首先反映了主人的迫切愿望,他希望屋子里完全坐满客人,其次反映了一种感觉,需要施加压力来克服众人的怀疑,他们不确定对他们的邀请是否是认真的,很容易当面嘲笑仆人。”
vi. “正如注释者所认识到的,这句话是暗指外邦人,他们很快就会因相信基督而受邀请进入神的国。”(佩特)
D. 接受邀请的代价。
1.(25-26节)门徒必须让耶稣居首位。
有极多的人和耶稣同行。他转过来对他们说:“人到我这里来,若不爱我胜过爱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门徒。”
a.有极多的人和耶稣同行:耶稣上耶路撒冷的时候,有许多人与他同行。于是耶稣对这极多的人讲了一句十分恰当的话(他转过来对他们说)。
b.就不能作我的门徒:耶稣明确指出哪种人不能做他的门徒。门徒这个词的意思就是“学徒”。门徒就是一个学生,一个学习耶稣的人。
i. 耶稣在前面说,来到神面前就像接受邀请(路14:16-24)。接着他谨慎地补充说,做他的门徒不仅仅是接受邀请。
c.人到我这里来,若不爱我胜过爱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门徒:耶稣大胆指出,真正的门徒会毫无保留地来到他的面前,把他放在第一位。其它关系绝对没有比对耶稣的忠诚和顺服重要。
i. 这是一个大胆的要求。没有哪个先知或使徒要求人做出这样的个人委身和献身。如果耶稣不是自有永有的神,这就是拜偶像,甚至是疯狂。
ii. 拿破仑明白这个道理,他说:“我了解人是什么样子的,我告诉你们,耶稣基督不仅仅是人。他和世界上其他任何人之间没有可比性。亚历山大大帝、凯撒、查理曼大帝和我都建立了帝国。但是我们的天才创造是基于什么呢?是武力。耶稣基督把他的帝国建立在爱的根基上;此时此刻,无数的人愿意为他而死。”
d.若不爱我胜过:在圣经中我们反复看到耶稣所建立的是爱的方式,而不是恨的方式。然而,耶稣使用爱我胜过爱(原文作恨)这个强烈的词表明,我们对耶稣的忠诚与我们对任何人或任何事的忠诚之间,必然存在巨大的差别。
i. “只能根据比较的意思,而不是字面的意思来使用这个词语;为了让众人明白这一点,基督说我们要恨恶自己的生命。”(司布真)
ii. 通常,跟从耶稣会使一个人成为更好、更受人爱戴的家庭成员;做耶稣的门徒并不会自动分裂家庭。当然,有时也会产生分裂,尤其是在非基督教或反基督教的文化中。
iii. 偶像崇拜的最大危险不是来自坏的事物,而是来自好的事物——比如家庭关系中的爱。对最好事物的最大威胁往往来自次好事物。
2.(27节)门徒必须看自己是死的,他们必须坚持到底。
凡不背着自己十字架跟从我的,也不能作我的门徒。
a.凡:我们记得耶稣是对极多的人讲这些话的,教导他们做他的门徒意味着什么——特别是,这不只是接受邀请。
b.背着自己十字架跟从我:在这里,耶稣对极多的人说了一些非常类似于他在路加福音9:23中私下里对所有门徒说的话——跟随耶稣就好像背负十字架。
i. 这可能吓坏了他的听众。耶稣说这话的时候,众人都知道他的意思。在罗马世界,一个人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之前,他必须背着自己的十字架(或至少是十字架的横木)去执行死刑的地方。罗马人钉一个罪犯十字架时,他们不只是把他钉在十字架上,而是先让他背自己的十字架。
ii. 每个人都知道。“罗马将军韦鲁斯在加利利平定犹大领导的起义时(公元前4年),把两千犹太人钉在十字架上,并把十字架立于通往加利利的路旁。”(巴克莱)
iii. 背十字架的人通常会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没有人会为了好玩而背十字架。耶稣的原初听众不需要人向他们解释十字架;他们知道那是折磨、死亡和羞辱的残忍工具。如果有人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他将再也回不来。那是一个单程旅行。
c.自己十字架:耶稣选择这个短语,而不是说“十字架”或“一个十字架”。他的意思是说,每个人都有适合于自己的十字架,这个人对十字架的体验,看起来可能与另一个人不同。
i. “耶稣这些关于背十字架的话,人们通常认为是指消极地忍受临到生活中的各种苦难,比如失望、痛苦、疾病和悲伤,这种看法是完全错误的……只有当一个人为了服侍他而放弃一切利己主义,放弃一切追求自身利益的努力,才能做他的门徒。”(焦乐富)
d.跟从我:耶稣明确说明,背着自己十字架的人会效法他的生命和样式。耶稣在此认识到他要背自己的十字架;他会走在前面。
i. 这是跟从耶稣的最简单方式。他背着十字架,所以,跟随他的人也要背着十字架。他走向自我死亡,跟从他的人也必须如此。
ii. “耶稣是在去耶路撒冷的路上说这些话的。他知道自己正走向十字架的路上。与他同行的众人却以为他正走向帝国的路上。”(巴克莱)
e.也不能作我的门徒:耶稣明确说明,只有背十字架的人才能做他的门徒。因此,我们传福音的时候,有时可能低估了耶稣的要求。我们可能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来到耶稣面前,只是相信一些事实,而不是活出一个降服主的生命。
i. “跟随耶稣而不是门徒,随军却不是士兵,那是可能的事情。”(巴克莱)
3.(28-33节)仔细计算跟从耶稣的代价。
“你们哪一个要盖一座楼,不先坐下算计花费,能盖成不能呢?恐怕安了地基,不能成功,看见的人都笑话他,说:‘这个人开了工,却不能完工。’ 或是一个王出去和别的王打仗,岂不先坐下酌量,能用一万兵去敌那领二万兵来攻打他的吗?若是不能,就趁敌人还远的时候,派使者去求和息的条款。这样,你们无论什么人,若不撇下一切所有的,就不能做我的门徒。”
a.不先坐下算计花费:在盖楼的比喻中,耶稣说:“你们先坐下算计,看看你们是否能跟从我。”
b.岂不先坐下酌量,能用一万兵去敌那领二万兵来攻打他的吗:在王的比喻中,耶稣说:“你们先坐下算计,看看你们是否能拒绝我的要求。”
i. 耶稣可能暗示他国度的工作就像盖房子和打仗。每一样的花费通常都比人们开始前想象的要多。
c.若不撇下一切所有的,就不能作我的门徒:我们在理解和传扬福音上有两个巨大挑战;要避免两个极端。
i. 我们决不能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他们来到耶稣面前之前必须先洁净自己的生活,这就像你必须在洗澡之前先洗手洗脸一样。
ii. 然而同样地,我们也决不能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他们来到耶稣面前后,耶稣不要求他们洁净自己的生活。
iii. 每一个潜门徒——跟从耶稣和听他讲道的许多群众(路14:25)——都要考虑做耶稣门徒的代价。然而,那些选择弃绝和抵挡神的人,也要计算代价。反对神能带来什么好处呢?做耶稣的门徒要付出代价,但弃绝他的代价更大。
d.撇下一切所有的:这个古希腊短语的意思是“说再见”。耶稣告诉我们要对我们所拥有的一切说再见,把一切都交托给他。
4.(34-35节)考虑到门徒的要求,我们不要做一个不冷不热的耶稣跟随者。
“盐本是好的,盐若失了味,可用什么叫它再咸呢? 或用在田里,或堆在粪里,都不合适,只好丢在外面。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a.盐若失了味:失去“咸味”的盐是没用的。一个自称是信徒的人,如果因为败坏或同化而失去了特色、味道或防腐价值,他就是没用的耶稣跟随者。
b.或用在田里,或堆在粪里:盐只有在具有盐的本质时才有用。一个基督徒必须具有基督的特性才是有用的。
5.(15:1)众人对忠于耶稣的强烈呼召之反应。
众税吏和罪人都挨近耶稣,要听他讲道。
a.众税吏和罪人:在路加福音14:25所说的许多群众中,最声名狼藉的罪人听到耶稣关于门徒的强烈要求后,他们都挨近耶稣。
i. 对门徒的强烈要求与耶稣的爱是一致的;这是他的爱之结果。
b.都挨近耶稣,要听他讲道:他们不一定立即信任地爱耶稣和忠诚于他;但他们确实想更多地听耶稣讲道。罪人和社会弃儿看到耶稣出于爱而大胆地呼召人做他的门徒,于是他们做出了回应。
i. 当我们凭着爱心传扬真理时,人们就会对具有挑战性的福音做出回应。而当我们弱化福音的要求时,无论是对别人还是对自己,都会造成极大的损害。
(c) 2020 The Enduring Word Bible Commentary by David Guzik –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