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第15章——找到迷失者的喜乐。
A.迷失的羊和丢失的钱币。
1.(1-3节)耶稣回应法利赛人的指控。
众税吏和罪人都挨近耶稣,要听他讲道。法利赛人和文士私下议论说:“这个人接待罪人,又同他们吃饭。”耶稣就用比喻说:
a.众税吏和罪人都挨近耶稣,要听他讲道:耶稣向许多群众讲话时(路14:25),就门徒身份和委身向他们提出了强烈的挑战。挑战并没有把人赶走,反而吸引众人来到他面前。
b.耶稣就用比喻说:这是圣经中最受人喜爱的篇章之一,它由比喻组成,回应了法利赛人和文士对他的指控:“这个人接待罪人,又同他们吃饭。”
i. 随后的比喻是对私下议论的法利赛人和文士说的。耶稣时代的宗教领袖把人分为两类:不洁净的人和义人。他们立志在生活中竭力避免接触不洁净的人。耶稣时代的一些拉比对这个思想非常认真,甚至拒绝给不洁净的人教导神的话。(莫里斯)
ii. “人不可与恶人结交,甚至不可将律法告诉他。”(m. Mek. Ex. 18:1,佩特引用)
iii. 随后的比喻是针对法利赛人和文士说的,只是一大群挨近他,要听他讲道的税吏和罪人都听到了。
2.(4-7节)找到迷失的羊。
“你们中间,谁有一百只羊失去一只,不把这九十九只撇在旷野,去找那失去的羊,直到找着呢?找着了,就欢欢喜喜地扛在肩上,回到家里,就请朋友邻舍来,对他们说:‘我失去的羊已经找着了,你们和我一同欢喜吧!’我告诉你们:一个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这样为他欢喜,较比为九十九个不用悔改的义人欢喜更大。”
a.谁有一百只羊失去一只:羊丢了,牧羊人找羊,这并不奇怪。但一个牧羊人为了百分之一的羊而将百分之九十九的羊置于危险之中,这看起来确实很奇怪。或者假定百分之九十九的羊是安全的,或者这个比喻的重点是在于欢喜,而不是为了百分之一的羊而忽略百分之九十九的羊。
i. “没有什么动物比羊更容易迷路;没有什么动物比羊更粗心大意;没有什么动物像羊那样,一旦走迷,就无法找到回到羊群的路。它会咩咩地叫,一边想找到羊群,却一边朝着远离羊群的方向跑。我常常看到这种情况。”(克拉克)
b.去找那失去的羊,直到找着:迷失的羊永远救不了自己,也不会找到牧羊人。如果牧羊人不采取行动,它注定要死亡。
i. 当时有许多拉比相信,神会接纳那些以正确的方式来到他面前的罪人。但是在牧羊人和羊的比喻中,耶稣教导说,神主动寻找迷失的人。他不是被动地接纳失丧的人;相反,他寻找他们。不是罪人找到神,而是神找到罪人。
ii. “一位伟大的犹太学者承认,耶稣关于神的教导是全新的——他实际上是在寻找人。”(巴克莱)
c.扛在肩上:当耶稣找到他的子民时,也是背着他们。“因我们还软弱的时候,基督就按所定的日期为罪人死。”(罗5:6)
d.就欢欢喜喜……你们和我一同欢喜吧……在天上也要这样为他欢喜:这个比喻的重点不是比例,而是找到失丧者的欢喜。这是抱怨的法利赛人和文士的错误。当税吏和罪人挨近耶稣时,他们不欢喜。
e.一个罪人悔改……较比为九十九个不用悔改的义人……虽然羊无法救自己或悔改,但耶稣在这个简短故事的最后话语中,提到了悔改的必要性。他仿佛是在说:“羊不会悔改,但当神找到你时,你需要悔改。”
3.(8-10节)找到丢失的钱币。
“或是一个妇人有十块钱,若失落一块,岂不点上灯,打扫屋子,细细地找,直到找着吗?找着了,就请朋友邻舍来,对他们说:‘我失落的那块钱已经找着了,你们和我一同欢喜吧!’我告诉你们:一个罪人悔改,在神的使者面前也是这样为他欢喜。”
a.或是一个妇人有十块钱,若失落一块:如果牧羊人关心百分之一的羊,那么这个妇人关心十分之一的钱币也就说得过去了。她不是说丢了就丢了,毫不在乎。
i. 布鲁斯认为这枚钱币可能与其他几枚钱币一起被串在一条银链子上,作为已婚妇女的标志。对这个女人来说,那是一件珍贵的饰品,这令她的损失显得更加大。
ii. 从某种意义上讲,不管他们是否认识到,失落的钱币是属于神的。“虽然那枚钱币丢失了,但它仍是有主人的。请注意这个妇人说那块钱币是‘我失落的那块钱。’她丢失钱币期间,她并没有失去对它的所有权;当钱币从她手里滑落掉到地板上时,它并没有变成别人的。”(司布真)
b.岂不点上灯,打扫屋子,细细地找:故事中的妇女首先找来光,然后打扫屋子,用心地细细寻找钱币。直到找着。
i. 这就是教会在圣灵带领下寻找失丧灵魂的方法。首先,他们要发出神话语的光,接着打扫自己的地方,然后细细地找失丧的人。
ii. “首先最吸引我们注意的事情是每个灵魂的价值。牧羊人去找一只羊。这个妇女为一枚钱币找遍了整个屋子。”(莫里森)
c.你们和我一同欢喜吧:当钱币最终找到时,这个妇女自然很高兴。同样地,当罪人悔改时,神很高兴,与此相反,当税吏和罪人挨近耶稣听他讲道时,宗教领袖却抱怨。
i. 我们往往认为神不会喜乐,但这段经文告诉我们神会喜乐,以及他在什么情况下会欢喜。“新郎怎样喜悦新妇,你的神也要照样喜悦你”(赛62:5)。“耶和华你的神是施行拯救、大有能力的主。他在你中间必因你欢欣喜乐,默然爱你,且因你喜乐而欢呼。”(番3:17)
ii. 据巴克莱说,耶稣时代的许多宗教人士有不同的信仰,甚至有这样一句谚语:“一个罪人在神面前被除灭,天上会为之欢喜。”今天的基督徒必须小心,不要给人留下同样的印象,尤其是当他们怀着热情大声疾呼反对文化中的普遍罪恶时。
d.一个罪人悔改:丢失的钱币是不可能悔改的,所以耶稣加上“一个罪人悔改”这句话,是为了让宗教领袖和听他讲道的罪人都认识到,悔改对失丧的人非常重要。
B.找到失丧的儿子。
1.(11-16节)儿子是如何失丧的。
耶稣又说:“一个人有两个儿子。小儿子对父亲说:‘父亲,请你把我应得的家业分给我。’他父亲就把产业分给他们。过了不多几日,小儿子就把他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来,往远方去了。在那里任意放荡,浪费资财。既耗尽了一切所有的,又遇着那地方大遭饥荒,就穷苦起来。于是去投靠那地方的一个人,那人打发他到田里去放猪。他恨不得拿猪所吃的豆荚充饥,也没有人给他。”
a.一个人有两个儿子:第三个比喻主要讲的是两个儿子中的小儿子,但是在这个比喻的结尾,明确而重点地提到了大儿子。
b.请你把我应得的家业分给我:在当时,父亲可以让儿子在他生前或死后继承家业,但通常是在死后(焦乐富)。小儿子出于愚蠢和贪婪,要求一个特例。
i. 这位父亲清楚显明了神的爱。他的爱允许人叛逆,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尊重人的意志。这位父亲知道小儿子提出了一个愚蠢而贪婪的要求,但他仍然允许他走自己的路。
c.往远方去了。在那里任意放荡,浪费资财:小儿子离开家乡,独立于父亲,过着浪费资财(不计后果、愚蠢、奢侈)的生活。毫无疑问,他当时觉得很快乐。
d.既耗尽了一切所有的,又遇着那地方大遭饥荒:奢侈、浪费和愚蠢的生活完全是浪子的错。大遭饥荒不能怪他,但他却因饥荒受苦。
e.就穷苦起来……那人打发他到田里去放猪:在饥饿和需要的驱动下,浪子接受了任何正直犹太人都无法接受和极大地冒犯他们的工作,因为根据律法,猪是不洁净的(利11:7)。
f.也没有人给他:浪子的悲惨遭遇令我们同情。然而,他的悲惨境况驱使他做出了下面所描述的决定。
2.(17-19节)失丧的儿子决定回到父亲身边。
“他醒悟过来,就说:‘我父亲有多少的雇工,口粮有余,我倒在这里饿死吗?我要起来,到我父亲那里去,向他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把我当作一个雇工吧!’”
a.他醒悟过来:浪子在悲惨的境况中终于能够清醒思考。在此之前,我们可以说他并不是真正的自我,而是像另一个人那样思考问题;最后,他醒悟过来。
i. 当他叛逆和不顺服的时候,他不是他自己。“在他放荡浪费的岁月里,他不是他自己。真正的人不是那个浪子。真正的人是那个悔罪者,而不是浪子。”(莫里森)
ii. 当浪子能够清醒思考后,他不是思想如何改善猪圈的条件。他没有责怪他的父亲,或是责怪他的兄弟、朋友、老板或猪。他认识到了自己的悲惨境况,但他没有将目光盯着自己的悲惨境况,而是把目光放在他父亲的身上。
b.我要起来,到我父亲那里去:耶稣没有说这个人想起他的村子或他的家,而是想起了他的父亲。浪子回到父亲那里,也就回到了村子和家里。但他的重点是回到父亲身边。
i. 我们也要这样回到神那里——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在回到教会或回到基督徒朋友那里之前,要先回到神那里。
c.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把我当作一个雇工吧:浪子在他准备好要对父亲说的话中,表现出毫无价值感,诚实地认罪。他甚至不要求他父亲把他当儿子看待,而是当雇工看待。
i. “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这句话表明他的思想完全变了。之前他并不是这样想的;现在,他不试图为自己的罪辩解。
ii. “从某种意义上讲,普通奴隶是家庭的一员,但是雇工可能会随时被解雇。他完全不是家庭的一员。”(巴克莱)
iii. 失丧的儿子表现出了耶稣在前面的迷失之羊和失钱比喻中所特别提到的悔改。经历了悲惨境况后,他对父亲、对自己、对自己的家有了完全不同的看法。浪子请求了两件事:第一,“父亲,请你把……给我;”第二,“父亲,把我当作……”只有第二个请求带来了欢乐。
3.(20-24节)父亲高兴地接纳失丧的儿子。
“于是起来,往他父亲那里去。相离还远,他父亲看见,就动了慈心,跑去抱着他的颈项,连连与他亲嘴。儿子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父亲却吩咐仆人说:‘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来给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头上,把鞋穿在他脚上,把那肥牛犊牵来宰了,我们可以吃喝快乐。因为我这个儿子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他们就快乐起来。”
a.于是起来,往他父亲那里去:浪子首先是思想;但他并没有停留于此。他不只是感到难过,想要悔改;他确实悔改了。
i. “现在听我讲道的人中,有些人一直在思想,思想,再思想,我恐怕你们自取沉沦。愿你们靠着神的恩典,从思想转向相信,否则你的思想将成为折磨你的不死虫子。”(司布真)
ii. “他没有回到猪场的主人那里去,说:‘你肯给我加工资吗?如果不,我必须得离开。’如果协商成功,他就失丧了;但是他没有告知他的旧主人,而是通过逃跑终止了与旧主人的契约。我希望在这里的罪人通过逃到耶稣那里得生命,与死亡决裂,打破与地狱的约,耶稣会接纳所有这样的逃跑者。”(司布真)
b.相离还远,他父亲看见,就动了慈心:父亲因着爱,一直在等候这个失丧的儿子,从未忘记他。这是一种完全接纳的爱,而不是对儿子留家察看。这是特别值得注意的,因为这个儿子曾挥霍无度,使家庭蒙羞。
i. “父爱有多深,儿子悔改的程度就有多深。”(佩特)
c.跑去抱着他的颈项,连连与他亲嘴:从父亲跑去(这对那些文化中的成年男人来说是不寻常的),并连连与他亲嘴中(莫里斯说,这可从原文的语法中看到),可以看出父亲欢迎儿子的热烈程度。
d.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儿子开始重述他准备好的话;然而,父亲似乎连听都不听。相反,他吩咐人把浪子当作儿子来对待,而不是当作仆人。
e.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来给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头上,把鞋穿在他脚上,把那肥牛犊牵来宰了:悔改浪子所得到的四样东西,没有一样是必须的;这些东西都是为了尊荣他,使他知道自己是被爱的。父亲所做的,远不止满足儿子的需要。
f.我们可以吃喝快乐:找到迷失之羊和丢失钱币是一件高兴的事,但找到失丧的儿子,更令人高兴。他们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宴会,有上好的衣服,宝贵的珠宝和丰盛的食物。这不仅仅是找到一个迷失的儿子,他就像死而复生的。
4.(25-32节)大儿子的苦毒和怨恨。
“那时,大儿子正在田里。他回来离家不远,听见作乐跳舞的声音,便叫过一个仆人来,问是什么事。仆人说:‘你兄弟来了,你父亲因为得他无灾无病地回来,把肥牛犊宰了。’大儿子却生气,不肯进去,他父亲就出来劝他。他对父亲说:‘我服侍你这多年,从来没有违背过你的命,你并没有给我一只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乐。但你这个儿子和娼妓吞尽了你的产业,他一来了,你倒为他宰了肥牛犊。’父亲对他说:‘儿啊,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只是你这个兄弟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们理当欢喜快乐。’”
a.大儿子正在田里:大儿子从来没有过过奢侈浪费的生活,甚至在小儿子回家的时候,他还在田里辛勤劳作。宴会的声音(作乐跳舞)引起了他的注意,他从一个仆人那里得知他的弟弟已经回家了。
b.大儿子却生气,不肯进去:大儿子很不高兴,因为他的弟弟得到如此高兴的接待。他抱怨,觉得这是侮辱他的顺服和忠诚。
i. 从来没有违背……你并没有给我……心怀苦毒的人常常会这样夸大其词。大儿子终于向父亲表露了他的苦毒,多年来,这种苦毒已经在他心里造成了伤害。
ii. 大儿子不为他所拥有的一切感恩。“他每天有父亲的陪伴,还有家庭的祝福。他父亲的爱一直环绕着他,父亲所有的一切都是他的”(莫里森)。然而,“骄傲和自义的人总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应得的对待。”(莫里斯)
iii. 感觉大儿子很听话,但离他父亲的心却很远。从这个意义上讲,他是那些因耶稣接纳税吏和罪人而生气的宗教领袖的完美例子。“他的故事揭示了这种可能性:住在父亲的家里,却不理解父亲的心。”(摩根)
c.他父亲就出来劝他……儿啊,你常和我同在:父亲也爱大儿子,诚挚地劝他。
i. “父亲叫他儿子,而不是‘孩子’——在希腊文中也是如此——‘儿子’是一个表达温柔情感的词。”(莫里森)
d.所以我们理当欢喜快乐:这回答了本章开头宗教领袖们的抱怨。他们没有理由抱怨,而是完全有理由欢喜快乐。
i. 在每一个比喻中,对税吏和罪人的信息都是明确的:悔改,回到父那里去。给宗教领袖的信息也是明确的:当失丧的人被找到,当他们悔改并回到天父的身边时,要欢喜快乐。
ii. 总体而言,我们可以说这三个比喻暗示了牧者圣子、圣灵(通过教会做工)和天父的寻找工作。
iii. “这里所教导的真理是:怜悯把手伸向悲惨的人,恩典接纳罪人,它处理的是过失、不配和毫无价值;那自以为义的人,不是神怜悯的对象,而不义、有罪的人和不配得的人,乃是神怜悯的对象。总而言之,救恩不是靠功德,而是靠神的恩典。”(司布真)
(c) 2020 The Enduring Word Bible Commentary by David Guzik –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