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第7章——病人得医治、死人复活及和罪人蒙赦免
A.治好一个百夫长的仆人。
1.(1-5节)百夫长的请求。
耶稣对百姓讲完了这一切的话,就进了迦百农。有一个百夫长所宝贵的仆人,害病快要死了。百夫长风闻耶稣的事,就托犹太人的几个长老,去求耶稣来救他的仆人。他们到了耶稣那里,就切切地求他,说:“你给他行这事是他所配得的,因为他爱我们的百姓,给我们建造会堂。”
a.就进了迦百农:平原布道之后(路6:20-49),耶稣来到他所居住的城市(太4:13-“后又离开拿撒勒,往迦百农去,就住在那里。”)。这意味着平原布道的地点可能离迦百农不远。
b.有一个百夫长所宝贵的仆人,害病快要死了:这个百夫长看起来是一个虔诚、善良、谦卑的人——但他毕竟是一个百夫长——不仅是一个外邦人,而且是一个罗马士兵,是压迫以色列的工具。
i. 百夫长对他的奴隶非常关爱。根据罗马法律,主人有权杀掉自己的奴隶,如果奴隶生病或受伤,无法工作,主人可以杀掉他。
c.就托犹太人的几个长老,去求耶稣来救他的仆人:显然,百夫长认为自己不配与耶稣单独见面,也许他认为耶稣不想与像他这样的外邦人见面,所以他派犹太领袖代表他去见耶稣。
d.你给他行这事是他所配得的:因为百夫长是个配得的人,所以犹太首领愿意替他去求耶稣。相比之下,即使我们不配,我们也可以不经过代表而直接来到耶稣面前。因为他“称罪人为义。”(罗4:5)
i. “这些要素表明,百夫长是一个敬畏神的人,一个信奉以色列的神但没有接受过割礼的外邦人。”(佩特)
2.(6-8节)百夫长告诉耶稣他不必来,因为他知道耶稣不需要到现场也能做他的工作。
耶稣就和他们同去。离那家不远,百夫长托几个朋友去见耶稣,对他说:“主啊,不要劳动,因你到我舍下,我不敢当! 我也自以为不配去见你,只要你说一句话,我的仆人就必好了。因为我在人的权下,也有兵在我以下,对这个说:‘去!’他就去;对那个说:‘来!’他就来;对我的仆人说:‘你作这事!’他就去作。”
a.耶稣就和他们同去:耶稣毫不犹豫地去百夫长的家里,我们多少希望百夫长会同意耶稣进入他的家。耶稣会进入外邦人的家吗?这完全违背了犹太人的习俗,但它不违背神的律法。
i. 佩特援引一部拉比著作中的话说:“外邦人的住处是不洁净的。”(m. Obolot18:7)
b.主啊,不要劳动,因你到我舍下,我不敢当:百夫长知道这位著名拉比到他家里来可能会引发问题,所以他托人在路上去见耶稣,说耶稣没有必要到他家里去。
i. 百夫长是一个不寻常的人。长老们说他配得耶稣去医治他的仆人,但他说自己不配。长老们称赞他为他们建造会堂,但他觉得自己不配让耶稣到他的家里。长老们说他是当得的,但他觉得自己不敢当。坚定的信心和极大的谦卑是完全相容的。
ii. “他的性格中有两种通常很难调和的特点。他赢得了别人的高度评价,但他对自己的评价却很低。”(司布真)
iii. “你的信心不会扼杀你的谦卑,你的谦卑也不会戳掉你的信心;这两者会携手进入天堂,就如一个勇敢的兄弟和一个美丽的姊妹,一个像狮子一样勇敢,一个像鸽子一样温顺,一个为耶稣而欢欣,另一个为自己而羞愧。”(司布真)
c.只要你说一句话,我的仆人就必好了:百夫长完全明白耶稣的治病能力不是需要魔术师在场的魔术。相反,他知道耶稣有真正的权柄,即使他不在场,无论他吩咐什么,都必能成就。
i. 百夫长对耶稣的话表现出极大的信心。他明白耶稣可以用他的话治病,就像用手触摸治病一样容易。
d.因为我在人的权下,也有兵在我以下:百夫长也知道军队的指挥系统,以及下属如何绝对地服从长官的命令。他看到耶稣至少有这样大的权柄。
i. “他相信,正如他的下属必须服从他这个有权柄的人一样,即使基督不在病人那里,他权柄的话语也一定会被服从。”(焦乐富)
3.(9-10节)耶稣医治百夫长的仆人,并对百夫长的信心感到稀奇。
耶稣听见这话,就希奇他,转身对跟随的众人说:“我告诉你们:这么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中我也没有遇见过。”那托来的人回到百夫长家里,看见仆人已经好了。
a.就希奇他:百夫长对耶稣属灵权柄的理解令耶稣感到稀奇。他完全相信耶稣单凭说话就能治病,显明他的信心不是迷信地依赖外在事物。这是极大的信心,是值得称赞的。
i. 耶稣只有几次感到希奇过。他在这里为百夫长的信心感到稀奇,他也为自己同胞的不信感到诧异(可6:6)。耶稣既对我们的信心感到稀奇,也会对我们的不信感到诧异。
b.这么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中我也没有遇见过!耶稣认为这个外邦百夫长——犹太人被压迫的鲜活标记——的信心比他在以色列中所看到的任何信心都大。
i. 当时没有以色列这个政治实体,只有一个从亚伯拉罕、以撒、雅各而来的圣约民族。然而耶稣仍然称他们为以色列。
c.看见仆人已经好了:耶稣既答应百夫长的无私请求,也证明他确实拥有百夫长所相信的那种权柄。
B.耶稣使一个男孩从死里复活。
1.(11-13节)耶稣遇到送葬队伍。
过了不多时,耶稣往一座城去,这城名叫拿因。他的门徒和极多的人与他同行。将近城门,有一个死人被抬出来。这人是他母亲独生的儿子,他母亲又是寡妇。有城里的许多人同着寡妇送殡。主看见那寡妇,就怜悯她,对她说:“不要哭!”
a.他的门徒和极多的人与他同行:耶稣的名声和声望继续扩大。许多人——不仅仅是十二个人——成为了他的门徒(在某种程度上)。
i. 拿因这个城镇“位于今天的耶斯列平原,在拿撒勒的西南,两者相距约十公里。”(佩特)
b.任何葬礼都是悲剧,但这是一个特别的丧亲。死者是他母亲独生的儿子,而他母亲又是寡妇。失去独生儿子,意味着这个寡妇的后半生将非常悲惨。
i. 有城里的许多人同着寡妇送殡:“在送葬队伍中,可能有一部分人是雇来的哀悼者、笛手和钹师。”(焦乐富)
c.不要哭:经文明确告诉我们耶稣在这个场合下的怜悯。他立刻明白了情况,并对寡妇表示同情,尽管景况很悲惨,他还是给她希望。
i. 主看见那寡妇:“路加使用了主的绝对形式:‘主’(kyrios),强调耶稣的神性。”(佩特)
ii. 司布真在一篇基于这段经文的讲道中指出(“年轻人,这是给你的吗?”),这个事件说明了两方面的属灵真理:
· 灵性死亡的人给他们亲爱的朋友带来极大悲痛。
· 这种悲痛只有一位帮助者,他能提供真正的帮助。
2.(14-17节)耶稣使男孩从死里复活。
于是进前按着杠,抬的人就站住了。耶稣说:“少年人,我吩咐你起来!”那死人就坐起,并且说话。耶稣便把他交给他母亲。众人都惊奇,归荣耀与神,说:“有大先知在我们中间兴起来了。”又说:“神眷顾了他的百姓。”他这事的风声就传遍了犹太和周围地方。
a.于是进前按着杠:路加描述了一个打开棺材的生动画面。耶稣看着那个男孩,对一个死人说话,就好像他是活着的。
b.少年人,我吩咐你起来:耶稣对死人说话,就好像他们是活着的。罗马书4:17说唯有神才能这样做。对死人说话,就好像他们是活着的。“亚伯拉罕所信的,是那叫死人复活、使无变为有的神。”(罗4:17)
c.那死人就坐起,并且说话:耶稣不止一次拦住送葬队伍并使死人复活。睚鲁的女儿(路8:41-56)和拉撒路(约11:1-45)都属于这种情况。耶稣不喜欢死亡,他认为死亡是必须战胜的敌人。
i. 这个少年人没有复活,而是苏醒过来;他死而复生,但最后他还要死去。神应许我们将会复活,从死里复活,永不再死。
ii.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穆迪的一件著名轶事。有人请求穆迪先生帮忙主持葬礼,于是他决定查考福音书,寻找耶稣关于葬礼的布道。然而,他找了半天却一无所获,因为耶稣所参加的每一个葬礼,最后他都使死者活了过来!”(佩特)
C.耶稣和施洗约翰。
1.(18-19节)施洗约翰差人询问耶稣。
约翰的门徒把这些事都告诉约翰。他便叫了两个门徒来,打发他们到主那里去,说:“那将要来的是你吗?还是我们等候别人呢?”
a.约翰的门徒:施洗约翰有自己的门徒。耶稣的一些门徒开始是跟随约翰的(如安得烈,约1:35-40)。当耶稣的门徒开始多于约翰的门徒时(约4:1),这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b.那将要来的是你吗?还是我们等候别人呢?约翰福音1:29-36和其它经文段落表明,在此之前,约翰明确认识耶稣是弥赛亚。他的疑惑可能是因为他自己误解了弥赛亚的使命。也许约翰认为如果耶稣真的是弥赛亚,他会做一些与以色列的政治拯救有关的事——或至少做一些拯救约翰的事,他当时被关在监狱里。
i. 约翰很可能把那将要来的和弥赛亚基督做出了错误区分。有迹象表明,当时有些犹太人把摩西所应许的先知(申18:15)与弥赛亚做出区分。这里的要点是困惑:约翰因长期被囚在监狱里,就感到困惑。
ii. “约翰被关进了监狱,他开始觉得有些事情难以理解。他原指望基督会迅速除灭黑暗权势,审判不义的人。但他却没有这样做,而是让他这个先锋无助地被囚在监狱里。”(焦乐富)
2.(20-23节)耶稣对施洗约翰的门徒说:去告诉约翰,关于弥赛亚的预言正在应验。
那两个人来到耶稣那里,说:“施洗的约翰打发我们来问你:‘那将要来的是你吗?还是我们等候别人呢?’”正当那时候,耶稣治好了许多有疾病的,受灾患的,被恶鬼附着的,又开恩叫好些瞎子能看见。耶稣回答说:“你们去把所看见、所听见的事告诉约翰,就是瞎子看见,瘸子行走,长大麻风的洁净,聋子听见,死人复活,穷人有福音传给他们。凡不因我跌倒的,就有福了!”
a.正当那时候,耶稣治好了许多有疾病的,受灾患的,被恶鬼附着的,又开恩叫好些瞎子能看见:这就是弥赛亚的真实权能在运作;然而,是以个人甚至谦卑的方式显明出来的。
i. 这些奇迹大部分应验了以赛亚书中的一些应许。
· 瞎子能看见(赛61:1,35:5)。
· 瘸子行走(赛35:5)。
· 聋子听见(赛35:5)。
· 死人复活(赛26:19)。
· 穷人有福音传给他们(赛61:1)。
b.你们去,把所看见、所听见的事告诉约翰:耶稣想让约翰和他的门徒确信他就是弥赛亚。但他同时提醒他们,他的能力将主要体现于谦卑地服侍别人和满足个人需求上,而不是壮观的政治拯救。
i. 我们可以这样表达约翰的问题:“耶稣啊,你为什么不多做点呢?”摩根对此回答说:“他向所有这样焦躁不安的人发出了同样的警告……在大多数情况下,服侍神就是坚忍地做表面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事情。教会的历史表明,这是最难学的功课之一。”
c.凡不因我跌倒的,就有福了:耶稣知道他传道的重点会使犹太人失望、跌倒,他们渴望获得政治拯救,摆脱罗马的统治。但那些不因弥赛亚没有达成众人的期望而跌倒的人有福了。
i. “翻译为跌倒的动词很生动。它源于捕鸟,指因碰到诱饵杆以致触发陷阱的动作。这是一个描述灾祸起因的生动方式。”(莫里斯)
ii. “值得注意的是,同样的词也被用来表述施洗约翰和以色列人对耶稣的反应——绊倒(skandalisthe;参路7:23;罗11:9[参9:33])。以色列人被耶稣绊倒了,我们必须认真对待耶稣在路加福音7:23中所说的话,耶稣的听众可能会被他不符合传统的角色绊倒,包括施洗约翰。”(佩特)
iii. “一个朋友把这句话变成了另一个祝福——不被绊倒的人有福了。”(迈耶)
3.(24-28节)耶稣论施洗约翰。
约翰所差来的人既走了,耶稣就对众人讲论约翰说:“你们从前出去到旷野是要看什么呢?要看风吹动的芦苇吗?你们出去到底是要看什么?要看穿细软衣服的人吗?那穿华丽衣服、宴乐度日的人是在王宫里。你们出去究竟是要看什么?要看先知吗?我告诉你们:是的,他比先知大多了。经上记着说:‘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你前面预备道路。’所说的就是这个人。我告诉你们:凡妇人所生的,没有一个大过约翰的;然而神国里最小的比他还大。”
a.你们从前出去到旷野是要看什么呢?耶稣解释,约翰是一个属神的伟人,他不为自己的舒适或别人的认可而活。他是神拣选的先知,不是为了讨人的喜悦。
b.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你前面预备道路:耶稣引用了玛拉基书中(玛3:1)关于约翰来临的章节,众先知都没有被预言到,但约翰却被预言到了,这是他比以前所有先知都大的原因之一。
· 约翰很坚定,不像芦苇那样容易摇动。
· 约翰是清醒的,因为他过着自律的生活,不喜欢这个世界的奢华和舒适。
· 约翰是神的仆人,神的先知。
· 约翰奉差遣做主的特使。
· 约翰是特别的,可以说,他是旧约中最伟大的人。
· 在新约的国度里,约翰甚至比最小的还要小。
c.我告诉你们:凡妇人所生的,没有一个大过约翰的:然而,约翰比所有的先知都大,主要是因为他有特权宣告“弥赛亚已经来临”,而不是说“他将要来临。”
d.然而神国里最小的比他还大:虽然约翰很伟大,但他并没有在新约下重生。这是因为他在耶稣完成十字架和空坟墓的工作之前,就已经离世。因此,他没有享受到新约的好处(林前11:25;林后3:6;来8:6-13)。
i. “我们可以说,一般而言,最黑暗的白天也比最明亮的夜晚亮;约翰也是这样,虽然在他自己的次序中,他是大的,但他比新次序或福音次序中最小的那位还小。福音里最小的那位所处的位置,也比律法中最大的那位要高。”(司布真)
ii. “这对那些遭到世界反对和蔑视的福音执事是一个不小的安慰。他们是天堂的成员,不管人们是如何看待他们的。”(特拉普)
4.(29-30节)对耶稣教导的反应。
众百姓和税吏既受过约翰的洗,听见这话,就以神为义。但法利赛人和律法师没有受过约翰的洗,竟为自己废弃了神的旨意。
a.众百姓和税吏既受过约翰的洗,听见这话,就以神为义:那些接受约翰的洗礼,悔改并为弥赛亚的到来做好准备的人,很容易就能接受耶稣的话。
b.但法利赛人和律法师……竟为自己废弃了神的旨意:约翰的洗礼对宗教领袖几乎不起什么作用,他们并没有表现出悔改。他们的心对约翰很刚硬,所以他们对耶稣刚硬就不足为奇了。
5.(31-35节)耶稣告诫那些弃绝他或约翰所传之传道的人。
主又说:“这样,我可用什么比这世代的人呢?他们好像什么呢?好像孩童坐在街市上,彼此呼叫说:‘我们向你们吹笛,你们不跳舞;我们向你们举哀,你们不啼哭。’施洗的约翰来,不吃饼,不喝酒,你们说他是被鬼附着的。人子来,也吃也喝,你们说他是贪食好酒的人,是税吏和罪人的朋友。但智慧之子,都以智慧为是。”
a.我可用什么比这世代的人呢:耶稣讲的是他那个世代之人的本性,以及他们在接受神的信息和他的使者上,是如何挑剔和犹豫的。
b.我们向你们吹笛,你们不跳舞;我们向你们举哀,你们不啼哭: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那些爱挑剔的人总会找到事情来批评。许多人对约翰和耶稣都不满意。
i. “我们的主在这里很可能是指犹太小孩所玩的一些游戏,只是现在没有关于那些游戏的记载。”(克拉克)
ii. 意思很明确。“如果信息不受欢迎,那么,无论使者说什么或做什么,人们都觉得是错的。”(麦克拉伦,Maclaren)
c.他是被鬼附着的:宗教领袖看到约翰的苦行生活,断定他是个疯子,是被鬼附着的。
d.是贪食好酒的人,是税吏和罪人的朋友:税吏和罪人的朋友这个称呼,尤其与施洗约翰更为严厉的传道形成了对比。没有什么人会说施洗约翰是税吏和罪人的朋友。
i. “起初是一个恶意的绰号,现在是一个美名:罪人的亲密朋友。”(布鲁斯)
ii. 耶稣没有这样说他自己;他告诉我们,这是宗教领袖对他的评论——但它在很大程度上是错误的。施洗约翰没有被鬼附着。耶稣不是一个贪食好酒的人,也不是税吏和罪人的朋友——至少不是他们所说的那种。然而它还有另一个含义,一个荣耀的含义,根据这个含义,最后的指控是真实的。
·耶稣不是税吏和罪人的朋友,因为他不像他们,也不帮助他们犯罪。这是宗教领袖对他的指控,它是一个诬告。
·耶稣是税吏和罪人的朋友,因为他爱他们;他没有鄙视他们,也没有把他们赶走。他真诚地想要帮助他们,把他们从罪恶及罪恶的羞耻、权势和刑罚中拯救出来。
e.但智慧之子,都以智慧为是:然而,智慧的人会用他智慧的行为(智慧之子)证明自己是智慧的。耶稣所说的智慧,是指接受他和约翰是谁及他们蒙召的目的。
i. “这里的‘智慧之子’可能仅仅是指智慧的产物或果实。”(克拉克)
ii. 人们批评约翰,但看看他所做的一切——他带领成千上万的人悔改,为弥赛亚预备道路。人们批评耶稣,但看看他所做的一切——从来没有人像他那样教导、做工、爱人和死去。
D.耶稣赦免一个罪恶的女人。
1.(36-38节)一个罪恶的女人膏抹耶稣的脚。
有一个法利赛人请耶稣和他吃饭,耶稣就到法利赛人家里去坐席。那城里有一个女人,是个罪人,知道耶稣在法利赛人家里坐席,就拿着盛香膏的玉瓶,站在耶稣背后,挨着他的脚哭。眼泪湿了耶稣的脚,就用自己的头发擦干,又用嘴连连亲他的脚,把香膏抹上。
a.有一个法利赛人请耶稣和他吃饭:这似乎表明耶稣和宗教领袖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完全对立。至少有些法利赛人想更近距离、更诚实地观察耶稣。
b.那城里有一个女人,是个罪人:有人说这个女人是抹大拉的马利亚,我们并没有这方面的证据。在约翰福音12:3中,伯大尼的马利亚也用香膏膏抹耶稣的脚,但这是另一个事件。
i. “有两个人这样表现出他们的强烈感情,你不应该感到惊讶;应该惊讶的是,竟然不到两百人如此用香膏为一个受人尊敬的朋友抹脚……耶稣理应得到这样的爱,但令人惊讶的是,他没有经常从人那里得到这样的慷慨对待。”(司布真)
c.是个罪人:说她是个罪人,并不是从所有人都是罪人的意义上讲的。她是一个臭名昭著的罪人——大多数人认为她是一个妓女。她出现在法利赛人的家里显明了她的勇气和决心。
i. 特拉普称她是“一个娼妇,一个堕落的女人……一个轻佻的女人。”
ii. 一个臭名昭著的女人进到法利赛人的家里,需要极大的胆量,但她愿意做任何事来表达她对耶稣的爱。
d.就拿着盛香膏的玉瓶:瓶子和瓶子里面所装的东西都表明,这是她带来尊荣耶稣的贵重礼物。因为后来耶稣宣布她的罪赦免了(路7:48-50),所以,也许是因为耶稣早些时候赦免了她的罪,并将很快公开宣布她的赦免。
i. 论到玉瓶,莫里斯说:“瓶上没有提手,只有一个长长的瓶颈,当人需要用瓶里的香膏时,要把瓶颈打破……我们可以肯定这种香膏很昂贵。”犹太妇女通常在脖子上挂着一个香膏瓶,这是她们的一部分,所以她们可以在安息日带着。”
ii. “她对耶稣的服侍是个人化的。她一切都是自己做,一切都是为他而做。你注意到这个代词在这段经文中出现了多少次吗?(在英文圣经中,路加福音7:37-38中出现了三次她,两次她的)……她服侍基督本人。她不是服侍彼得、雅各、约翰,也不是服侍城里的穷人、病人,乃是服侍主本人。而且毫无疑问,当我们积极地操练自己的爱心时,我们的虔诚是直接指向基督的——我们会唱诗赞美他,向他祷告,为他而教导,为他而传道,为他而活。”(司布真)
e.站在耶稣背后,挨着他的脚哭。眼泪湿了耶稣的脚,就用自己的头发擦干:我们可以想象,当那个女人用香膏膏抹耶稣的脚时,她心中充满了感激之情。眼泪夺眶而出,她用泪水给他洗脚,用头发把脚擦干,不停地亲他的脚。
i. “当时的人在节日用餐时,会依靠着左手斜躺在低矮的沙发上,头朝桌子,脚朝外。斜躺之前,要把凉鞋脱掉。”(莫里斯)
ii. 通常,这种香膏是用来膏头的。“很有可能那个女人想用香膏膏抹耶稣的头,但因为耶稣和其他吃饭的人一样,头朝桌子,所以那个女人能接近耶稣的最近部位就是他的脚。”(佩特)
iii. “啊,但愿我们能有更多这样的爱!如果我今天早上只能祈求一样事情,我想我应该祈求爱耶稣的熊熊烈火能进入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让我们所有的激情都为爱他而燃烧。”(司布真)
iv. “她的头发飘散下来,会被看为不庄重……(她)热烈地一遍又一遍亲耶稣的脚”(布鲁斯)。我们可以想象到这是多么尴尬的一幕,每个人都默默地看着这个女人和她的激动表现。没有人说话,直到耶稣在下面的经文中打破沉默。
2.(39-40节)主人反对这个女人的做法。
请耶稣的法利赛人看见这事,心里说:“这人若是先知,必知道摸他的是谁,是个怎样的女人,乃是个罪人!”耶稣对他说:“西门,我有句话要对你说。”西门说:“夫子,请说。”
a.请耶稣的法利赛人看见这事:主人现在成了一个疑问者,可能是个怀有敌意的疑问者。
b.这人若是先知,必知道摸他的是谁,是个怎样的女人,乃是个罪人:法利赛人西门怀疑耶稣的先知身份,因为他认为耶稣看不透这个女人的心。耶稣揭露西门心里的想法,显明他能看透人的心。
c.西门,我有句话要对你说:耶稣打破沉默——可能是一个非常尴尬的沉默——他说他有话要说,要亲自对西门说。
i. “当所有的哲学家都哑口无言,无法给予一句帮助或安慰的话时;当学问没有信息鼓舞或安慰心灵时;当同情不愿意打破沉默时……主有话要说。”(莫里森)
3.(41-43节)耶稣用比喻来回答。
耶稣说:“一个债主有两个人欠他的债:一个欠五十两银子,一个欠五两银子。因为他们无力偿还,债主就开恩免了他们两个人的债。这两个人哪一个更爱他呢?”西门回答说:“我想是那多得恩免的人。”耶稣说:“你断的不错。”
a.一个债主有两个人欠他的债:耶稣用一个简单的比喻阐明这一点:我们被赦免得越多,我们的爱就应该越多。
i. “基督用比喻告诉这个傲慢自大的法利赛人,他和那个女人一样,也是一个罪人,根据神的审判,他也是一个欠债的人,同样需要神在基督里所赐的恩典,好叫他的罪得赦,免除神的忿怒。”(特拉普)
ii. “所有人都欠神的债;然而,有些人比其他人欠得更多。”(司布真)
b.这两个人哪一个更爱他呢?西蒙的回答似乎有些犹豫(我想)。他可能理解耶稣用这个故事设下了陷进。
4.(44-47节)耶稣将这个比喻应用于西门和那个有罪的女人。
于是转过来向着那女人,便对西门说:“你看见这女人吗?我进了你的家,你没有给我水洗脚,但这女人用眼泪湿了我的脚,用头发擦干;你没有与我亲嘴,但这女人从我进来的时候就不住地用嘴亲我的脚;你没有用油抹我的头,但这女人用香膏抹我的脚。所以我告诉你,她许多的罪都赦免了,因为她的爱多;但那赦免少的,他的爱就少。”
a.你看见这女人吗?法利赛人西门以为耶稣看不透她。他心里想:“耶稣啊,你没看见这个可耻的女人如此靠近你吗?”于是耶稣反过来对西门说:“你看见这女人吗?西门,你看见她的爱、她的悔改和她的奉献了吗?这就是我所看见的。”
i. 法利赛人西门没有按照那个女人的真实样子来看她(一个寻求赦免、向耶稣倾注爱的谦卑罪人),因为他是按照她从前的样子来看她(一个臭名昭著的罪人)。
ii. “对我们而言,要抹除过去,摆脱我们过去的认知所产生的一切偏见是很难的事。然而,这正是主所做的。他这样行并非不公义,而是公义的。他知道他的恩典的能力,它完全抹除人的过去,把自己的美丽赋予灵魂。”(摩根)
b.我进了你的家,你没有给我水洗脚:法利赛人西门没有向耶稣行主人待客之礼——给客人洗脚,用嘴与客人问安,用油抹客人的头。然而,他却批评那个女人向耶稣行这些礼仪。
i. 耶稣注意到忽视和感恩奉献。他不拒绝深情的爱。
c.所以我告诉你,她许多的罪都赦免了,因为她的爱多:她不是因为她伟大的爱而被赦免,她伟大的爱是她已经得赦免的证据,以前可能是在私下场合,而当前是在公开场合。
5.(48-50节)耶稣向那个女人保证她得到了神的赦免。
于是对那女人说:“你的罪赦免了。”同席的人心里说:“这是什么人,竟赦免人的罪呢?”耶稣对那女人说:“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地回去吧!”
a.你的罪赦免了:虽然耶稣已经说“她许多的罪都赦免了”(路7:47),但他还是直接对那个女人说这话。我们需要你的罪赦免了这句话中所蕴含的医治力量。
i. 我们很难相信我们的罪得赦免了,常常需要确信。
b.这是什么人,竟赦免人的罪呢?耶稣有权柄赦免那个女人,他这样做是恰当的。她表现出谦卑、悔改、信靠,非常爱耶稣。
i. “甚至客人们也开始意识到耶稣不仅仅是一位先知;他像神那样能赦免不洁净的妇女。”(佩特)
c.你的信救了你:她得赦免的关键是信——她的信心救了她,因着信心,她相信耶稣你的罪赦免了这句话。信心使她能领受神赐给她的恩典。
i. 神随时准备好赦免人的罪;他从不犹豫,也不缺乏。我们的责任是谦卑和充满爱地降服于耶稣面前,凭信心接受他所提供的赦罪。
d.平平安安地回去吧:那个女人怀着完全谦卑的心来见耶稣,甚至以为自己不配出现在耶稣的面前。这是她来到耶稣面前的好方式,但是耶稣不希望她停留在那种境况中。他高举她,认可她的爱,赦免她的罪,并让她平平安安地回去。
i. “回去”这个词可能不太好接受。她喜欢跪拜在耶稣的脚前。然而,耶稣温和地在“回去”之前加上“平平安安地”。她可以平平安安地回去,因为她听见耶稣说她的信救了她。
ii. 这是耶稣在本章中所做的最大工作。治病(如百夫长仆人的病),或使死人复活(如寡妇的儿子),都不是永久的医治工作,因为这些身体总有一天还会再死去。但罪得赦免是永远的赦免。
(c) 2020 The Enduring Word Bible Commentary by David Guzik –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