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第8章——耶稣话语的重要性和能力
A.土地的比喻。
1.(1-3节)服侍耶稣的妇女。
过了不多日,耶稣周游各城、各乡传道,宣讲神国的福音。和他同去的有十二个门徒,还有被恶鬼所附、被疾病所累、已经治好的几个妇女,内中有称为抹大拉的马利亚,曾有七个鬼从她身上赶出来;又有希律的家宰苦撒的妻子约亚拿,并苏撒拿,和好些别的妇女,都是用自己的财物供给耶稣和门徒。
a.耶稣周游各城、各乡:人们通常认为这是耶稣第二次周游加利利地区(路加福音4:42-44所描述的是第一次)。耶稣在他的周游传道过程中,可能不止一次去到同一个城镇或村庄。
i. 在这第二次旅程中,和他同去的有十二个门徒。他开始第一次加利利之旅时,还没有正式拣选十二个门徒。
b.传道,宣讲神国的福音:这概括描述了耶稣传道的主题。他给百姓带来了好消息,即神的弥赛亚和王已经来到他们中间,正在宣告他的国。
c.几个妇女:路加特别提到跟从耶稣的几个妇女,因为这是不寻常的。耶稣对妇女的态度,与当时的宗教领袖和教师不同。
i. “拉比拒绝教导妇女,通常将她们安排在最差的位置上”(莫里斯)。有趣的是,在四卷福音书中,耶稣所有的敌人都是男人。
ii. 在跟从耶稣的妇女中,有一个是抹大拉的马利亚。这个马利亚曾被鬼附着,直到耶稣释放了她。许多人还认为她是一个道德败坏的人,但圣经没有这么说。“基督徒随意想象抹大拉的马利亚,很多人认为她是一个漂亮的女人,是耶稣把她从淫乱的生活中拯救出来。但没有任何资料可以证明这一点。”(莫里斯)
iii. 又有希律的家宰苦撒的妻子约亚拿:“希律的家宰。国王有自己的亲信和许多私有财产;他的家宰是照顾国王经济利益的官员……再也没有什么官员比家宰更被信任和更重要的。”(巴克莱)
iv. “令人惊奇的是,有阴暗过去的抹大拉的马利亚竟与宫廷夫人约亚拿在同一个团队里。”(巴克莱)
v. 马利亚和约亚拿是最初看见耶稣复活的人(路24:10)。
d.都是用自己的财物供给耶稣和门徒:我们看到了耶稣真正谦卑的本性,他心甘情愿地让自己依赖别人。他不必依赖他们;他本可以造出他所需要的一切金钱或食物。耶稣非常谦卑,非常虔诚,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
i. 我们当中有许多人太过骄傲,不愿接受别人的帮助。有时候,谦卑地接受别人帮助的能力,比奉献的能力更能衡量耶稣在我们生命中的地位。施予有时会使我们处于一个较高的位置,而接受往往会使我们处于较低的位置。
ii. “用diakonia(执事)这个词来表示妇女支持耶稣的使命,可能是因为它预示了执事的职分,尤其是早期教会出现的女执事。”(佩特)
2.(4-8节)土地的比喻。
当许多人聚集,又有人从各城里出来见耶稣的时候,耶稣就用比喻说:“有一个撒种的出去撒种。撒的时候,有落在路旁的,被人践踏,天上的飞鸟又来吃尽了;有落在磐石上的,一出来就枯干了,因为得不着滋润;有落在荆棘里的,荆棘一同生长,把它挤住了;又有落在好土里的,生长起来,结实百倍。”耶稣说了这些话,就大声说:“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a.当许多人聚集:耶稣一次教导很大一群人。他当然不轻视教导小群体,甚至个别人,但在很多情况下,他都是教导一大群人。他吸引人从各城来到他那里。
i. 马太福音13:1-3和马可福音4:1-2告诉我们,由于人群庞大,耶稣就在船上教导他们。众人涌向岸边,耶稣用船作为讲坛。
b.耶稣就用比喻说:比喻这个词的背后意思是“使靠在……旁边”。这是一个靠在要教导之真理旁边的故事。比喻被称作是“含有属天意义的地上故事。”
i. “希腊词的比喻要比我们平常所说的‘比喻’含义更广;七十士译本把它译为masal,它包括谚语、谜语、格言和比喻等。例如,在马太福音15:10-11、15中,它是比喻,耶稣用比喻教导隐藏污秽的问题,而在马太福音24:32中,它是比方,是另一种教导方式。”(弗朗斯)
ii. “这对听众有双重好处:第一,加强他们的记忆,我们比较容易记住故事。第二,引发他们思想,促使他们去研究他们所听之话的含义。”(普尔,Poole)
iii. 比喻通常是教导一个要点或原则。如果我们认为它们是复杂的系统神学,最细微的细节也启迪了隐蔽的真理,我们可能会陷入困境。“比喻不是寓言;寓言是一个故事,其中每一个细节可能都包含有内在意义;寓言要阅读和研究,而比喻要听。我们必须非常小心,不要把比喻当成寓言。”(巴克莱)
c.有一个撒种的出去撒种:耶稣参照当时的农业习惯讲道。在那个时代,农民首先是撒种,然后用犁把种子犁入土里。多半情况下,直到撒了种之后,你才准确知道那块地的质量。
d.撒的时候,有落在路旁的……有落在磐石上的……有落在荆棘里的……又有落在好土里的:在这个比喻中,种子落在了四种不同的土地中。虽然这通常被称为撒种的比喻,但它可以更好地被称为土地的比喻。区别不在于种子,而是在于种子落在什么土地上。
i. 路旁是人们行走的小路,因为地面太硬,所以长不出庄稼来。
ii. 磐石上的土地很浅,土壤薄薄地覆盖在石块上面。由于土地比较暖和,种子在这种土地里会迅速发芽,然而由于下面是石头,种子无法扎根。
iii. 荆棘里的描述土地是肥沃的——可能太肥沃了,以致荆棘和谷物一同生长。荆棘把谷物挤住,导致谷物长不出果实来。
iv. 好土里的描述土地既肥沃又没有杂草。好土里长出丰硕的庄稼。庄稼的产量可能是原来的百倍。
e.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这不是要求所有人都听。相反,它是呼吁灵性敏感的人要特别注意听。从随后的几节经文看,这尤其是真实的,耶稣在随后的几节经文里解释了他使用比喻的目的。
3.(9-10节)使用比喻的目的。
门徒问耶稣说:“这比喻是什么意思呢?”他说:“神国的奥秘只叫你们知道;至于别人,就用比喻,叫他们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明”。
a.这比喻是什么意思呢?门徒并没有立刻明白这个比喻的意思。显然,耶稣使用比喻并不像直接说明属灵真理那样简单。
b.神国的奥秘只叫你们知道;至于别人,就用比喻:耶稣使用比喻的时候,那些比喻更像是谜题或谜语,而不是举例说明。唯独那些握有正确“钥匙”的人才能理解。那些渴望了解神的事情的门徒,被赐给了知道神国的奥秘——他们可以被直白地告知。但对于其他的人,往往是用比喻来教导。
i. 神国的奥秘:在圣经中,奥秘不是指人无法理解的事情,而是指除非神向人启示,否则人永远无法知道的事情。从圣经的意义上讲,一个人可能知道奥秘是什么;然而,它仍然是一个奥秘,因为除非神启示,否则他们无从知道。
c.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明:耶稣引用以赛亚书6:9来解释他的比喻不是举例说明的故事,使听众清楚明白难解的事情。它是一种呈现神之信息的方法,使那些属灵敏感的人可以理解,但是对于那些心里刚硬的人,他们只会听到一个故事,不会因为拒绝神的话而招致更多的谴责。
i. 比喻并不完全是一种举例说明真理的故事。一名优秀的老师会可以先陈述真理,然后通过故事或比方来阐明真理。但是当耶稣使用比喻的时候,他并不是一开始就陈述真理。相反,比喻就像一扇门。耶稣的听众站在门口听他讲道。如果他们不感兴趣,他们就呆在外面。但如果他们感兴趣,他们可以进门,更深入地思考比喻背后的真理,以及它对他们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ii. “所以,为了避免他们的负罪感越积越重,主在他被钉十字架之前,不再直接用直白的教导来教导他们,而是用比喻。”(焦乐富)
iii. 如果你不明白比喻的关键,你就根本不明白比喻。我们可以想象在耶稣没有解释这个比喻之前,他的不同听众会怎么想的。
· 农夫心里想:“他是在告诉我,撒种的时候要更加小心。我想我浪费了太多的种子。”
· 政治家心里想:“他是在告诉我,我需要做一个农场教育项目,帮助农民更有效地播种。这对我的连任竞选会很有帮助。”
· 报社记者心里想:“他是在告诉我,这里有一个关于鸟类问题及其如何影响农业社区的大新闻。太好了,可以在报纸上刊载这个问题的系列报道。”
· 推销员心里想:“他是在鼓励我销售化肥。嘿,如果那个农民只使用我的产品,我可以给他意想不到的帮助。”
iv. 但在耶稣向他们解释比喻的关键之前,没有人能理解它的属灵含义;“种子就是神的道”(路8:11)。如果你没有抓住关键,你就误解了整个比喻。如果你认为种子代表金钱,你就误解过了这个比喻。如果你认为种子代表爱,你就误解了这个比喻。如果你认为种子代表努力,你就误解了这个比喻。你必须明白这个比喻的关键:“种子就是神的道,”你才能领会这个比喻。
d.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明:有鉴于此,明白耶稣的比喻的人是何等有福。他们不仅从比喻所阐明的属灵真理中获益,而且也对圣灵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回应。
4.(11-15节)耶稣解释比喻。
“这比喻乃是这样:种子就是神的道。那些在路旁的,就是人听了道,随后魔鬼来,从他们心里把道夺去,恐怕他们信了得救;那些在磐石上的,就是人听道,欢喜领受,但心中没有根,不过暂时相信,及至遇见试炼就退后了;那落在荆棘里的,就是人听了道,走开以后,被今生的思虑、钱财、宴乐挤住了,便结不出成熟的子粒来;那落在好土里的,就是人听了道,持守在诚实、善良的心里,并且忍耐着结实。”
a.种子就是神的道:耶稣把神的道(我们可以说它既包括口头的道,也包括成文的道)比作种子。当种子在适当的条件下被接受(种植)后,它本身具有巨大的力量,能生发生命和结出果实。
i. 种子就是神的道的观念在圣经中反复出现。保罗在哥林多前书3:6使用了这个观念,彼得也说我们“蒙了重生,不是由于能坏的种子,乃是由于不能坏的种子,是藉着神活泼常存的道。”(彼前1:23)
ii. “传道人就像撒种的人。他自己没有种子,那是他神圣的主人赐给他的。没有人能造出地球上最微小的谷粒,更不用说造出永恒生命的属天种子了。”(司布真)
b.那些在路旁的,就是人听了道,随后魔鬼来,从他们心里把道夺去,恐怕他们信了得救:正如天上的飞鸟吃掉了落在路旁的种子一样(路8:5),有些人听了道,但由于心里刚硬,随后魔鬼来,迅速从他们心里把道夺去了。道没有产生效果,因为它从来没有落入土里,很快就被夺走了。
i. 路旁的地代表那些听了道,却从来没有领会的人。神的道必须先被人理解,之后才能结出果实。撒但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使人处于黑暗中,不明白福音的真理(林后4:3-4)。
ii. 这告诉我们,当我们教导和传讲神的道时,撒但也在做工。他似乎比许多传道人更相信神之道的能力,知道当有人教导或传讲神的道时,他必须竭力抵挡。
iii. 随后魔鬼过来,他准时做工。魔鬼知道在讲道的什么时候过来。他知道如何在适当时刻分散人的注意力——实际上就是在错误的时刻。有时候,传道人自己也会提供分散注意力的机会。有时候,讲道中的一句话或一个故事,会使人产生分心的联想。有时候,我们的脑海里会充满昨天和明天的事情,或是礼拜后的活动。有时候,一个可爱的小孩或来自会众的机灵低语,也能做到这一点。
iv. 随后魔鬼来,从……把道夺去:耶稣说魔鬼确实这样做,而非只是想这样做。就这一点而言,魔鬼是有力量的。他看见,他过来,他征服了。若不是圣灵抵挡魔鬼的工作,讲道就不会结出什么果实。
v. 把道夺去也表明魔鬼的目的。他实际上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神学家,他知道信心和救恩会临到那些听到神话语的人。他努力做工,使救恩和属灵力量远离那些听道后会结出好果实的人。
vi. 撒但的策略教给了我们一些智慧,如果我们愿意接受神的话语——如果我们的心确实不断地接触神的话,就会有机会悔改和相信。
c.那些在磐石上的,就是人听道,欢喜领受,但心中没有根,不过暂时相信,及至遇见试炼就退后了:正如种子落在磐石上薄薄的土壤中会迅速生长,然后又迅速枯萎死亡一样(路8:6),有些人听了道后,心里立即充满热情地做出回应,然而他们的信心很快就消亡了。
i. 他们有好的种子,有温暖的环境,欢喜领受神的道,而且热切地领受。所有这些都没有问题;但他们失败了,是因为“得不着滋润”(路8:6),因此没有根,不能忍受试炼。
ii. 他们与浇灌神之道的圣灵没有关系。“当我们说属灵的甘露时,我们指的是圣灵的运作。当我们谈论生命活水的江河时,我们指的是那些通过圣灵的工作,从神的宝座那里源源不断地流到我们身上的神圣事物。”(司布真)
iii. 司布真详细说明了缺乏这种滋润的一些表征:
· 没有感情的教条。
· 没有谦卑的经历。
· 没有爱心的实践。
· 没有悔改的信心。
· 充满自信。
· 缺乏属灵的行为。
· 缺乏团契的热情。
iv. “我们需要圣灵;假如主不天天用荣耀山顶上的活泉浇灌我们,我们必死无疑。弟兄姊妹们,你们要谨慎,免得缺少圣灵滋润的恩典。”(司布真)
d.那落在荆棘里的,就是人听了道,走开以后,被今生的思虑、钱财、宴乐挤住了,便结不出成熟的子粒来:正如种子落在荆棘里,谷物和荆棘一同生长,但很快就被荆棘挤死一样(路8:7),有些人对神的道做出回应,并生长了一段时间,但因为不属灵事情的竞争,他们的灵命成长被挤住,并最终停止生长。
i. 这种土地象征了领受道的肥沃土地;只是土地过于肥沃,还长出各样的东西,把神的道挤住了。也就是说,它长出了今生的思虑、钱财、宴乐。
e.那落在好土里的,就是人听了道,持守在诚实、善良的心里,并且忍耐着结实:有些人就像好土地一样,以诚实善良的心领受道。他们持守所听见的道,因此结出果实,实现了种子的目的。
i. 这种土地象征了那些领受道的人,道在他们的土地上生长出来,结出百倍的果实(路8:8)。
f.忍耐着结实:显然,这是农民和传道人都渴望看到的结果。然而,用宿命论的态度来理解这个比喻是错误的,就好像有人说:“你或我就是这种土地。”相反,这个比喻是挑战每一个听道的人,靠着神的帮助,耕种他们心中的土地,使神的善道在他们的生命中结出最好的果实。
i. 我们从这四种土地中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这对我们很有好处。
· 就像路旁的土地一样,有时候我们的生命中根本不给神的道留出任何空间。
· 就像磐石上的土地一样,我们有时也会热情地领受神的道,但我们的热情很快就会熄灭。
· 就像荆棘地一样,世上的思虑和钱财的迷惑不断地威胁我们,挤住了神的道,使我们结不出果实来。
· 就像好土地一样,道在我们的生命中结出果实。
ii. 我们注意到,每个类别的差异在于土地本身。撒种者所撒的是同样的种子。你不能把结果的差别归咎于撒种者或种子,而只能归咎于土地。“我亲爱的听众们,你们今天就要察验自己!或者你们会审判传道者,但有一位比传道人更大的要审判你们,因为神的道要审判你们。”(司布真)
iii. 这个比喻也是对门徒的鼓励。虽然似乎很少有人回应,但神掌管着一切,丰收一定会到来。这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反对耶稣的人越来越多。“不是所有人都会做出回应,但必定会有一些人做出回应,收获将会很丰富。”(弗朗斯)
iv. 撒种的比喻不仅描述了福音信息有不同程度的进展,还促使听众问:“我是什么样的土地?我怎样才能让我的心灵和思想成为适合的土地呢?”这个比喻是叫我们行动起来,好叫我们领受神的道,得着丰盛的益处。
B.领受了道的人之责任。
1.(16-17节)领受了道的人有责任显明并公布真理——就是神的道。
“没有人点灯用器皿盖上,或放在床底下,乃是放在灯台上,叫进来的人看见亮光。因为掩藏的事,没有不显出来的;隐瞒的事没有不露出来被人知道的。”
a.没有人点灯用器皿盖上,或放在床底下,乃是放在灯台上:真理的本质是要显明;神应许这必然要成就(因为掩藏的事,没有不显出来的)。
b.叫进来的人看见亮光:如果你拥有神的真理,你就有神圣的责任利用神所给你的机会去传扬他的真理,这就像一个人有方法能治疗危及生命的疾病,他就有道德责任传播治疗方法一样。神点燃你的灯,不是为了让它被掩藏起来。
i. 一个人必须传扬神的道,或是通过把别人带到能听见道的地方,扩大道的影响。最好两样都做。
2.(18节)领受了道的人负有责任;所以,我们应当小心怎样听。
“所以,你们应当小心怎样听。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凡没有的,连他自以为有的,也要夺去。”
a.所以,你们应当小心怎样听:听神的道是好的,你最好要小心怎样听。在这句话里,耶稣警告他的听众要积极准备他们的心灵和思想土地,作为听众,要对自己做出判断,至少要像他们判断传道人那样判断自己。
i. 过于被动,不运用思想、心灵和意志来听神的道是危险的。只听道,不行道,意味着毁灭(路6:49)。
ii. 司布真在他题为“仔细地听”的布道中,提出了一些留心听神之道的方法:
· 专心和有记忆地听。
· 怀着相信和顺服的心听。
· 坦率和诚恳地听。
· 敬虔和真诚地听。
· 认真和属灵地听。
· 充满感情和敏感地听。
· 感恩和虔诚地听。
b.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如果我们听神的道,并欢喜领受,神必赐给我们更多的属灵财富。
i. 还要加给:加给什么?更渴望听道。更多地明白你所听到的道。更个人化地拥有你所听到的祝福。
ii. 还要加给:耶稣提醒我们,灵命成长有不同的势头,有积极的势头,也有消极的势头。若我们养成领受神的道并活出神之道的敬虔习惯,我们就会越来越多地得到造就。相反,若我们失去这些敬虔的习惯,要想恢复将会很难。
c.连他自以为有的:有时人们以为他们在属灵上拥有某些东西,他们自以为有。法利赛人是这样,老底嘉教会也是这样(启3:14-22)。老底嘉人说:“我们是富足,一样都不缺。”但是他们不知道他们实际上是困苦、可怜、贫穷、瞎眼、赤身的。
3.(19-21节)我们若听主耶稣的道,遵守他的话,表明我们是与他亲近的。
耶稣的母亲和他弟兄来了,因为人多,不得到他跟前。有人告诉他说:“你母亲和你弟兄站在外边,要见你。”耶稣回答说:“听了神之道而遵行的人,就是我的母亲、我的弟兄了。”
a.耶稣的母亲和他弟兄来了,因为人多,不得到他跟前:我们可能认为耶稣的家人在他面前会有特权,然而令人惊讶的是,他们没有。
i. 在耶稣死亡和复活之前,他的弟兄似乎从不支持他的传道工作(约7:5;可3:21)。
b.弟兄……弟兄……弟兄:耶稣显然有很多兄弟姐妹。罗马天主教关于马利亚永远童贞的观念与圣经的明显意思是相违背的。
i. “理解‘弟兄’一词的最自然方法是,这个词指的是马利亚和约瑟的儿子们,因此是指耶稣同母异父的兄弟。”试图解释‘弟兄’是指其它的意思,“无异于支持一种牵强附会的解释,支持一个起源远远晚于新约的教条。”(卡森)
ii. “博学的天主教学者费兹麦尔(Fitzmyer)承认了这一点。论到所谓的马利亚永远童贞时,他说:‘新约中没有任何地方表明玛利亚是永远童贞的。诸如此类的信念只能追溯到公元二世纪。’”(佩特)
c.听了神之道而遵行的人,就是我的母亲、我的弟兄了:耶稣指出,他最亲密的家人是那些听了神的道而遵行的人。我们借着聆听和遵行神的道而与耶稣有亲密的关系。这样,我们与他的关系,比通常所理解的家庭关系更亲密。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声明。
i. 一个人可以整天祷告、唱诗、禁食,但如果他没有听了神的道而遵行,他就没有真正地亲近神。
ii. 反复强调神之道令人印象深刻。“人怎么会认为祷告、治理、主持圣礼或做其它的事情,比传道更是基督执事的工作呢?这种观念会令任何读过福音书且有思想的人感到惊讶。”(普尔)
C.耶稣平静风浪。
1.(22-23节)发生风暴的加利利海。
有一天,耶稣和门徒上了船,对门徒说:“我们可以渡到湖那边去。”他们就开了船。正行的时候,耶稣睡着了。湖上忽然起了暴风,船将满了水,甚是危险。
a.我们可以渡到湖那边去:耶稣用这句话对门徒做出了应许。他没有说:“我们要死在加利利海里。”耶稣应许门徒,他们会渡到湖那边去。
i. “加利利湖南北最长约21公里,东西最宽约11公里。耶稣和门徒渡湖的地方宽约8公里。”(巴克莱)
ii. “约拿因不顺服神,最终遇到风暴,门徒却因顺服神而遇到风暴。”(魏斯比)
b.正行的时候,耶稣睡着了:他需要睡觉的事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显明了他的真实人性。他非常疲倦,有时需要在任何能睡的地方补觉,即使那些地方不太适合睡觉。
i. “那是一种因紧张生活而疲惫不堪的睡眠,包括身体和思想的持续紧张。”(布鲁斯)
ii. 他能睡觉的事实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心灵宁静,信靠他天父的爱和看顾,能在风暴中安然入睡。
c.湖上忽然起了暴风:加利利湖因其突然而猛烈的风暴而闻名。这场风暴的严重程度是显而易见的,门徒(其中有好几个是非常熟悉这个湖的渔夫)都吓坏了(可4:40)。
2.(24-25节)耶稣平静风暴。
门徒来叫醒了他,说:“夫子,夫子,我们丧命啦!”耶稣醒了,斥责那狂风大浪,风浪就止住,平静了。耶稣对他们说:“你们的信心在哪里呢?”他们又惧怕又希奇,彼此说:“这到底是谁?他吩咐风和水,连风和水也听从他了!”
a.门徒来叫醒了他,说:“夫子,夫子,我们丧命啦!”门徒并没有从熟睡的耶稣身上得到安慰,没想到如果他在休息,那一切都会没事。他们需要他的帮助,所以他们叫醒了他。
i. “他们喊叫‘夫子,夫子,我们丧命啦,’其中的‘我们’既包括他们,也包括耶稣。如果那艘船沉了,一切都随之消亡——他的使命,他们的盼望,以及他呼召他们与自己一起去完成的伟业。”(摩根)
ii. “我们常常过于担忧我们主的事!风暴来临的时候,我们以为一切都将毁灭。然后他对我们说:‘你们的信心在哪里呢?’”(摩根)
b.耶稣醒了,斥责那狂风大浪:耶稣不只使风和湖面平静下来,他斥责那狂风大浪。耶稣对狂风大浪的斥责,门徒的极大恐惧,以及耶稣将要在他们的目的地遇到的事情等等,给人的感觉是,撒但在这场风暴中起了重要作用。
i. 克拉克认为风暴“可能是空中掌权者的首领撒但激起的,他看见福音的作者和所有传道人都在同一艘小船上,认为把船弄沉没,就会破坏神的旨意,防止败坏的世界获得救恩。对人类的敌人来说,这似乎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c.你们的信心在哪里呢?耶稣并没有说:“哇,好大的风暴啊!”而是问:“你们的信心在哪里呢?”风暴惊扰不了耶稣,但门徒的不信却会打扰他,而且也确实打扰了他。
i. 他们的不信不是因为他们害怕可怕的环境,而是因为耶稣曾说过:“我们可以渡到湖那边去”(路8:22)。耶稣没有说:“让我们尽力渡到湖那边去,也许我们都会被淹死。”
ii. 艰难的环境——比如说风暴——并不是不信的证据。不信就是拒绝神针对特定环境所做的应许或命令。
iii. 门徒们也应该知道神不会让弥赛亚死在横渡加利利海的船上。弥赛亚耶稣的故事不可能以他淹死在加利利湖中而结束。
iv. 这个故事显明了耶稣对他的子民持久不变的看顾。“今天有许多基督徒似乎觉得船快要沉了!我对一些持这种观点的朋友的哭号感到厌烦。船沉不下去。有耶稣在船上。”(摩根)
d.他们又惧怕又希奇:湖面变得完全平静下来本应该使他们有平安,但相反,耶稣使风暴平静下来后,他们却像在风暴中那样害怕。
i. 门徒十分稀奇。耶稣胜过受造界的大能,令他们不禁要问:“这到底是谁?”只有主耶和华才有这样的能力和权柄:“耶和华万军之神啊,哪一个大能者像你耶和华?你的信实是在你的四围。你管辖海的狂傲,波浪翻腾,你就使他平静了。”(诗89:8-9)
ii. 在一小会的时间之内,门徒既看到了耶稣的完全人性(他疲倦入睡),又看到了他的完全神性。他们看到了耶稣真正是谁:他是真正的人,也是真正的神。
D.治好格拉森被鬼附的人。
1.(26-29节)对被鬼附之人的描述。
他们到了格拉森人的地方,就是加利利的对面。耶稣上了岸,就有城里一个被鬼附着的人迎面而来。这个人许久不穿衣服,不住房子,只住在坟茔里。他见了耶稣,就俯伏在他面前,大声喊叫说:“至高神的儿子耶稣,我与你有什么相干?求你不要叫我受苦。”是因耶稣曾吩咐污鬼从那人身上出来。原来这鬼屡次抓住他,他常被人看守,又被铁链和脚镣捆锁。他竟把锁链挣断,被鬼赶到旷野去。
a.到了格拉森人的地方:一般认为这是在加利利湖的东岸,以外邦人为主的低加波利,那个地区有很多外邦城市。
b.就有城里一个被鬼附着的人迎面而来:在圣经关于鬼附之人的描述中,这个是最详细的。这个人是被鬼附着的典型情况。
· 这个人已经被鬼附着了许久。
· 这个人不穿衣服,过着野兽般的生活,不像个人(不住房子……被鬼赶到旷野去)。
· 这个人住在腐烂和死人中,违背了犹太律法和人类的本能(住在坟茔里)。
· 这个人有超自然的力量(把锁链挣断)。
· 这个人饱受折磨,并且自残(“他昼夜常在坟茔里和山中喊叫,又用石头砍自己”-可5:5)。
· 这个人的行为无法控制(“总没有人能制伏他”–可5:4)。
i. 奇怪的是,一些基督徒认为圣灵也以类似的方式做工;操纵身体的动作,让人做稀奇古怪的事情。
ii. 我们可以肯定这个人一开始并不是这样的。他曾和村里的人住在一起。但他的非理性疯狂行为,使村民相信他被鬼附着了,或至少是精神失常。他们用铁链捆锁他,不让他伤害别人,但他一次又一次挣断锁链。最后,他们把他赶出城镇,于是他就住在乡野的墓地里。这个住在墓地里的疯子,不断地伤害他唯一能伤害的人——他自己。
iii. 被鬼赶到:“就像马被骑马的人驱赶(这个词就是这个意思),或船被船桨推动一样。”(特拉普)
c.就有……的人迎面而来:这意味着耶稣并没有直接去找这个人,是他自己被耶稣吸引过来的。
d.耶稣曾吩咐污鬼从那人身上出来:这个人不能也不会释放自己,但耶稣有权柄制伏污鬼。
e.我与你有什么相干?求你不要叫我受苦:这是被鬼附的人里面的鬼在说话,不是那个人在说话。鬼不想离开他所居住的身体。
i. 鬼附身是指鬼魔居住在人的身体内,他们有时会通过宿主的个性展现自己。鬼附身在今天是一个现实,但我们必须注意,既不要忽视鬼的活动,也不要过分强调所谓的鬼魔活动。
ii. 圣经没有具体告诉我们一个人如何被鬼附身,一般认为这必定是通过某种邀请发生的,不管是有意邀请还是无意邀请。
iii. 迷信、算命、所谓的无害神秘游戏或习俗、招魂、新纪元的欺骗、魔法、吸毒和其它事情,等等,都会欺骗信徒,使非信徒面对真正的恶魔危险。
iv. 有些人经常参加神秘或恶魔活动,因为有些活动似乎很灵验。不幸的是,这不是什么事物在做工,而是某个鬼魔的灵在做工。
v. 我们可以说鬼魔想要住在人的身体里,就像故意破坏者想要喷射器,或暴徒想要枪一样——身体是他们可以用来攻击神的武器。鬼魔也攻击人,因为他们憎恨人身上的神之形象,所以他们试图破坏神的形象,他的方式是贬低人,使人变得怪诞。
vi. 鬼魔对基督徒也有同样的目标(破坏神的形象),但他们的策略是有限的;论到基督徒,鬼魔的武装已经被耶稣在十字架上的工作解除掉(西2:15),虽然他们可以欺骗和恐吓基督徒,用恐惧和不信捆绑他们。
vii. 求你不要叫我受苦!这是一个讽刺的说法,因为那个人在身体、思想和灵魂上,不断地受到附在他身上的鬼折磨。然而他却认为耶稣要叫他受苦。
f.至高神的儿子耶稣:这话是鬼说的,因为耶稣吩咐他们从那人身上出来(是因耶稣曾吩咐他们说:“从那人身上出来”)。这是他们抗拒耶稣的工作的一种方式。
i. 这一切的背后有一个古老的迷信:如果你知道或说出他人的确切名字,你就能拥有控制对方的属灵力量。所以鬼用全名称耶稣为至高神的儿子耶稣。根据当时的迷信说法,这就像是回击了耶稣一枪。
ii. 因此,在他们对耶稣的称呼中,他们有正确的神学事实,但他们没有正确的心。居住在那人身体里的鬼对耶稣有一种“信”。他们比宗教领袖更清楚耶稣的真实身份。然而,他们的“信”不是能带来救恩或认识耶稣的信(雅2:19)。
2.(30-33节)耶稣彰显他对邪灵的权柄。
耶稣问他说:“你名叫什么?”他说:“我名叫群。”这是因为附着他的鬼多。鬼就央求耶稣,不要吩咐他们到无底坑里去。那里有一大群猪在山上吃食。鬼央求耶稣,准他们进入猪里去,耶稣准了他们。鬼就从那人出来,进入猪里去。于是那群猪闯下山崖,投在湖里淹死了。
a.你名叫什么?根据当时犹太驱魔人的风俗,为了能获得控制鬼的权柄,释放被鬼附的人。驱魔人必须知道鬼的名字。然而,耶稣在这次对话中并没有使用他所了解到的名字,他对鬼的权柄远超当时的迷信。
b.他说:“我名叫群。”耶稣问鬼的名字,很可能是为了使我们知道问题的全貌,知道附着那个人的鬼多,而非只有一个。我们注意到,群(军团)不是一个名字;它是一种闪烁其词,一种威胁,试图恐吓对方。
i. 一个罗马军团通常由六千人组成。这并不是说那人身上附有六千个鬼,而是指他附有许多鬼。
ii. 也有可能这是鬼企图恐吓耶稣。一个走投无路的动物常常试图使自己在捕食者面前显得更强大;这些鬼可能得出了过高的结论,错误地以为他们能把耶稣吓退。群说:“我们的数量很多,我们有组织,团结一致,随时准备好战斗,我们很强大。”
iii. 根据当时的迷信观念,旁观者可能认为鬼占了上风。他们知道并宣告了耶稣的全名。而当耶稣问他们的名字时,他们并没有正面说出。最后,他们希望靠着数量众多来吓唬耶稣。但是耶稣根本不买那些古老迷信的帐,他轻而易举就把鬼从被折磨的人身上赶了出去。
c.鬼就央求耶稣,不要吩咐他们到无底坑里去:住在这个人身上的鬼不想被囚禁在无底坑里,就是启示录9:11所描述的无底坑。显然,那是囚禁某些恶魔的地方。
i. 这些污鬼不想变得沉静。“瞧,对鬼而言,无所事事,或不进行邪恶的占据,那是另一个地狱。”(特拉普)
d.鬼就从那人出来,进入猪里去:鬼可以住在动物身体内的想法似乎很奇怪,但这种情况在创世记第3章中也出现过。打发这些鬼进入猪里也是合适的,因为它们是不洁净的动物。
i. 请注意,若没有神的许可,鬼甚至不能折磨猪。“既然没有神的打发,鬼甚至连猪也进不去,所以,那些有神作为他们杯中的份和保护者的人,根本就不用害怕鬼魔的力量或恶意!”(克拉克)
ii. “撒但宁可惹猪,也不愿什么恶事都不做。他太喜欢作恶了,如果他不能对人作恶,就会对动物作恶。”(司布真)
iii. 耶稣允许鬼这样做,是因为他向鬼显明完全权柄的时刻还没有到——这个时刻将会在十字架上临到。歌罗西书2:15告诉我们,耶稣在十字架上解除了鬼魔对信徒的攻击,将他们的失败显明给众人看,并仗着十字架上的工作夸胜。
e.于是那群猪闯下山崖,投在湖里淹死了:鬼的破坏本性体现在他们对猪的影响上。他们就像他们的首领撒但,一心想要“偷窃、杀害、毁坏。”(约10:10)
i. 这有助于解释为什么耶稣允许鬼进入猪身的身体内——因为他想让每个人都知道这些鬼的真正意图是什么。他们想毁灭那个人,就像他们毁灭猪那样。因为人是照着神的形像被造的,他们不能像对待猪那样随心所欲地对待人,但他们的意图是一样的:要把那人完全毁灭。
ii. 有些人认为这对猪的主人不公平。“‘但是猪的主人损失了他们的财产。’是的,他们损失了财产,但是你要知道,在神的眼中,世俗财富是微不足道的。他使我们遭受财产损失,有时是因为怜悯我们,使我们摆脱世俗财富的捆绑;有时出于公义而惩罚我们,因为我们会通过贪婪或不公正的手段获得或保留财富。”(克拉克)
iii. 司布真对鬼影响猪的方式有几点智慧的解释:
· “猪宁死也不作恶;如果人不比猪更坏,他们也会这样做。”
· “被鬼驱赶的人会拼命地跑。”
· “鬼把他的猪赶向毁灭。”
3.(34-37节)旁人对被鬼附之人得释放的反应。
放猪的看见这事就逃跑了,去告诉城里和乡下的人。众人出来要看是什么事。到了耶稣那里,看见鬼所离开的那人坐在耶稣脚前,穿着衣服,心里明白过来,他们就害怕。看见这事的,便将被鬼附着的人怎么得救告诉他们。格拉森四围的人因为害怕得很,都求耶稣离开他们,耶稣就上船回去了。
a.他们就害怕……害怕得很:他们害怕一个得自由人甚于一个被鬼附着的人。他们见那人坐在耶稣脚前,穿着衣服,心里明白过来,就害怕。
i. 他们的害怕部分源于他们的迷信被粉碎掉,他们不知道如何理解这一切。根据他们的迷信,鬼应该胜过耶稣才对——但他们根本没有。这个事实令他们很难接受。
b.格拉森四围的人……都求耶稣离开他们:他们似乎并不介意这个被鬼附着、饱受折磨的人生活在他们中间,但他们确实介意耶稣去他们那里——所以他们要求他离开——而他确实离开了!
i. 耶稣的工作使四围的人都联合了起来,他们出来见耶稣,与他说话;但不是心怀欣喜。“全城的人聚集在一起祷告,祈求自己得不到祝福……他们的祷告令人恐惧;但他们的祷告蒙了垂听,耶稣离开了他们的境界。”(司布真)
ii. 当人更害怕耶稣将在他们的生命中做什么,而不是害怕撒但当前在他们的生命中做什么时,他们往往会把耶稣推开——他可能被要求离开。
4.(38-39节)得释放之人的反应。
鬼所离开的那人恳求和耶稣同在,耶稣却打发他回去,说:“你回家去,传说神为你作了何等大的事。”他就去满城里传扬耶稣为他作了何等大的事。
a.鬼所离开的那人:这是一个美妙的名字。也许在他的余生中,这个人的名字会让人想起耶稣为他所做的大事。
b.恳求和耶稣同在:这个曾被鬼附着的人刚开始只是坐在耶稣的脚前(路8:35)。但后来他想和耶稣同在,跟从耶稣,做他的门徒。
i. 这个人不只是想耶稣能为他做什么,他内心的真正改变体现在他渴望耶稣本人。
c.耶稣却打发他回去:这个人跟随耶稣的愿望是好的,但是耶稣不允许。耶稣知道他在自己的家庭和社区中有更重要的事工要做。
i. 有时我们很难理解神的方式。城里的人提出邪恶的要求(“都求耶稣离开他们”),耶稣应允了他们。鬼所离开的那人提出了一个敬虔的要求:恳求和耶稣同在,耶稣却对他的恳求说“不”。
ii. 当然,这是因为这个人可以成为那些外邦城市中的一盏明灯,而耶稣和他的门徒却不能。但让他回去,也是为了破除他的迷信。他可能以为他必须和耶稣在一起,鬼才不会回来。“也许耶稣不答应得释放之人的恳求,也是为了避免他产生误解,以为耶稣认可他的恐惧。如果他真的害怕——我肯定他确实害怕——鬼会回来,那么,他当然渴望和基督同在。基督却将他心中的害怕除去,如同对他说:‘你不必在我身边。我已经完全治好你,你将永远不再犯病。’”(司布真)
iii. “所以我们看到,人过于依赖基督的肉身同在,是一个古老的错误和弱点……基督不愿意人依靠他的肉身同在,而是依靠他的大能。”(特拉普)
d.他就去满城里传扬耶稣为他作了何等大的事:这是一个需要传扬的伟大信息,是每个耶稣的跟随者都应该能够传扬的信息。他的故事显明了一个生命在耶稣眼中的价值,因为这是耶稣去到加利利海那边的唯一原因。他的故事也表明,有了耶稣,没有人是没有指望的,因为如果这个人能被改变,那么其他任何人也能被改变。
i. 耶稣吩咐他传说神为你作了何等大的事。那人就去,满城里传扬耶稣为他作了何等大的事。这没有矛盾,因为耶稣就是神。
E.一个女人得医治,一个女孩从死里复活。
1.(40-42节)一个父亲请求耶稣医治他的独生女儿。
耶稣回来的时候,众人迎接他,因为他们都等候他。有一个管会堂的,名叫睚鲁,来俯伏在耶稣脚前,求耶稣到他家里去。 因他有一个独生女儿,约有十二岁,快要死了。耶稣去的时候,众人拥挤他。
a.众人迎接他:耶稣离开环绕加利利海的外邦地区,他在那里遇见了那个被许多鬼附着的人。现在耶稣回到了加利利海这一边的犹太城镇,有许多人在那里等候他。
b.有一个管会堂的:“管会堂的”有点像现代的牧师。他管理会堂的属灵和日常事务。睚鲁绝望地来到耶稣跟前(俯伏在耶稣脚前),因为他的女儿快要死了。
i. “作为一个管会堂的人,他是负责监管会堂和安排礼拜的平信徒职员。”(莱恩)
ii. 百夫长来求耶稣时,也是类似的情况(路7:1-10),耶稣甚至不到百夫长的家里就医治了他的仆人——耶稣只是从远处宣告他得痊愈了。
iii. “迦百农的人都认识睚鲁,但直到他的女儿快要死了,大家才知道他信了基督。然后他承认了。”(莫里森)
c.耶稣去的时候:耶稣没有要求睚鲁表现出百夫长那样的信心。耶稣对睚鲁所显明的信心做出了回应,和他同去,路上众人拥挤他。
i. 这里翻译为拥挤的古希腊词,其意思是“几乎使他窒息——他周围的人是如此之多”(克拉克)。相同的希腊词词根也被用来描述道的种子被挤住了(路8:7)。
2.(43-44节)患血漏的女人得医治。
有一个女人,患了十二年的血漏,在医生手里花尽了她一切养生的,并没有一人能医好她。她来到耶稣背后,摸他的衣裳襚子,血漏立刻就止住了。
a.有一个女人,患了十二年的血漏:这个女人非常绝望。她的血漏导致她在礼仪和社交上都不洁净,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十二年,给她造成了极沉重的负担。
i. 按照当时的犹太观念,如果这个女人触碰到谁,她就会把自己的不洁净传给对方,而存在这种不洁净的人,将不允许参加以色列人任何形式的礼拜(利15:19-31)。
b.在医生手里花尽了她一切养生的,并没有一人能医好她:她四处寻医,然而情况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更糟,导致她变得更穷。作为医生的路加知道,看病会花光病人的一切。
i. 古代拉比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帮助此类苦难女人。“拉比约翰(Jochanan)说:‘取亚历山大树胶、明矾和风轮菜,各称一钱的重量。把它们捣碎混合在一起,加入酒中给患血漏的妇人喝。如果这个方法无效,拿九根波斯洋葱,用酒煮后给她喝,然后说:你的血漏止住了。但如果这个方法还是无效,就把她放在一个十字路口,让她手里拿着一杯酒,并让一个人从她后面惊吓她,说:你的血漏止住了。但这应该没有什么作用。’”(克拉克)
ii. 今天,当人的灵魂生病了,他们往往去找不同的“医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却不能医好。一个生病的灵魂可以去找“娱乐医生”,但找不到治愈的方法。他们可能去找“成功医生”,但从长远来看,他帮不了什么忙。“快乐医生”、“自助医生”或“宗教医生”等等,都不能带来真正的治愈。只有“耶稣医生”才能。
c.她来到耶稣背后,摸他的衣裳襚子:因为这女人的景况不好,又因为她在礼仪上是不洁净的,触摸耶稣或是挤在人群中间,都会受到责备,所以她就暗暗地摸耶稣衣裳的襚子,并没有公开请求耶稣医治她。
i. “‘边缘’(襚子)这个词译自希腊词kraspedon,在七十士译本中,它指男性犹太人佩戴在他们外衣边角上的流苏。”(佩特)
ii. 这个女人带着几分迷信靠近耶稣,以为他衣裳的边缘有能力。然而,这里也有信心的因素,因为没有证据表明耶稣曾以这种方式医治过病人。
iii. 因为尽管她的信心中有错误和迷信的成分,但她相信耶稣治病的能力,而他衣裳的边缘成了她信心的切入点。我们可以发现这个女人的信心有很多地方是错误的。然而最重要的是,她所相信的是耶稣,信仰的对象比信心的质量重要得多。
d.血漏立刻就止住了:按照当时犹太人的思想,这个不洁净的女人触摸耶稣,就会使他变得不洁净。但由于耶稣的本性和神能,这并没有使他变得不洁净。当她摸耶稣的衣裳时,耶稣没有变得不洁净,她却得了痊愈。当我们带着罪来到耶稣面前,把罪的重担交给耶稣时,我们的罪并没有使他成为罪人,但我们却变得洁净了。
3.(45-48节)耶稣对得医治的女人说话。
耶稣说:“摸我的是谁?”众人都不承认。彼得和同行的人都说:“夫子,众人拥拥挤挤紧靠着你。”耶稣说:“总有人摸我,因我觉得有能力从我身上出去。”那女人知道不能隐藏,就战战兢兢地来俯伏在耶稣脚前,把摸他的缘故和怎样立刻得好了,当着众人都说出来。耶稣对她说:“女儿,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地去吧!”
a.摸我的是谁:门徒不理解这个问题。路加告诉我们,“众人拥挤他”(路8:42),耶稣似乎因为有人摸他而生气。到处都有人拥挤他,与他有某种接触。
b.夫子,众人拥拥挤挤紧靠着你:彼得和其他门徒不明白不经意接触到耶稣与凭着信心伸手摸他的区别。
i. 我们可以想象,因为人群拥挤,有一个人偶然碰到了耶稣。当女人的神迹显明后,他们可能会说:“我碰到了耶稣,我摸到了他,但我没得痊愈。”但在这里,偶然碰到耶稣和凭着信心伸手摸耶稣有巨大的区别。你可能每周去教会,并“偶然碰到”耶稣。但这与凭着信心伸手摸他不一样。
ii. “并不是每一次与基督的接触都能拯救人;拯救人的,是对耶稣基督主动、确定、个人、坚定和充满信心的触摸。”(司布真)
iii. “我们可能离基督很近,拥挤他,却没有摸他;然而,任何人只要摸他,不论是多么轻微的摸,都必会得着所需要的恩典。”(迈耶)
c.我觉得有能力从我身上出去:那女人一摸耶稣,她的血漏立刻就止住了。耶稣感觉到发生了什么事。他感觉到有人刚获得医治。
d.那女人知道不能隐藏:这可能意味着当耶稣说“摸我的是谁”时,他正看着她(马可福音5:32说:“耶稣周围观看,要见作这事的女人。”)。那个女人不得不站出来,因为耶稣知道她是谁。他把她叫到自己的面前,这使她很尴尬;但耶稣不是要为难她,乃是要祝福她。
i. 耶稣这样做,是为了让她知道她已经痊愈。的确,她感到自己的血漏立刻就止住了,但是这个女人和其他任何人一样。她很快就会怀疑,担心自己没有真的得痊愈,怀疑它会随时复发。但耶稣对她说:“你的信救了你了。”耶稣把她叫到面前来,使她确实知道自己已经痊愈。
ii. 耶稣这样做,是为了让别人知道她已经痊愈。这个女人患了一种别人无法察看的病,这使她成了大众的弃儿。对许多人来说,如果她自己宣布已经痊愈,听起来就很可疑。他们会认为她是在捏造事实,只是为了再次被视为洁净的。耶稣把她叫到前面来,好叫其他人确实知道她已经好了,所以,她就战战兢兢地来俯伏在耶稣脚前,把摸他的缘故和怎样立刻得好了,当着众人都说出来。
iii. 耶稣这样做,是为了让她知道她为什么得医治。当耶稣说“你的信救了你”时,那女人就知道不是触摸耶稣的衣服救了她。而是她对耶稣的信心以及耶稣的能力救了她。
iv. 耶稣这样做,是因为他不想让她觉得自己偷了祝福,她再也不能正视耶稣。她没有偷任何东西,她是凭着信心得到的,耶稣想让她知道这一点。
v. 耶稣这样做,是为了让睚鲁看到这个女人的信心,从中得到鼓励,相信耶稣能医治他的女儿。耶稣把她叫到面前,是为了鼓励别人的信心。
vi. 耶稣这样做,是因为他想以一种特别的方式来祝福她。他称她为“女儿”。耶稣从未如此称呼过别人。耶稣希望她站出来,听到这个特别的温柔称呼。当耶稣呼召我们站出来时,是因为他有特别的东西要赐给我们。
vii. 今天耶稣可能会让我们做一些看起来很尴尬的事情。他让我们去做,不是想让我们难堪。他还有一个更高的目的,即使我们无法明白。但是,如果避免尴尬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那么骄傲就是我们的神。我们爱自己和爱自我形象甚于爱耶稣。
viii. 可怜的睚鲁!在这期间,他的女儿正在家里病得快要死了。想到自己的女儿正在家里受苦,看到耶稣在这里抽空服侍这个女人,睚鲁一定很痛苦。神从不迟延,但在受苦的人看来,他似乎常常迟延。
4.(49-50节)耶稣用激进的应许呼吁睚鲁要有激进的信心。
还说话的时候,有人从管会堂的家里来,说:“你的女儿死了,不要劳动夫子。”耶稣听见就对他说:“不要怕,只要信,你的女儿就必得救。”
a.你的女儿死了:我们可以想象,当睚鲁听到这些话时,他的心是何等的沉重。他一定在想:“我知道在这里拖了太久。我知道耶稣不应该在这个愚蠢的女人身上浪费时间。现在一切都为时已晚,无法挽救了。”
b.耶稣听见就对他说:耶稣让睚鲁做两件事。第一,他告诉他,不要怕。第二,他告诉他,只要信。
i. 不要怕:耶稣对一个刚失去女儿的人说这话,听起来很残忍,但是耶稣知道害怕和信心是不能并存的。在睚鲁真正信靠耶稣之前,他必须决心除去害怕。
ii. 只要信:不要努力相信,而同时又害怕。不要努力相信,同时又想要弄清楚一切。不要努力相信,同时又想要搞清延迟的意思。相反,只要信。
c.只要信!你的女儿就必得救:睚鲁唯一要相信的就是耶稣的话。其它的一切都告诉他,他的女儿死了。这是最好的做法,同时也是最难做到的。
5.(51-56节)耶稣使小女孩从死里复活。
耶稣到了他的家,除了彼得、约翰、雅各和女儿的父母,不许别人同他进去。众人都为这女儿哀哭捶胸。耶稣说:“不要哭,她不是死了,是睡着了。”他们晓得女儿已经死了,就嗤笑耶稣。耶稣拉着她的手,呼叫说:“女儿,起来吧!”她的灵魂便回来,她就立刻起来了。耶稣吩咐给她东西吃。她的父母惊奇得很。耶稣嘱咐他们,不要把所作的事告诉人。
a.除了彼得、约翰、雅各和女儿的父母,不许别人同他进去:这三个人通常被视为耶稣门徒的核心圈子。也许耶稣知道他必须特别关注这三个人。
b.众人都为这女儿哀哭捶胸:那个时代,死者家属习惯雇专业哀悼者来哀哭,以增加死亡的悲伤和痛苦气氛。但是专业哀悼者只是表面哀悼。他们很快就会从哀哭转为嗤笑(就嗤笑耶稣)。
i. 耶稣经常被人嘲弄和嗤笑。“人们嘲笑他的出身,嘲笑他的行为,嘲笑他自称是弥赛亚。在历史长河中,最残忍和最没有人性的嗤笑,就是十字架前的嘲笑和嘲弄。”(莫里森)
ii. 我们现在所生活的时代,甚至可能比耶稣的时代更糟糕,现在到处充满了嘲弄和嗤笑,人们很容易就用冷嘲热讽来反对任何看起来或声称是好的事物。“我很想对那些只喜欢看到事情可笑一面的人说,也许在人的品性中,没有什么比这更危险的……如果我们嘲笑别人身上最好、最有价值的东西,这种习惯会毁掉我们自身相信最值得相信之事物的能力。”(莫里森)
c.她不是死了,是睡着了:耶稣这样说并没有脱离现实。他没有自欺欺人。他这样说,是因为他知道一个更大的现实,一个比死亡本身更确定和更有力的属灵现实。
d.他把众人撵出(译注:中文圣经没有这句话):耶稣不想让那些不相信他应许的人在场。他把他们撵出去,这样他们就不会动摇睚鲁的信心。
i. “当耶稣基督受到嗤笑时,他把嗤笑者赶出了奇迹之屋,这并非偶然。当人嗤笑的时候,神总是这样做。他把他们关在门外,不让他们看到宇宙中所充满的奇迹,他们错过了最好的事情,是因为他们盲目愚蠢地嘲笑把最好东西赐予人的那位。”(莫里森)
e.女儿,起来吧:因为耶稣是神,所以他可以这样跟这个女孩说话,好像她是活着的。罗马书4:17说神“是那叫死人复活,使无变为有的神。”耶稣以神的大能对这个女孩说话,她就从死里复活了。
f.耶稣吩咐给她东西吃:也许这样做不仅是为了女孩的好处,也是为了她母亲的好处——让她有事可做,缓和一下她当时的震惊。
i. “她虽然是靠神迹复活过来的,却不能靠神迹维持。自然是神的伟大工具,他乐于通过自然做工;凡通过他普通的护理能做的事情,他也不会使用他的至高权能,以奇迹的方式去做。”(克拉克)
g.她的父母惊奇得很:耶稣没有令睚鲁失望,也没有令那个需要医治的女人失望。但是在服侍他们的过程中,他需要大大地增强睚鲁的信心。
i. 从这些事情中,我们看到耶稣做工的方法并不一样,然而对每个人的作用却是相同的。如果耶稣能个别地满足不同之人的需要,他也能满足我们的需要。
· 睚鲁十二年的幸福生活(路8:42)即将结束。这个女人经历了十二年的痛苦,似乎没有痊愈的盼望。
· 睚鲁是一个重要人物,是会堂的主管。这个女人是个无名小卒。我们甚至不知道她的名字。
· 睚鲁可能很富有,因为他是个重要人物。这个女人很贫穷,因为她把所有的钱都花在了看病上。
· 睚鲁公开来找耶稣。这个女人偷偷靠近耶稣。
· 睚鲁认为耶稣必须做很多事情才能医治他的女儿。这个女人认为她只要摸耶稣的衣服,就能得医治。
· 耶稣立即对这个女人做出回应,却延迟回应睚鲁
· 睚鲁的女儿被秘密医治,而这个女人却是被公开医治。
(c) 2020 The Enduring Word Bible Commentary by David Guzik – [email protected]